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貓種群從18只增至206只 分子標記找到大熊貓的真實父親
“我很愿意分享一下成都熊貓基地這些年的變化,說起這個事也是挺有感觸的。”7月7日,在中共中央宣傳部舉行的中外記者見面會,林草行業黨員代表、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副主任侯蓉為大家展現了一張照片,“這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在成都大熊貓基地繁育成活的一只大熊貓。”
“我的工作就是大熊貓等珍稀瀕危野生動物的保護繁育研究。通過二十幾年的努力,成都大熊貓的種群從1994年的18只現在發展到了去年年底的206只。這些年以來,我們創建研究中心,探索大熊貓的生殖奧秘,解決大熊貓疾病的難題,想盡辦法來保存大熊貓的遺傳資源。”侯蓉介紹說。
當年18只大熊貓當中有三分之一是病貓
在1994年,侯蓉剛剛到成都熊貓基地去的時候,當時熊貓基地到成都動物園兩個基地加起來熊貓的數量只有18只,而且在這18只當中有三分之一是病貓,當時非常嚴重的病叫營養不良綜合癥。
“根據一項調查,在全國范圍內熊貓營養不良綜合癥的發病率達到了15%。當時大熊貓的死亡率特別高,我們做過一項統計,從1987年到2000年時,大熊貓平均每年的年均死亡率有10%,可是大熊貓每年的凈增長率是1.04%。”侯蓉說。
這是什么概念?侯蓉解釋,就是平均每年凈增長的大熊貓數量只有不到1只,平均下來只有0.85只。
“我們當時條件非常差,在科技科加上我就兩個人,整個全單位只有一臺386電腦。但經過這20多年的發展,無論是我們研究條件、研究平臺和研究的成績,發生了非常非常巨大的變化。”侯蓉深有感觸地說。
大熊貓種群從18只發展到了206只
如今,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現在已經建成了四川省瀕危野生動物保護生物學重點實驗室,在2007年時被科技部命名為科技部和四川省共建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此外,還建成了博士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以及四川省和科技部共建的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這些年來,我們的研究人員從過去的2人,發展到現在差不多100人左右研究團隊的規模。在2014年,被中宣部、科技部五個部委聯合評定為‘全國專業技術人才先進集體’。今年被科技部評定為‘全國國際科技合作示范基地’優秀基地。在四川省實驗室周期性評估當中,我們也被評定為優秀的四川省重點實驗室。”侯蓉自豪地說。
“近年來,我們團隊取得的研究成果有73項,各級研究成果,發表的論文也有三四百篇,取得的專利大概46項,其中主要是發明專利。但是這些專利文章等等,核心是要應用,我們把我們的成果轉化應用到大熊貓上,核心是解決了大熊貓從繁殖到種群遺傳管理到健康管理的關鍵技術難題。”侯蓉特別強調。
在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現在大熊貓的種群增長率,從過去的1.04%提高到了12%,是過去的12倍。大熊貓的死亡率,過去達到了10%,現在降到了1.9%。同時,大熊貓的平均期望壽命將近延長了10歲。
“這是非常巨大的改變。在這些改變的基礎上,成都大熊貓種群才可能從18只發展到了206只。而且在這個種群的發展過程中,我們的大熊貓的遺傳狀況是良好的,保持良好的遺傳質量。”侯蓉說,“不僅在大熊貓的數量上,在大熊貓國際合作繁育上,成績同樣斐然,在北美包括加拿大、美國,歐洲包括法國、德國、西班牙,在亞洲的日本,在這些國家和地區,大熊貓全部繁育成功,我們總共在境外繁育成活的大熊貓數量達到34只。”
通過分子標記找到大熊貓的真實父親
“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我們設定的一個目標就是大熊貓遺傳多樣性保護,把它作為我們核心的保護目標。”侯蓉說。
大熊貓有一個特殊的婚配方式,就是多雄配多雌,一個雌性大熊貓可以和多個雄性大熊貓進行交配,交配完之后,最后生下的后代問題就來了,不知道誰是親生父親,怎么辦呢?
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經過十幾年的努力,開發了很多很可靠的DNA分子標記,通過這個技術把大熊貓的真實父親給找出來。
“現在我們基地總共對超過130只大熊貓完成了親子鑒定,這些鑒定結果已經進入大熊貓的國際譜系,利用這個國際譜系,再實施大熊貓的種群遺傳管理,所以我們目前圈養大熊貓遺傳多樣性保持是很良好的,這是活體保存。”侯蓉說。
另外,還建了一個大熊貓基因庫,把大熊貓珍貴的遺傳資源保存下來。
“基因資源庫里包括有大熊貓的精子庫,現在存放的雄性個體超過30只,有很多雄性個體已經死去了,可是它的精液還存在精子庫里,還可以繼續繁衍后代。”侯蓉說,“我們把大熊貓的身體細胞保存下來,還保存了大熊貓的系列干細胞,各種類型的干細胞都有,包括有骨髓的、臍帶的和其他組織的干細胞,我們都保存在基因資源庫里,希望把大熊貓的基因資源做永久保存。”(馬愛平)
責任編輯:hnmd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