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科技 > 正文

仿生腸芯片感染模型被建立 助力探明新冠病毒感染損傷人體腸道組織機制

2021-01-25 08:55:55來源: 科技日報   

記者24日從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獲悉,該所鄭永唐團隊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秦建華團隊合作,建立了一種仿生腸芯片感染模型,為新冠病毒致病機理、傳播途徑研究和快速藥物評價等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研究成果發表在著名國際期刊《科學通報》上。

人體內腸道具有消化、吸收和分泌等功能,也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新冠病毒感染病人主要以呼吸道癥狀為主,但仍有20%~50%的患者具有明顯胃腸道癥狀,包括腹痛、腹瀉、便血,甚至腸道穿孔等。在新冠肺炎患者的糞便樣本中,還可發現病毒RNA,這意味著腸道有可能是新冠病毒攻擊的另一主要靶器官。但此前,鮮有針對新冠病毒誘發腸道感染的研究,感染機制也不清楚。

研究團隊從人體腸道結構和功能特點出發,仿生建立了一種多層設計的可灌注腸芯片裝置,模擬包含多種人源腸細胞、組織界面、3D細胞基質和機械流體等復雜因素的腸組織微環境。在昆明動物研究所BSL-3實驗室,他們利用這組裝置開展了相關研究。

研究發現,當腸芯片裝置暴露于新冠病毒后,在人腸上皮細胞內可見大量病毒復制,同時出現絨毛破壞,粘液分泌細胞分布異常,鈣粘蛋白表達水平降低等多種腸組織屏障損傷改變。此外,病毒感染還可導致血管內皮細胞損傷,細胞數量明顯減少以及細胞間連接蛋白表達降低等改變。此外,病毒感染可誘發人腸上皮細胞和血管內皮細胞異常響應。

研究團隊還首次嘗試利用微流控仿生腸芯片裝置,探究新冠病毒誘發的腸道感染,發現新冠病毒可導致人腸組織屏障功能障礙、內皮細胞損傷和炎癥反應等一系列病理過程,反映了基于組織水平的腸器官生理特點,以及對新冠病毒的病理響應。整套裝置具有建模周期短、耗費低和易于動態觀測等優勢。

“下一步還可結合人體多種腸道免疫細胞和腸道微生物等因素,在芯片上建立更加復雜的腸道免疫微環境,這對深入研究腸道病原體與宿主間相互作用,以及病毒傳播途徑等具有重要意義。”鄭永唐研究員說。(趙漢斌)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