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科技 > 正文

解決老年人“看病貴”“看病難”更需要互聯網

2020-12-25 16:01:45來源: 科技日報  

醫院里的很多智能設備讓老人望而卻步,不會網絡掛號、不會掃碼付款,也讓一些認為,互聯網沒有給老人帶來便利,反而是“高門檻”,事情真的是這樣碼?

12月25日的國家衛生健康委專題記者發布會上,在復旦醫院排行榜上老年醫學專科多年第一的北京醫院卻給出不一樣的答案——

解決老年人“看病貴”“看病難”更需要互聯網!

網上開方,藥直接到家

2018年,北京醫院較早開展醫生在線咨詢服務,在此基礎上,2020年又開展了互聯網診療服務,就常見病、慢性病的情況,醫生在線上跟廣大患者進行面對面的視頻問診。

據介紹,疫情期間,“互聯網+醫療”的模式為全國20余個省、市、自治區患者近63萬人次提供了互聯網輔助服務。

然而,如果只問診,仍然無法省去要去線下醫院拿藥的環節。

為此,北京醫院探索開展了電子處方送藥到家的醫療服務,包括可以開處電子處方,在一定范圍內可以做到送藥到家,真正實現互聯網的診療服務。

“送藥到家,不是依靠醫院一家的力量,而是需要有一個信息平臺、物流平臺。”北京醫院黨委書記、常務副院長奚桓說,醫院積極探索,與能夠提供這樣服務的醫藥企業、大型國企,甚至是網絡信息平臺進行對接。

另一方面,送藥到家的實現與相關部門比如醫保部門的政策支持是分不開的。在相關部門的支持下,送藥到家的信息共享,進一步解決電子處方的報銷問題、持卡就醫等問題,也大大推動了這一服務的開展。

“互聯網+醫療讓老年人真正實現就醫更方便。”奚桓說,電子處方送藥到家的實現是多方面共同推進、協同發展的結果,醫療機構起到一個上傳下達的作用,把人民需求變成醫院能夠提供服務的方式和能力,也把這些需求向相關部門進行溝通和匯報,得到相關部門在政策方面、社會環境和平臺方面給予相關支持。

省去“去就醫”環節,異地也能當日結算

在北京醫院住院患者,超過了50%是65周歲以上的老年人。作為老年醫學中心,北京醫院在“十三五”期間積極改善和提升服務,爭創北京老年友善醫院。

老年患者不會通過網絡掛號?

北京醫院疏通各種就診途徑,完善雙向轉診和綠色通道。在成熟的社區中心和醫聯體單位設立了醫院信息系統的終端,可以通過診療單位,由轉診醫生預約到北京醫院就診,預約掛號,甚至可以預約一些相關的檢查。

“這是資源下沉的一種方式,也通過社區的途徑為患者提供更便捷的服務。”奚桓說。

讓患者少跑腿,對于老年人來說這一需求更加迫切。

通過互聯網方式提供醫療在線服務以后,大大節約了老年人來往醫院的時間,也節約了交通成本,減少了他們來就診的不便和煩惱。

少跑腿,不僅是同城,好包括異地。

“以前結算時間比較長,特別是異地就醫患者需要等候或者委托親屬朋友再來醫院辦結算,給他們還是帶來了一些時間、交通方面的不便。”奚桓說,現在政府大力倡導推動,北京醫院負責具體落實,把異地結算的政策及時落地,使患者更早受益。

奚桓介紹,北京醫院開展了老年綜合評估門診,跟轄區醫聯體和社區醫療機構和醫療中心開展了聯動,建設轄區內的提升基層醫療機構的老年護理服務相關能力,設置異地就醫患者預出院當日審核的信息流程,使很多患者在出院當日就可以完成結算,拿到醫保卡。

剛才談到就醫難和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實際上在醫改的過程中不斷解決這些問題,但是現在又有人提到“去就醫難”,實際上就是時間成本和交通成本的問題,這個問題要解決好,我相信“互聯網+醫療”在這方面能夠發揮很大的作用,也是我們要關注和積極往前推進的。同時我們通過互聯網的形式,可以解決外地患者就醫難的問題。

線上智慧匯聚,授人以漁

“我們現在正在積極推動人工智能在‘互聯網+醫療’中能夠發揮更多的作用。”奚桓說,因為,在基層醫療機構,建立一個質量很好、設備很全、診療能力又很強的病理學科,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不太容易實現。

目前試點情況就是在醫聯體特別是在健康脫貧、健康扶貧工作、對口幫扶支邊工作中開展和探索。”奚桓介紹,比如人工智能上傳心電圖,或者通過網絡來上傳病理片,AI輔助專家可以線上甚至做完診斷以后,通過線上反饋診斷意見,就能夠既幫扶對口單位,也促進縣級醫院,來提升他們對所在區域的醫療服務能力。

醫聯體在“互聯網+”的基礎上更加緊密。奚桓介紹,北京醫院遠程醫學中心創新性地開展了“京醫夜話”活動,圍繞不同的醫學主題,邀請醫院和醫聯體內成員單位專家共同合作,線上開展學術交流。目前開展了16期,向公眾開放,累計在線觀眾6萬人,通過這種模式將健康、醫療知識進行公眾科普和滲透。(張佳星)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