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科技 > 正文

人工智能為遺傳醫學裝上“最強大腦” 人工智能+醫療的時代到來

2020-12-31 15:14:27來源:央廣網  

12月13日下午,一場由鄭大一附院遺傳與產前診斷中心組織的“人機大戰”在鄭州舉行:五名專業的研究員與人類染色體智能分析平臺之間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PK比拼,最終結果,人工智能獲勝,人工看一個核型,平均時間377秒,機器平均完成1個核型,耗時0.78秒,人工智能是人工分析的483倍。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產前診斷中心主任孔祥東教授說,通過比賽結果可以看出,“人工智能”速度快,人工精度高,兩者結合起來應用到臨床當中,將會是未來最好最好的選擇。

染色體核型分析工作主要是用來解決醫學中遇到的細胞遺傳學染色體核型分析難題。過去的染色體核型分析工作是通過顯微鏡觀察染色體玻片來處理,對普通人而言,每條染色體不過是顯微鏡下的一條條相同的“小蟲”。醫生需要長期對著顯微鏡觀察并記錄,對醫生的頸椎、眼睛都是一個極大的考驗,長期工作會對醫生的健康造成嚴重的損傷。而且,每一類染色體都有特定特征。要區分它們,培養出一名熟練的檢測研究員,至少需要花3年時間。人才培養周期長、成本高、不確定性大。

“在我們遺傳中心,通過不斷的引入新的技術手段來改進工作方式,逐步的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工作強度。工作模式從面對顯微鏡逐步變成面對計算機屏幕”,孔祥東表示,這樣的工作方式主要依賴醫生眼睛辨別和手動點擊鼠標進行計數,但是工作機械、繁瑣,對醫生的眼力、體力、精力等都有相當高的要求。

這次參與比賽的智能分析平臺就是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產前診斷中心和湖南自興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公司開發研究的,通過了一年多的技術攻關,正式開始進入到臨床階段,在智能輔助下,遺傳與產前診斷中心醫生可快速精準完成染色體核型分析智能檢測,通過不斷引入新的技術,大幅度地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患者等待結果的時間,目前鄭大一附院遺傳與產前診斷中心外周血染色體核型分析出結果速度已經做到了全國最快。同時也降低了醫生在繁瑣工作上的工作量,讓醫生們能集中精力和知識解決遺傳學上的其他難題,讓寶貴的醫療資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

“我相信,人工智能+醫療的時代已經到來。”孔祥東教授說,“醫療+人工智能”正不斷促使現代醫療產業向未來醫療升級,未來,人工智能、大數據等與經濟社會發展將走向更深層次的融合,“人工智能提供了新的處理方式和醫學視角,人工智能在醫學領域落地需要大量的醫學數據作為支撐,而我們幾十年存下來的大量的醫學數據,如何有效的利用這批數據,轉換為機器經驗,這將是接下來我們和人工智能企業探索的方向。”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