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R關鍵部件PF6線圈通過驗收 對ITER計劃進度具有提速推進意義
記者從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獲悉,法國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線圈測試現場傳來喜訊,由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等離子體所承擔研制的ITER PF6線圈一次性通過所有驗收測試項目,驗收工作圓滿完成,即將作為磁體系統中首個線圈安裝至ITER主機中,為ITER計劃2025年第一次等離子體放電的重大工程節點奠定了重要基礎,對于ITER計劃進度具有積極的提速推進意義。
ITER現場的冷測試是檢驗超導磁體質量和性能最為全面和嚴苛的一次檢驗,是判斷其能否最終投入安裝的最后一關。整個線圈的冷測試工作長達5個月,主要包括降溫前后的15kV帕邢測試、30kV直流耐壓測試、電流通斷檢測、壓降測試以及檢漏測試等共計10余項的測試項目。
為保障順利完成此次測試工作,項目團隊在法國疫情防控形勢依然嚴峻的大背景下逆行而上,派遣技術工程師堅守在測試一線全過程見證所有測試項目,為PF6線圈的測試驗收做最后一次護航。據線圈的最終測試報告反映,所有測試項目均一次性通過,測試結果均符合驗收標準。其中帕邢測試中所有氣壓條件下的漏電流分布優于ITER規定的的技術要求;整體檢漏的漏率優于驗收標準近2個數量級。
PF6線圈是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等離子體所通過國際競標承接的歐盟采購包制造任務,在過去6年研制過程中接受了全過程檢測并通過了出廠驗收測試。PF6線圈所有關鍵制造工藝及部件的技術驗證全部一次性通過ITER國際組織認可,雙餅制造合格率達到100%,超導接頭性能顯著優于ITER技術要求。今年3月,團隊克服全球疫情蔓延物流嚴重受阻等諸多不利因素的影響,精心策劃安排,使PF6線圈按計劃安全順利運抵ITER現場。
作為中歐雙方卓有成效的國際合作的一例典范,PF6線圈的生產設備實現全國產化,推動國產技術、產品質量和管理經驗走出國門,同時還發展和完善了超導磁體制造的標準和相關規范。未來通過更深入廣泛地參與ITER安裝工程和實驗運行,我國將會在ITER計劃乃至世界聚變工程技術領域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讓“中國設計”和“中國制造”更廣泛地應用于國際大科學工程,同時也為自主建造中國聚變工程試驗堆奠定堅實基礎。 (吳長鋒)
責任編輯:hnmd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