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科技 > 正文

2020年停課不停學 教育以創新應“大考”?

2020-12-24 08:48:16來源:科技日報  

2020年,是一個本身就具有濃重里程碑意義的年份。

它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是“十三五”規劃、十年教育中長期規劃綱要的截止之年。

回顧2020年的教育界,“破五唯”是從年初貫穿年尾的關鍵詞。另一個恒久的主題,就是“育人”。從基礎教育階段到高等教育階段,提升教育質量,提升育人水平,是每個時代的教育都要堅守的使命。

停課不停學

帶來一場在線教育大考

誰也不會想到,在線教育以這種方式迎來了大考。

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引發了一次史無前例的大規模在線教學實踐。

2月,“停課不停學”工作啟動,國家中小學網絡云平臺開通,通過電視空中課堂保障沒有網絡或網速較慢地區學生的居家學習;全國1454所高校開展在線教學,103萬教師在線開出了107萬門課程,在線學習的大學生共計1775萬人;我國會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彈性教學手冊—中國“停課不停學”的經驗》,為世界各國在線教學提供了中國方案。

這段特殊的教學體驗,不僅僅是應急之舉。在“新鮮感”過后,它成為“新常態”。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把它稱作疫情期間的“學習革命”。他發現了一些可喜的現象: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讓人興奮,師生之間的互動性讓人興奮,教學管理的精準性讓人興奮。

學校正常開學后,在線教學依然可以和課堂教學并行。而從在線教學中總結出來的教學技術方法,包括內容和標準,評價和范式,都會發生深刻變化。

一些生動實踐,將沉淀、升華成重要經驗,成為教育教學改革的催化劑。

保障學生就業

365天每天24小時不間斷

24365,是很多2020屆高校畢業生熟悉的一串數字。

它是教育部2月28日啟動的校園招聘服務活動的代稱,意思是要為高校畢業生提供每天24小時、全年365天的網上校園招聘服務。

2020年,對870萬高校畢業生來說,是一個特殊的就業季。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就業形勢復雜。教育部會同相關部門,在升學擴招、渠道開拓、就業服務等多方面全力推動,為畢業生順利就業保駕護航。從5月初到8月中旬,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等6部門單位共同開展就業“百日沖刺”行動,推出10項具體舉措。

教育部高校學生司司長王輝在9月初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2020屆畢業生就業局勢總體穩定。他表示,針對離校未就業畢業生,教育部會與人社部等有關部門密切配合,一方面指導地方和高校積極為畢業生提供不斷線就業服務,另一方面確保有就業意愿的畢業生納入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努力幫助未就業畢業生盡早實現就業。

全面加強勞動教育

使用勞動教育評價“硬”起來

它來了,說了多年的勞動教育動真格了。

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就加強大中小學勞動教育進行了系統設計和全面部署。

《意見》明確提出,實施勞動教育的重點是在系統的文化知識學習之外,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加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讓學生切實經歷動手實踐,出力流汗,接受鍛煉,磨煉意志。將勞動教育與智育區別開,防止用文化課的學習取代勞動教育。

勞動教育重在落實。《意見》指出,將勞動實踐過程和結果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把勞動素養評價結果作為評優、評先的重要參考和畢業依據,作為高一級學校招生錄取的重要參考或依據,使勞動教育評價“硬”起來。

教育部教材局一級巡視員申繼亮表示,如今在教育內外和各級各類學校共同努力下,各方面對勞動的育人價值已形成一定的共識,學生、教師、家長積極支持勞動教育的氛圍正在形成。

建設未來技術學院

擔起培育創新人才重任

5月,教育部啟動了未來技術學院的試點建設工作,教育部辦公廳印發《未來技術學院建設指南(試行)》(以下簡稱《建設指南》)。

《建設指南》聚焦的是未來革命性、顛覆性技術人才需求,推動整體實力強、專業學科綜合優勢明顯的高校進行建設。

《建設指南》計劃通過4年左右時間,在專業學科綜合、整體實力強的部分高校建設一批未來技術學院,探索專業學科實質性復合交叉合作規律,探索未來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培養新模式,爭取用10年左右時間打造能夠引領未來科技發展和有效培養復合型、創新型人才的教學科研高地。

未來技術學院怎么建?《建設指南》提出了六大堅持:堅持中國特色,堅持面向未來,堅持交叉融合,堅持科教結合,堅持學生中心,堅持開放創新。

它需要高校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教學組織形式。它需要高校組建高水平教師隊伍,為學生引進優質師資力量。

冠以未來之名,未來技術學院背負著做好未來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的前瞻性和戰略性培養任務。

推遲一個月的“新高考”

要探索多元錄取機制

7月7日,被推遲一個月的全國高考拉開帷幕。1071萬考生,步入考場。

2020屆高中畢業生,在回顧自己這波瀾起伏的高考歷程時,心情有些復雜。

這是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全國規模最大的一次集體性活動。而高考延期到7月,也是我國恢復高考以來的第一次大規模延期。

特殊的不僅僅是延期。北京、海南、山東和天津的考生,也第一次迎來了他們的“新高考”。

自2014年啟動的新高考綜合改革,被評價為“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高考之新,在于選擇性——取消文理分科,設置多元化的科目組合。“新高考”還探索基于統一高考、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參考綜合素質評價的多元錄取機制。

