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汽車 > 正文

雷軍宣布小米全資造車 科技公司扎堆造車利好行業

2021-04-01 08:12:34來源:中國汽車報網  

消息來得太快,就像龍卷風。3個月前澄清自己沒有造車計劃,叫大家不信謠、不傳謠的小米,現在自己站出來宣布要造車了!

3月30日晚,小米CEO雷軍在剛剛結束的小米春季新品發布會上宣布:“今天,我們終于迎來了一次小米歷史上最重大的決定,小米正式進軍智能電動汽車行業。”

當日下午,小米已經發布公告中宣布擬成立一家全資子公司,負責智能電動汽車業務。首期投資為100億元人民幣,預計未來10年投資額100億美元。小米還在公告中表示,小米CEO雷軍將兼任智能電動汽車業務的首席執行官。

11年又迎蛻變 全資造車

雷軍在發布會上滿懷深情地表示:“過去的兩個半月,對我來說是一段極為艱難的日子,因為我們又將迎接一場新的蛻變”,他指的顯然是即將開始的造車征程。

雷軍對造車的興趣,最早出現在2013年。那年他曾兩次赴美拜訪特斯拉CEO馬斯克,曾公開表示對特斯拉和電動汽車有極大好奇心。此后的2014年,雷軍通過順為資本參與蔚來汽車發起創立。2016年,順為資本參與小鵬汽車A+輪融資。2019年,小米高層向雷軍建言,2019年底到2020年初,是小米入局造車的時機;順為資本向小鵬汽車投資5000萬美元。

據雷軍透露,2021年1月15日,小米董事會建議研究電動汽車前景。在開始的時候他非常抗拒,覺得小米好不容易把手機業務做好,擔心造車會分心。但樹欲靜而風不止,在時代大浪潮前,小米依然開始調研造車。在調研過程中,有很多人拼命勸他造車,當然也有很多反對的聲音。但經過了75天的思考,85場業內拜訪溝通,200多位汽車行業資深人士的深度交流,4次管理層內部討論會,2次正式董事會后,雷軍終于今天代表小米正式承認,小米正式進軍智能電動汽車行業。

雷軍表示,就在今晚的發布會前小米官微做了個調查,有一兩萬人參與,92%的人表示他們支持小米造車,會買小米造的車。他表示非常清楚汽車行業的風險,也清楚動輒上百億投資,三五年才能見效。但現在的小米不是十年前的小米,今天的小米,已經有一點點的積累,是值得大干一場的時候。小米有1萬多人的研發團隊,有全球前三的手機業務,還有全球最好的智能生態,還有1080億元現金余額。“小米虧得起”,雷軍說。

雷軍還透露,就在發布會前的兩三個小時里,就有很多投資人詢問他是否有好的投資機會,但小米依然決定將全資造車。雷軍宣布,他將親自帶隊,這將是他人生中最后一次重大的創業項目,“我深知做出決定意味著什么,愿意壓上我人生所有積累的戰績和聲譽,為小米汽車而戰。”

行業看好小米造車

當一切塵埃落定,最令人好奇的就是小米將如何造車。公告中和發布會上并沒有公開很多小米造車的具體信息,在此前的傳聞中,有知情人士透露,小米將把汽車組裝外包給合同制造商,該公司的智能手機使用的是這種模式。小米依靠富士康等代工廠商制造手機等移動設備。

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判斷,手機市場已經進入飽和期,沒有更大發展空間,以小米為代表的手機企業必然要尋找新的發展方向,規模化、標準化的新能源汽車行業與手機行業相近,有巨大的發展潛力,是手機企業拓展業務的最好選擇,這是大勢所趨。

崔東樹對小米造車頗為看好,他認為電動汽車在制造端,通過規模化的零部件可以大幅降低成本,在駕駛體驗上也更有優勢,因此將比燃油車有更大的發展空間。所謂智能電動汽車,實際上電動化比智能化更重要。

然而目前電動化產業鏈還不夠完善,蘋果、華為過分偏重智能化,卻忽略了電動汽車其電動化造車的本質。小米的加入,可以利用其在在手機領域產業鏈培育出的核心能力,幫助電動汽車產業鏈實現低成本、高品質,助推電動汽車快速替代燃油車。

汽車行業分析師張翔也頗為看好小米造車,認為小米是在恰到好處時間節點做出了正確的決策。小米的粉絲基數龐大,軟硬件生態非常完善,很容易移植到新一代的智能電動汽車上,這是小米的巨大優勢。

同時,張翔也指出小米將面臨的挑戰。首先是沒有造車經驗,其次入局較晚,特斯拉、蔚來已經占據了大量市場份額,小米想要開辟一片天地實屬不易,前期找車企合作伙伴是不錯的選擇。未來軟件定義汽車,小米最佳路線是聚焦于軟件開發、造型、人機互動等核心領域,將底盤和硬件交給代工廠生產。獨立開發整車,小米沒有如此實力,投資也過于巨大。

科技公司扎堆造車利好行業

事實上,科技企業都在紛紛入局汽車行業。

1月11日,百度宣布正式組建一家智能汽車公司,以整車制造商的身份進軍汽車行業,吉利控股集團成為百度造車的戰略合作伙伴。與此同時,蘋果、華為、中興等企業都在發力汽車市場,意欲在智能電動汽車時代成為一方霸主。

隨著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發展趨勢,智能汽車的這一風口依然盛行,且市場存量空間很大,互聯網公司都在爭相進入這一領域并快速布局。根據國務院印發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要求,新能源汽車銷量在 2025 年達到新車銷售總量的 20%。由此不難看出,近幾年正是智能汽車的黃金年代。

張翔認為,眼下的確是各大科技公司入局的好時機,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尚不成熟,且很多新能源汽車企業受地方政府保護,新能源汽車市場競爭并不充分,尚有巨大的發展空間。

特別是,新一代80后、90后、甚至00后的用車群體,思維方式與傳統一代截然不同。傳統汽車經銷商壓庫嚴重,市場明顯供過于求,而年輕一代對智能電動汽車有另一番理解,他們愿意為了一項新技術和新體驗,花幾個月時間等待新車下線。面向擁有互聯網思維的新一代用戶群體,軟硬件生態發達的互聯網企業、手機企業大有可為。

汽車行業分析師任萬付也認為,汽車產業目前正處于變革期,有很多新特點,其中之一就是與科技型產業融合。所以科技公司有進入汽車行業的基礎,也有用武之地。可以看到,現在入局汽車行業的科技企業都是各自賽道的佼佼者,當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財務角度增長面臨瓶頸,汽車行業千萬億級的規模,無疑是一塊誘人的蛋糕。

任萬付看好每一家進入汽車領域的跨界企業,“它們的進入會讓汽車行業變得更好,但需要提醒這些跨界企業的是,你的優勢可能其他企業也有,汽車業的競爭可能更加激烈,研發、生產、制造、營銷、服務等考驗很多,賽道很長,這些跨界企業真的做好準備了嗎?”

無論如何,科技企業爭相在汽車領域發力已經成為趨勢。很多人認為,今天造車就像是十年前的造手機,現在的手機戰場雖然還沒有最后定局,但很多作戰經驗在智能電動車賽道依然適用,或許諸多生死題還會在智能汽車賽道中迎刃而解。且看科技企業能給汽車行業帶來哪些驚喜,歡迎小米汽車入局。(郝文麗)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