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國航天的那些高光時刻 年度發射次數屈居全球亞軍
“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成功從月球取回1731克月壤樣品”成為2020年年底刷屏的爆款新聞。但對于經歷了“超級發射”模式的中國航天而言,這只是累累碩果的其中之一。2020年即將結束,讓我們盤點一下那些令人振奮的瞬間吧。
年度發射次數屈居全球亞軍
按計劃,俄羅斯“聯盟”號運載火箭將于當地時間12月29日從法屬圭亞那庫魯航天發射場升空,將一顆法國軍用衛星送入軌道。這次發射同時也標志著2020年世界航天發射活動的全部結束。據美國《太空》網站統計,如果將這次發射計算在內,2020年全球一共進行了114次航天發射,該數據已經是連續第三年“破百”。其中美國和中國分別以44次和39次位居年度發射次數排行榜冠亞軍。
《環球時報》記者發現,與往年美俄中三國激烈角逐航天發射前三強不同,2020年中國與美國在發射次數上遠遠將其他國家甩在后面:排名第三的俄羅斯發射次數為17次,其后依次是歐空局(5次)、日本(4次)、印度(2次)、伊朗(2次)和以色列(1次)。
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航天發射次數達22次,首次突破“20大關”,與美國并居世界第一;2017年中國發射次數為18次,次于美國(30次)和俄羅斯(21次)。但此后中國航天開啟“超級發射模式”,2018年和2019年分別以38次和34次的高密度發射,連續兩年力壓美俄成為全球航天發射年度冠軍。一名航天專家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單從發射次數而言,中國在2020年的39次發射已經是自身最好成績,但美國在商業航天發射巨頭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nceX公司)的瘋狂助力下,重新成功奪回年度冠軍。
航天科技集團研制的長征系列火箭仍是中國航天發射的絕對主力,今年長征火箭家族一共進行了34次發射,其中32次成功,兩次失利;航天科工集團的快舟系列火箭進行了4次發射,其中兩次成功、兩次失利;此外,中國民營航天企業星河動力公司研制的“谷神星一號”運載火箭也首飛成功。
航天專家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與中國不同,美國航天發射主要由商業航天公司完成,SpanceX公司完成了25次發射,成功率為100%;發射基地設在新西蘭的“電子”號小型火箭也進行了7次發射,其中6次成功。就發射成功率而言,美國以44次發射、4次失利的成績略高于中國(39次發射、4次失利),但就這些航天任務的技術含量而言,中國進步更為明顯。
美國《太空》網站稱,美國航天在2020年取得的最大成就是重新獲得自由載人重返太空的能力:SpanceX公司研制的載人“龍”飛船先后兩次成功將美國航天員送往國際空間站。此外,美國于7月30日發射“毅力”號火星車,但這些任務對于美國航天而言并沒有根本性突破。與之相比,2020年中國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完成的月球表面采樣返回任務更具吸引力,這不僅是中國首次取得月球樣本,而且還是人類40多年來重新獲得這種能力。此外,中國2020年僅成功首飛的新型火箭就包括“谷神星一號”、長征五號B和長征八號運載火箭。在載人航天領域,中國成功測試了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拉開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務序幕。中國于7月23日發射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預計在明年2月抵達火星。
航天專家還提醒說,俄羅斯2020年在航天領域取得的成就也不應忽視,俄羅斯仍是當今世界當之無愧的航天強國。被俄羅斯寄予厚望的“安加拉-A5”重型火箭于12月14日從普列謝茨克發射場升空。俄副總理尤里·鮑里索夫28日表示,這次發射表明“安加拉-A5”火箭此前暴露的各項問題已經完全得到解決。▲
外媒眼中的“中國航天這一年”
北斗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組網完成、發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新一代空間站整裝待發、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實現月球表面取樣返回……中國航天在2020年取得的諸多重大成就讓世界矚目。多家國際媒體在評選全球十大航天新聞時,都濃墨重彩地提到了中國的成功。