2020年,還是“強基計劃”實施的第一年。36所A類“雙一流”建設高校開展了這一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

其主要選拔有志于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且綜合素質優秀或基礎學科拔尖的學生;突出基礎學科的支撐引領作用,由有關高校結合自身辦學特色,重點在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及歷史、哲學、古文字學等相關專業招生。

加快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

決定了中國科研創新的高度

2020年,我國在學研究生將達到300萬人,已成為世界研究生大國。

研究生教育,已邁進新時代,踏上新征程,面臨新任務。

7月,習近平總書記對研究生教育作出重要指示,李克強總理作出重要批示。7月29日,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全國研究生教育會議召開,孫春蘭副總理出席會議傳達指示批示并發表重要講話。

教育部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司長洪大用說,今天的研究生,就是明天科研創新的主力軍,他們的學術能力、學術作風、志向追求,決定了整個中國科研創新的高度,決定了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速度。

新時代的研究生教育一定要有大視野、大胸懷、大擔當、大格局,才能在國際競爭舞臺上爭得一流。

9月,《關于加快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的意見》出臺,從6個方面對研究生教育提出了關鍵改革舉措,為了落實意見,還推出了“十大專項行動”。

創新發展醫學教育

打造高水平醫學人才培養體系

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全國138所高校371家附屬醫院,1.4萬名醫護人員馳援湖北。醫學教育培養的大量醫療衛生工作者在抗疫大考中表現優異。

9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快醫學教育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

《指導意見》提出,要把醫學教育擺在關系教育和衛生健康事業優先發展的重要地位。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在解讀《指導意見》時強調,將醫學教育的定位從大民生、小學科轉變為大國計、大民生、大學科、大專業。

《指導意見》指出,到2030年,我國要建成具有中國特色、更高水平的醫學人才培養體系,醫學科研創新能力顯著提高,服務衛生健康事業的能力顯著增強。

教育評價改革方案出爐

新中國第一份相關改革文件

中共中央、國務院10月印發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以下簡稱《總體方案》),是新中國第一個關于教育評價的系統性改革文件。

教育評價改革是一項世界性、歷史性、實踐性難題,涉及歷史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思想觀念等多重因素,涉及不同主體,牽一發而動全身。

在2018年召開的全國教育大會上,對于教育評價存在的突出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決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從根本上解決教育評價指揮棒問題。這也為深化教育評價改革指明了方向。

《總體方案》以立德樹人為主線,以“破五唯”為導向,以五類主體為抓手,著力做到政策系統集成、舉措破立結合、任務協同推進。

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彭斌柏表示,教育改革走到今天,必須整體發力、上下銜接、左右配套、相互呼應,進一步增加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尋求最大公約數,畫出最大同心圓,以期取得改革政策效益的最大化。作為教育評價的頂層設計,《總體方案》突出了統籌兼顧。

體育美育走進中高考

要達到跟語數外同分值的水平

在2020年底的一次新聞發布會上,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司長王登峰透露,從2021年起,大部分地區的體育中考分值會增加。

體育、美育和勞動,傳統觀念里并不重要的幾門科目,正在表現出越來越強的存在感。

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和《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兩份高規格文件,從全面培養人的角度對體育和美育提出明確要求,也為體育和美育的評價體系建設給出了清晰的路線圖和時間表。

王登峰說,要不斷總結體育中考經驗,逐年增加分值,“達到跟語數外同分值的水平”。在此基礎上,還要立即啟動體育在高考中計分的研究。

美育已經全面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王登峰說,到目前為止,已有9個省開始美育中考試點改革,分值一般是在10到30分之間。

德智體美勞全方面發展,不再只是一句口號。教育部門反復強調,要做到思想觀念上的移風易俗,讓社會、學校、家長和學生,真正意識到體育和美育對學生個人成長的重要性。

規范使用高校人才稱號

回歸人才評價的“初心”

爭“帽子”,拼“頭銜”,可以休矣。

12月,教育部出臺《關于正確認識和規范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可謂抓住人才評價改革的關鍵點。

“帽子”,也就是各類人才稱號。高校人才計劃發揮了積極作用,但有些時候,也出現了“唯帽子”“搶帽子”的怪象。這紙文件,想淡化“帽子”、破除功利、突出職責、強化責任,推動人才計劃回歸初心和本位。

怎么看人才稱號?教育部人事司負責人直言,人才稱號是對人才階段性學術成就、貢獻和影響力的充分肯定,不是給人才貼上“永久牌”標簽,也不是劃分人才等級的標準,獲得者不享有學術特權。

教育行政部門和高校,也不能將人才稱號作為評價人才、配置學術資源的唯一依據,不單純以人才稱號獲得者數量評價人才隊伍建設。

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教育政策研究院院長朱旭東認為,這份文件對于樹立正確人才觀,推動人才高質量發展,推進人才稱號回歸學術、榮譽性本質,破除“唯帽子”傾向,激勵和引導高校人才隊伍堅守初心使命、矢志愛國奉獻、勇于創新創造具有重大的價值重塑意義。(張蓋倫)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