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科技 > 正文

“套路貸”套路深 科技助力精準打擊“套路貸”

2021-01-26 07:56:44來源:科技日報   

“套路貸”違法犯罪嚴重侵害人民群眾合法權益,擾亂金融市場秩序,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社會危害性極大,人民群眾反映強烈。1月25日,科技日報記者從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以下簡稱江蘇高院)了解到,該院在開展掃黑除惡專項斗爭中,通過建立聯動機制和利用全國首個智能預警系統等有效措施,依法從嚴懲處各類金融放貸領域黑惡犯罪,堅決遏制了金融放貸領域黑惡勢力犯罪蔓延態勢,有力維護了經濟社會秩序和司法秩序。

江蘇高院相關負責人介紹,自開展“套路貸”虛假訴訟專項治理以來,已審結涉金融放貸領域黑惡犯罪案件467件,生效399件,涉黑涉惡被告人重刑率分別達50.1%和30.2%。

“套路貸”套路深

“‘套路貸’并非刑法意義上的具體罪名,而是一大類、一系列犯罪行為的統稱,是一種以借貸為名,本質上卻是采取欺詐手段騙取他人錢財的違法犯罪活動,具有嚴重社會危害性。”常州市公安局天寧分局相關負責人說,“套路貸”多是詐騙或者敲詐勒索,實施過程中可能還涉及到搶劫、非法拘禁、強迫交易、尋釁滋事、虛假訴訟、故意傷害、故意毀壞財物、毆打他人等違法犯罪活動。

2016年2月至2017年8月間,被告人方某、徐某某與方某甲、方某乙、方某丙等人以同鄉親情、資源共享、合作催討為紐帶,先后在無錫市梁溪區成立7家“乾”字頭的貸款公司并組成聯盟,在全市范圍內違法發放“套路貸”。

該犯罪組織以無抵押貸款、快速放款為誘餌吸引他人借款,誘騙被害人簽訂“高低條”(低條通常為借款金額,高條通常為借款金額的2倍)、房屋租賃合同及各項承諾書,并以“保證金”“上門費”“中介費”等名義收取各種費用,并在貸款中設置苛刻的履約期限和條件,隨意解釋違約條款,制造違約機會,單方面肆意認定違約。

其間,該組織成員共計向3300余人次發放“套路貸”,發放金額3100余萬元,非法獲利140余萬元。實施非法拘禁、敲詐勒索、尋釁滋事等各類犯罪29起。嚴重破壞了社會生活秩序和小額貸款金融領域經濟秩序,造成了極其惡劣的社會影響。

江蘇高院在案例評析中認為,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以及國家打擊力度加大,黑惡勢力更加注重隱形變異,一些黑社會性質組織采取公司化形式運行,企圖以此掩蓋非法目的。本案即是以公司形式實施“套路貸”的涉黑犯罪,也是掃黑除惡專項斗爭開展以來江蘇省法院受理的第一起“套路貸”涉黑犯罪案件,所有涉黑犯罪人員依法受到從嚴懲處。

現代信息技術破解防治難

掃黑除惡專項斗爭開展之初,江蘇高院就注意到黑惡勢力向金融放貸領域滲透、企圖利用虛假訴訟掩蓋“套路貸”實現非法利益這一態勢。為此,2018年9月以來,深入開展非法金融活動專項治理 ,著力建立長效機制。

值得一提的是,江蘇高院為提高打擊懲治精準度,在全國首先研發“套路貸”虛假訴訟智能預警系統,依托智能預警系統、法院綜合信息系統、執行指揮中心執行案件信息管理系統等“三大系統平臺”,為專項治理提供信息化支撐。

同時,深化“一檢索、二集中、三并案”辦案模式,嚴把立案、審理、執行“三大關口”,強化立審執協同配合機制等,解決了單一案件難以發現“套路貸”虛假訴訟犯罪線索問題。

2019年9月3日在全省法院上線運行的智能預警系統,態勢分析、人群畫像、風險放貸人預警、已結案件預警、工作成果、職業放貸人名錄、文件資料等功能模塊,支持民間借貸糾紛等七類高發案由案件的智能預警。

該智能預警系統重點運用裁判文書語義分析技術,將案件數據分為79個“套路貸”虛假訴訟監督點,構建“7+1”預警模型體系(7個案由算法模型+1個人員算法模型),幫助法官在辦案中精準高效地甄別防范“套路貸”虛假訴訟。

江蘇高院審判管理與信息技術處劉振處長介紹,下一步,該系統還將新增“重點關注”(涉“套路貸”犯罪放貸人、涉虛假訴訟罪放貸人)“校園貸專題分析”等功能,并擴展對融資租賃合同糾紛案件進行智能分析,對“套路貸”虛假訴訟案件與當事人的智能識別能力進行迭代升級,進一步利用信息化、大數據、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有效防范和精準打擊。

(過國忠)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