美國《太空》網站、《印度時報》評選的2020年重大科技成就中,嫦娥五號探測器取回月球樣本赫然在列。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臺28日在總結2020年全球太空活動時說,“今年有很多令人驚艷的太空成就,首當其沖的就是中國探月任務”。報道稱,嫦娥五號從月球表面采集樣本并送回地球,這是40多年來第一次有類似活動。它看起來就像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阿波羅”登月計劃的機器人版本。“航天器起飛、奔向月球,探測器著陸、獲取樣本,最后返回地球,整個過程進展如此順利。事實上,只有另外兩個國家——美國和俄羅斯——帶回了月球樣本。因此,這讓中國躋身于頂級航天國家行列”。
印度“24小時新聞”說,中國是21世紀第一個登陸月球的國家,而且在7年中3次登陸月球。嫦娥五號的成功改變了整個探月競賽的場景:探月不僅僅是到過那里拍張照片,還要收集有關月球的更多信息。“中國創造的歷史不僅使其在這場比賽中領先,而且中國也將在未來的時間里成為領導者”。
俄羅斯《新國防訂單·戰略》雜志太空專欄編輯和軍事專家科托夫表示,之前沒有任何國家能實施如此復雜的無人月球探測計劃,“從月球表面運送土壤樣品到地球是中國和世界航天學領域非常重要的里程碑。嫦娥五號是載人探索月球的縮小版彩排,中國不久后也將可派遣航天員登月。”
澳大利亞“北方領地”新聞網站28日稱,除了探月之外,中國航天還將目光投向太陽系更遠處。“今年夏天,他們邁出該國星際航行的第一步。7月23日,長征五號火箭發射了中國首個獨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開啟了中國的行星探索計劃”。報道稱,按計劃,該探測器將在明年2月被火星引力場捕獲。如果天問一號能完成它的目標——繞火星軌道進行全面觀測,在火星表面著陸,并部署火星車進行科學考察——該任務將成為全球首個用一個探測器同時實現這三大目標的火星探險。
美國《外交學者》稱,6月23日,中國北斗三號系統最后一顆組網衛星發射成功,北斗全球導航系統星座部署完成。這標志著歷時20年的任務完成了:建設中國自己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由于衛星導航技術在現代商業、技術和軍事領域可以提供越來越重要的支撐,北斗系統將使中國自給自足,避免依賴外國競爭對手。北斗系統不但對中國軍隊來說至關重要,而且對那些與中國共建‘一帶一路’的國家而言,同樣可以享用北斗系統提供的導航、定位、國際搜救等服務”。
香港《南華早報》27日稱,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成功首飛后,中國將于明年發射首個永久空間站的核心艙,并在未來兩年內完成11次發射,于2022年完成空間站的組裝。為中國空間站項目準備的航天員已經在進行訓練,空間站模塊和火箭已經準備完畢。
美國《外交學者》強調,中國在航天領域的成績是在與美國完全脫鉤的情況下取得的。中國的太空計劃堪稱當前美國對脫鉤利弊討論的最佳案例。“試圖孤立中國,更可能導致美國自我孤立,失去合作機會。顯然,美國并沒能把中國束縛在地球上”。美國的脫鉤給中國帶來了不便,但中國的太空進步并未因此止步——事實上,中國的空間站因脫鉤而變得更加必要。太空有足夠的空間容納兩個空間站,但合作會更有效,因為國際空間站本身就是合作的產物。▲
商業航天發射,中國還需努力
航天專家還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隨著衛星技術在各行各業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衛星發射的需求也與日俱增,各國都注意到利潤豐厚的商業航天發射市場,并紛紛研制發射成本低、準備時間短的商用火箭。在這方面,美國走在全球最前列,SpanceX公司的“獵鷹”系列火箭發射次數甚至超過俄羅斯火箭發射總和,極大改變了全球航天發射市場。看似不起眼的“電子”號小型火箭也在為美國軍方發射間諜衛星。
專家表示,在商業航天領域,中國還需要繼續努力。目前各國均將可重復使用火箭作為降低航天發射成本的重要手段,中國航天無論是“國家隊”還是民營航天企業也都在朝這個方向發展。
美國“太空飛行”網站稱,中國新型運載火箭長征八號在首次發射任務中成功將5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并首次展示了最終將用于回收和再利用的發動機技術。據稱,這是中國瞄準低成本商業航天市場而專門研制的新一代運載火箭,它采用可回收式設計,以實現芯一級和固體助推器的回收,可以極大地減少火箭發射的成本,同時還大大縮短發射周期。據《環球時報》記者了解,星河動力公司正在研制可回收重復使用的液體燃料火箭,初步計劃在2022年末至2023年初首飛;率先實現中國民營火箭首飛的北京星際榮耀公司也在2020年完成可重復使用液氧甲烷發動機的連續變推力長程試車;藍箭航天公司推出的朱雀二號液氧甲烷運載火箭計劃于明年首飛。
責任編輯:hnmd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