火星探索新突破:新技術將鹵水變燃料和氧氣 為人類前往火星提供條件
早在 2008 年 7 月,美國宇航局 (NASA)的 “鳳凰號”火星探測器研究了火星表面的土壤,并發現火星上存在冰凍水,這為人類將來如何在火星生存提供了線索。這一發現改變了科學家研究火星的思路,并試圖重建火星上存在水的歷史。但這也引出了新的疑問:人類能利用這些水嗎?
現在,美國華盛頓大學麥凱維工程學院的教授維賈伊 · 拉馬尼 (Vijay Ramani)等人表示,他們已經開發出一種轉化裝置,可以將這些鹵水轉化為燃料和氧氣,為人類前往火星提供條件。
拉馬尼教授表示,他最初研究將鹵水轉化為燃料和氧氣的設備時,根本沒有想過要在火星上應用。他說:“我們最初對這項技術感興趣并不是因為火星,但當我們了解到火星上可能存在鹵水時,我們就想嘗試下。”
鳳凰號探測器曾于 2008 年 5 月 25 日抵達火星,從土壤樣本中發現了冰凍水和高氯酸鎂,后者是一種可溶解于水和高濃度鹽的氧化劑。在火星表面的溫度下,鎂溶液可以保持液態,這會在火星表面和地下形成液態鹵水。
研究人員解釋稱,這種鹵水可以轉化為氫燃料和氧氣,為未來的火星任務提供資源。這種轉化技術為電解槽,是一種將水轉化為氫和氧的電化學裝置。為了使這項技術在火星上適用,研究人員希望能研發一種模塊化設備,并運送到火星上。
在火星上,這種轉化設備可以持續運行,不斷吸收鹵水,并將其轉化為氫氣和氧氣。該設備還需要能夠在低溫條件下運行,因為火星溫度有時會降至零下 36℃。拉馬尼說:“如果能成功建造這個裝置并將其運送到火星上,我們就會用戶有天然的燃料和氧氣庫。”
他同時表示,這項技術在地球上同樣有用,因為這使海洋成為氧氣和燃料的來源。這項研究的聯合第一作者普拉萊 · 加延 (Pralay Gayen)說:“我們已經在火星這種嚴苛的條件下展示了鹵水電解槽的性能,我們打算將它們部署在地球這種更溫和的環境下,利用海水生產氫氣和氧氣。”
這項技術在國防領域可能也很有用。例如,當研究人員探索深海未知環境時,在潛艇中按需制造氧氣。研究人員還希望與 NASA 等太空機構關于這項技術展開合作。
責任編輯:hnmd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