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償“虛擬戀愛”服務出現網絡平臺 虛擬戀愛不能化解真實的孤獨
花錢談一場半小時的虛擬戀愛,你會愿意嗎?今年以來,作為一項有償情感體驗類服務,“虛擬戀愛”服務出現在各類網絡平臺。商家提供的“虛擬戀人”多由兼職在校大學生組成,可以提供陪伴聊天、一日情侶、陪玩游戲、溫柔哄睡、代寫作業等服務,費用則根據陪聊時長、服務項目以及陪聊者等級不同來定,每小時在20元至360元不等,包月費用最高可達1萬元。
“虛擬戀人”也成為眾多視頻平臺“up主”測評的對象之一。據測評觀察,虛擬的“小哥哥”“小姐姐”們輕聲細語、善解人意,不僅擅長開導、傾聽,更是精通夸獎、逗樂等多項言語技能,只要繳費就能享受“春天般的溫暖”,滿足情感慰藉。
雖然表面看起來美好,但“虛擬戀人”的市場動力,其實是“空巢青年”和“孤獨患者”這樣真實的群體。根據一項社會孤獨感狀況調查,90后正是最容易感覺到孤獨的群體,而“虛擬戀人”面向的也正是這幫年輕人。對于這種現象,早有網友作詩調侃:“無人與我立黃昏,無人問我粥可溫。孤獨得像條狗,我和siri成好友。”這首小詩看起來很幽默,但某種程度上成為個別城市年輕人的寫照——沒有自己的社交生活,精神世界極度空虛。
除了“虛擬戀人”,抓準個別年輕人孤獨癥狀的“孤獨經濟”五花八門。譬如《戀與制作人》等虛擬戀愛游戲,曾一度成為一些都市單身女性的最愛,甚至有女性為了游戲中的紙片人“氪金”數十萬元;線下一度火爆的“女仆咖啡館”,成為一些單身男性流連的場所;甚至讓年輕人抒發自己內心苦悶的“網抑云”,何嘗不是聚集了感到孤獨的年輕人……
孤獨的背后其實是城市的生態,哲學家齊美爾早在20世紀初的城市化早期,就在隨筆集《橋與門》里提到了獨屬于城市的孤獨和厭倦,摩登的都市人之間只以目會意,渴望交流又斤斤計較。社會學研究表明,現代都市發展形成的“原子化”人際關系特質,導致孤獨感加深,社會支持感弱化,當家人和朋友不再是可以解除孤獨的對象時,極其容易產生孤獨感,甚至是被拋棄感。
要解決這樣的問題,不能依靠野蠻生長的“孤獨經濟”,更需要多方的努力。
讓孤獨的人們“藥到病除”需要政府和社會的幫助。社會交往是解決孤獨感的良藥,要利用社會基層組織設置與現代城市更配套的社會支持網絡,要發揮基層群團組織的作用,主動組織年輕人的線下聯誼會。政府還可以聯合社會組織提供更多方便交往的場所,譬如一些城市興起的微更新、微改造等實踐,創造了一批新的公共交往空間,為社交提供了新的場所和平臺。
作為個體而言,年輕人也要主動走出空巢。畢竟,“虛擬戀人”不過是付費服務,并不能替代現實,一旦停止繳費就會發現這樣的慰藉不過是“南柯一夢”。有些“虛擬戀人”甚至會演化為涉黃的“污單”,或者存在詐騙風險。與其沉溺于虛擬服務,不如敞開心扉,主動與人交流,生活中一個微笑、一次幫助,都有可能成為交朋友的契機。拒絕城市“原子化”慣性,也需要個體的發光發亮,積極擁抱生活,不同軌道上的星辰也能互相溫暖。(陳禹潛)
責任編輯:hnmd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