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科技 > 正文

“芯片”好不好市場說了算 農戶改種黑小麥試獲得巨大成功

2021-06-16 09:45:45來源:科技日報   

“這一車黑小麥是15788斤,每斤1.63元,總共2.5734萬元。算下來,每畝地比普通小麥多收入300元。”經過緊張地收割、過磅,“種糧大戶”唐維生最終將厚厚一沓現金收入囊中,幸福感油然而生。

收入是最好的證明。上述情景證明,他大膽改種黑小麥“濟紫麥1號”的嘗試獲得了巨大成功。

6月13日,發生在山東省菏澤市后唐樓村的這一場景指向了小麥新品種的魅力。農民是抗風險能力最弱的群體之一。當農業專家交付新品種時,收益高、低風險是必需條件。而眼前的“濟紫麥1號”做到了。

這是一個什么品種?

老百姓眼中的“黑小麥”,實際上是籽粒外觀呈紫黑色的紫小麥,學名叫“濟紫麥1號”,紫色源于其富含花青素,抗氧化作用明顯。

在育種界,追求高產廣適育種目標的同時,功能性作物育種也逐漸成為當前的育種熱點。山東省農科院作物所研究員曹新有是“濟紫麥1號”的品種育成人。他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大部分黑小麥品種存在著農藝性狀不良、產量水平低問題。瞄準痛點,他們小麥育種團隊開展攻關,利用周黑麥1號為母本與濟麥22雜交,最終成功選育出濟紫麥1號。在2017-2019年山東省小麥品種特用自主區域試驗中,濟紫麥1號兩年平均畝產518.82公斤,比對照品種山農紫麥1號增產9.44%,位居參試品種第一位;在2018-2019年生產試驗中,平均畝產535.28公斤,比對照品種山農紫麥1號增產6.32%,位居參試品種第二位。

據了解,黑小麥全粉可以用來制作饅頭、面條、餃子、面包等,由于其低卡、飽腹感強、營養全面的優點成為“三高”人群、孕婦、兒童的首選主食。

“我們的目標不僅是讓消費者吃得健康營養,同時也要讓種植戶能夠提高效益。特色營養的品種不能在產量、抗倒性、抗病性等方面輸了,否則沒人愿意種。”曹新有認為,品質與產量,一個也不能丟,“對我們這樣的人口大國來說,糧食安全比什么都重要。”

如果說種子是農業的“芯片”,那么,市場才是“芯片”優劣的試金石。

在長期跟蹤了解了“濟紫麥1號”之后,山東人和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東旭買斷了該品種的生產經營權。李東旭認為,“除了富含花青素之外,產量、抗病、抗倒等農藝性狀比同類品種表現更優。”

回想當初,與李東旭簽訂黑小麥種植收購訂單時,唐維生心里還沒底兒。正因為此,第一年種,他不敢種太多,結果卻出乎意料——全部算下來,扣掉訂單種子多出來的成本,每畝比普通小麥還多收了300多元。

好品種,需要市場認識、認可。目前,“濟紫麥1號”已經在濟寧梁山、汶上以及菏澤鄆城地區推廣種植。

之所以選擇鄆城,有著更大的戰略雄心。

山東省農科院“三個突破”鄆城工作組組長張文君告訴記者,該院實施“三個突破”戰略,全面支持鄆城、費縣、招遠三個縣,將農業成果、技術率先在“三個突破”縣轉化落地,進行標準化種植示范,成熟后向周邊地區輻射,最終打造可推廣、可復制的鄉村振興模式。

現在看來,“濟紫麥1號”奔跑在正確的道路上。山東省農科院作物所所長劉成向記者透露:下一步,我們將會加大品種推廣力度,特色專用小麥應該采用“量體裁衣”的訂單種植模式,并且要加大終端消費的拉動力。

“今年我要種100畝!”賣出了好價錢,對訂單種植也有了底,唐維生有了更大的野心。而這正是劉成和同事們希望看到的。(王延斌 劉佳)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