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治沙遏制荒漠化擴展 庫布其植被覆蓋度達53%
我國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積最大、受影響人口最多、風沙危害最重的國家之一。
2021年6月17日是第27個世界防治荒漠化與干旱日,今年我國確定的主題為“山水林田湖草沙共治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我國荒漠化石漠化防治工作堅持依法防治、科學防治,目前已成功遏制荒漠化擴展態勢,荒漠化、沙化、石漠化土地面積以年均2424平方公里、1980平方公里、3860平方公里的速度持續縮減,沙區和巖溶地區生態狀況整體好轉,實現了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相關負責人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北京:曾經的荒漠化邊緣城市華麗轉身
在北京,曾經的荒漠化邊緣城市實現了華麗轉身,一幅生態美、產業興的壯美畫卷正在京華大地徐徐展開。
“據統計,新中國成立之初,北京的林木覆蓋率僅有1.3%。五十年代全市年均沙塵天氣達26天。‘每當風沙起,處處毀莊稼’和‘白天二兩土,晚上還要補’這樣的順口溜,正是彼時北京生態的真實寫照。”北京市園林綠化局防沙治沙辦公室主任胡俊說。
面對著脆弱的綠化家底,北京開始了植樹播綠斗風沙的艱苦戰役。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北京陸續開展了“三北”防護林工程、農田林網、重點風沙危害區綠化造林等工程,大規模防沙治沙,成效明顯。
“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作為一項專門遏制風沙危害的國家級生態工程,于2000年6月份啟動,門頭溝等7個區被納入工程范圍,通過植樹造林、退耕還林、小流域綜合治理等綜合施策斗風沙。據統計,兩期工程至今已累計完成896萬畝造林營林任務。從2012年開始的平原百萬畝造林工程,突出利用廢棄砂石坑、荒灘荒地造林綠化,在五大風沙危害區加大生態修復力度,營造具有防風固沙、景觀游憩等多功能森林25.3萬畝,使五大風沙危害區得到徹底的治理。”胡俊說。
大片的綠色壓制了肆虐的風沙,北京的沙塵天氣顯著減少。據北京觀象臺統計,上世紀50年代北京沙塵最為嚴重,沙塵每年多達26天。近年來這一數字更是降至3天。
庫布其:植被覆蓋度由3%增長到了53%
內蒙古自治區采取了支持治沙龍頭企業市場化、產業化治理沙漠的策略,其中億利集團在中國第七大沙漠庫布其的創新實踐令人眼前一亮。
“庫布其沙漠位于黃河幾字彎的南岸,總面積1.86萬平方公里,曾經長期危害黃河流域及中國北方生態安全。30多年來億利集團堅持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自主研發了微創氣流植樹、迎風坡造林、甘草平移種植等技術,輔以規?;?、機械化種植和飛播造林,植被覆蓋度由3%增長到了53%。庫布其流沙不再阻斷黃河,沙塵暴天氣減少了90%。”億利庫布其生態事業集團生態修復組組長常朝暉說。
聯合國的一份報告顯示,庫布其沙漠有效治理、綠化面積超過6000平方公里,帶動10.2萬人擺脫貧困。
“經過幾代人數十年的治理,目前庫布其沙漠億利治理區已建成了200多萬畝的沙峰碳匯林。2020年,我們在沿黃河流域的庫布其沙漠等啟動治沙碳匯林項目,計劃利用五年時間完成治理沙漠100萬畝、種植1億棵樹的治沙碳匯林。截至2021年5月,已經在幾大沙漠種植各類樹木3000萬株。同時,通過推廣庫布其模式和技術我們承接了內蒙古科爾沁沙地1億棵樹工程技術服務。”常朝暉說。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十四五”期間,荒漠化石漠化防治工作將科學綠化要求貫穿防治、監管全過程,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加強科技創新,積極探索科技成果轉化途徑和機制,完善科技推廣服務體系,大力推廣成熟適用的治理技術和模式,加強對科學防治重難點問題的研究。(馬愛平)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
全球手機行業Q1利潤突破1億美元 蘋果智能手機陣容更受歡迎
根據市場調查機構 Counterpoint Research 公布的最新報告,全球智能手機行業在今年第 1 季度的利潤...
2021-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