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移植轉化研究領域獲突破 肝移植患者終身服藥“魔咒”被打破
肝移植患者無論手術多么成功,術后都難以擺脫終身服藥來抵抗排異的困擾。這一“魔咒”如今被打破。
1月18日下午,2020年度中國科協求是杰出青年獎成果轉化獎揭曉,江蘇省研究型醫院學會會長、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主任醫師呂凌以其在肝移植轉化研究領域的創新攻關、矢志不渝而獲獎。
如果不是13年前的一場刻骨銘心的“悲痛”,呂凌也許不會對肝移植有難以割舍的“心結”。
2007年,一個安徽的小男孩,在肝移植后,由于家庭無法承擔長期服用免疫抑制藥物的高昂費用,出現排異后最終不幸離世。
“有一種無助叫外科性無助,雖然肝移植手術很成功,但病人還是沒有活下來。”孩子的離世讓即將碩士畢業的呂凌思索起在外科治療以外,如何延長患者生命,他拿起筆,致信大洋彼岸的美國南加州大學醫學院免疫系的霍維茨(Horwitz)教授,當時該團隊正在研究一種能夠抑制排異反應的細胞。在信里,他訴說了孩子的經歷,并希望能夠將這項技術用于肝臟移植后的免疫治療。
真誠與熱情打動了霍維茨。第二天,呂凌便接到霍維茨拋來的“橄欖枝”,從此與移植免疫研究“死磕”。
2010年后,呂凌學成歸國,著手開展“調節性T細胞用于肝移植患者術后免疫耐受的誘導治療”。
這種療法,是利用患者自身的免疫細胞在體外擴增,再回輸到患者體內,讓這些細胞“化敵為友”調節機體免疫平衡。
“免疫系統是人體的‘衛兵’,它能辨認‘敵我’并清除‘敵人’,保護自己。但在器官移植后,植入的器官同樣會被免疫系統識別為‘入侵者’而加以攻擊,由此引起排異反應。傳統免疫抑制是靠藥物來發揮作用,但毒副作用大、價格昂貴且療效不確切,長期服用會降低患者抵抗力,誘發細菌、霉菌、病毒感染。”呂凌的工作,就是把患者體內一種來源于胸腺的T細胞——Treg提取出來,在體外培養、擴增,再回輸到患者體內調控免疫系統中去,“化敵為友”,避免移植器官的排異反應,從而解除患者終身服用免疫抑制藥物的痛苦。
然而,在最初的三年里,呂凌卻觸摸到理想照進現實的“骨感”。“從基礎研究走向臨床,難度很大。”呂凌說,此前的試驗是在美國做的,但到了國內,人種不同、試劑不同、條件和環境不同,需要重新建立體系。
那三年里,他白天在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坐診,晚上就和團隊到實驗室做試驗,那些瓶瓶罐罐間,逐漸碰撞出適合中國人的Treg培養體系。
“如何采集、分離Treg,Treg采集的數量及輸回的數量是多少,能在細胞體內存活多久,如何減藥,這些都要重新琢磨細節、建立臨床標準方案。”那殫精竭慮的三年,曾一度讓呂凌絕望,但艱難中,他用“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激勵自己,“尤其是遇到了好的時代,就要為這個時代的進步奮力踩上一個腳印,才能無愧于黨和國家的培養。”
念念不忘,必有回響。呂凌帶領團隊實現了國際上首次將調節性T細胞用于活體肝移植患者術后免疫耐受的誘導治療,為臨床移植免疫耐受誘導提供了新方法。2014年10月,呂凌團隊建立起完善的細胞分選、培養、質控以及回輸體系,并完成了健康志愿者的Treg制備與回輸試驗。
2014年12月,在王學浩院士的指導下,呂凌帶領團隊實施了全球第一例Treg回輸肝移植患者的臨床治療。如今,該項目共入組20例患者,進入免疫抑制藥物減量階段的患者未出現毒副作用。
“器官移植耗費大量財力、人力、物力、精力,我希望能用科技讓更多肝移植患者像正常人一樣生活,擺脫終身服藥抵抗排異的困擾,讓他們減少病痛、延長壽命。”呂凌說,最近,他還與國內的多家科研院所合作,正在探索這種技術路徑在自身免疫性疾病、Ⅰ型糖尿病、自閉癥等疾病中的應用前景。
(金鳳)
責任編輯:hnmd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