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企業家頭腦 胡郁助力中國人工智能頂天立地
一身深藍西裝,頭發中夾雜著灰白,既有科研工作者的氣息,又帶著企業管理者的范兒——無論哪種,都沒什么架子。
他是胡郁,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輪值總裁,“2020最美科技工作者”中唯一來自企業的獲獎者。
“我只是做了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我作為一個代表,更加說明國家對科技工作者的重視。”談起獲獎,胡郁謙虛地說。
科學家+企業家頭腦
在人工智能界,胡郁的名字是響當當的。他的經歷,也充分體現了科研工作者與企業管理者兩種角色的混合。
要說做科研,1997年以來,胡郁一直從事智能語音及人工智能核心技術研究工作。多次作為主要完成人參與國家和省部級重大科研攻關項目,兩次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要說做企業,胡郁在科大訊飛取得的核心技術基礎上,積極推進人工智能技術的商業化落地和生態體系建設,助力它成為智能語音及人工智能領軍企業。
“我感覺這中間既有相似的地方,又有差異。” 對于這兩種角色的平衡,胡郁說,相似之處是都需要持續的投入,堅定的信心,不斷深入的挖掘。
至于兩種角色的不同,胡郁也體會頗深。
胡郁解釋說,從研究的角度,希望做的越基礎越好,應用越廣泛越好。而從企業技術突破的角度,需要找到市場上最需要的產品,把很多技術集中在一起,在某個產品或某項技術上實現突破。
“這個過程中需要兩種頭腦的融合,科學家的頭腦和企業家的頭腦。”胡郁說,科學家擅長發現規律、發明創造;企業家能夠看到市場上的需求,洞察商業規律。而平衡這兩種角色,就需要把發明創造和洞察市場需求結合起來。
人工智能應頂天立地
“在做核心技術研究和產業化過程中,我們意識到要實現幾個創新的結合。”胡郁提到了三種創新。
第一種是源頭核心技術創新。胡郁認為,技術不斷往前發展,人工智能經過60多年的發展日新月異,我們要掌握世界上最先進核心技術的研究方法。
第二種是產品創新。他分析說,整合用戶需求后,就需要推出具體的產品。源頭核心技術創新需要的是科學家,產品創新過程中需要工程師和產品經理。
第三種是商業模式的創新。胡郁認為,不同商業模式會產生完全不同的結果,商業模式創新是由企業家、做商業模式分析的人來發掘的。
“把三種創新結合在一起,最后才能形成比較完善的解決方案,才能做成世界上最好的東西,而不是變成單一研究所或單一勞動密集型企業。”胡郁說。
科大訊飛的發展理念叫“頂天立地”。在采訪中,胡郁專門對此進行了解釋。
“頂天是技術頂天,技術要做就做到世界上第一流。立地是指產業發展,因為技術頂天而產品不立地很難在市場上生存下來,所以我們講技術頂天,產品立地。”胡郁說。
他又補充說,頂天還指滿足國家戰略,人工智能是國家戰略中非常重要的環節,中國在這個環節不能輸給別人。立地,也指滿足人們日常生活中各種需求。二者相輔相成。
科研企業要有“野心”
胡郁曾說,新一代科研企業要有“野心”。什么樣的“野心”?
回答這個問題時,他回顧了一下國內人工智能發展的歷史:上世紀90年代國內都是向西方學習,21世紀以后,國內慢慢掌握了研究方法,越來越接近世界先進水平,有時甚至走在最前面。胡郁以語音識別技術舉例說,2010年以后國內跟世界先進水平保持同步。
“我說的‘野心’是指要有很高的追求。不僅僅滿足于解決自己的問題,還要解決全世界的問題。同時解決問題的方法不再是跟著別人學,而必須找出自己的道路和方法。”胡郁認為,這就相當于原來摸著別人的石頭過河,現在要自己摸著石頭過河,而兩者是不一樣的。
“只有足夠高的目標和追求,才能實現最好的技術和科研。”胡郁強調說。
作為來自企業的科學家,在帶領企業發展時也有著不一樣的使命感。
在胡郁看來,中國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現在有機會在世界舞臺上同最先進的國家進行競爭。在這一過程中,需要利用自己掌握的最先進的知識,結合市場需求,走出一條產學研結合的道路。
“我們希望達到的目標,是讓中國頂天立地的科學技術、產品、商業模式,能夠真正到整個大的市場中競爭,到國際市場上競爭,這是我的想法。”胡郁說。(劉園園)
責任編輯:hnmd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