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汽車 > 正文

小米造車“刷屏” 智電汽車成新一輪科技轉型風向標

2021-04-08 13:30:05來源:中國汽車報網  

3月30日及其后的一兩天,汽車圈被小米造車“刷屏”了。

小米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雷軍在新品發布會現場宣布,小米正式進軍智能電動汽車行業。毫無疑問,新時代的汽車賽道上,又多出一個實力玩家。

雖然小米造車有足夠的話題性,但如果視線向縱深推進,人們不難發現它只是電子電器領軍企業跨界汽車行業洪流中的一朵“大浪”。

在2021年中國家電博覽會(AWE)上,海爾正式宣布生態戰略向汽車產業鋪展。3月25日,海爾集團與上汽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在智能制造轉型、智能汽車研發與應用、車家互聯、新能源和智能化車輛應用推廣等領域深度合作。基于雙方優勢,在房車、智能家居等領域,實現聯合研發、渠道共享等方面的深度融合,構建車家互聯新生態。

不同于此前對汽車領域的盲目投入,這一波電子電器領軍企業的跨產業發展,均是在市場的“召喚”下自帶技術入場,更多企業的選擇方向直指汽車零部件及相關解決方案。

智電汽車成為新一輪科技轉型風向標

據雷軍介紹,小米現已搭建起成熟的智能生態環境;小米汽車的到來,將補齊小米智能生態場景的關鍵一環。小米宣布造車之后,很多“米粉”開始細數自己身邊的小米產品。不可否認,小米搭建起來的智能生態環境,已成為其造車的籌碼之一。其實,在小米宣布造車之前,已有多家電子電器領軍企業宣布進入汽車行業,它們或許將改變汽車的生態環境。

除了上文提到的海爾,3月1日,海信家電也發布公告稱,當前汽車正向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方向發展,新能源汽車熱泵空調及電池快充技術迅速普及,擬以214.09億日元(折合人民幣13.02億元)控股日本三電,協力開拓汽車空調市場。雙方將通過產業協同和互補,共同開展新能源汽車綜合熱管理、車輛網絡連接和人工智能空調控制技術。

相比海爾和海信,美的和格力涉足汽車領域的時間更早。美的集團擁有的核心電機技術,已經不單運用在家電領域,而是廣泛運用在3C、工業自動化和汽車等領域。2018年,美的集團就成立了汽車部件公司。美的集團表示,目前正積極布局新能源汽車領域,致力于成為汽車核心部件供應商,提供核心部件及系統解決方案。

在這些跨界企業中,華為帶來的動靜顯然最大。“華為不造車,聚焦ICT技術,幫助車企造好車”,這句在多個正式場合被屢屢強調的表態,讓華為開拓汽車市場的定位深入人心。一直以來,外界都在密切關注華為汽車業務的進展。在3月31日舉行的華為2020年度報告發布會上,華為輪值董事長胡厚崑強調:“華為作為智能汽車部件供應商的定位依然沒有改變,而且非常明確。”

“企業行為是市場經濟的風向標。現在,這么多外部企業跨界進入智能電動汽車領域,足以說明它確實代表了新一輪科技或產業技術革命的方向。”一位產業經濟學研究專家楊正(化名)在接受《中國汽車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汽車‘新四化’的想象空間巨大,其實此前的樂視就是最早的跨界者。”

過去幾年來,眾多新造車勢力“來勢洶洶”,蔚來、小鵬和理想汽車已取得一定的階段性成果。而小米入局或將開啟第二輪新勢力造車潮。根據平安證券的研究報告,第二輪新勢力造車,將以智能化為核心,“壁壘”提升。以蘋果、小米為代表、具有硬件和軟件集成能力的企業進入汽車領域,將開啟第二輪智能化新勢力浪潮。不過,新一輪的比拼可能將對新勢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以新科技為矛攻傳統汽車產業之盾

事實上,無論造車抑或成為車企的核心部件供應商,對新入局的企業來說都具有不小的挑戰。平安證券的研究報告稱,在自動駕駛和智能座艙進一步發展成熟之際,需要企業一開始就具備核心技術能力儲備。由于車型開發周期縮短,也需要企業具有成熟高效且靈活的組織及流程。此外,在車載高性能硬件趨同趨勢下,需要企業具備較強的軟件實力和軟硬件集成能力,部分具有芯片自研和軟件開發能力的企業將具有更大的機遇。

汽車正在從簡單的交通工具演變成智能終端。正是這種智能化產生的技術需求,吸引眾多電子電器行業領軍企業紛紛入局智能電動汽車領域,希望借此擁有發揮一技之長的新空間。楊正認為,無論從技術層面還是企業戰略而言,美的、海信、海爾等電子電器領軍企業的進入都很合時宜。

記者了解到,電子電器行業包括電子產品及電器產品,電子產品一般是以電子元器件組成,以電能為工作基礎的相關產品;電器產品是指生活中所用的電器設備,主要是消耗電量、將電能轉變成其他形式的能量來使用的產品設備。可以看出,電子電器行業和汽車行業之間的界線,并不是那么涇渭分明。比如,由于底層技術的通用性,德國西門子、博世等公司既可以做核電站成品設備,也可以做汽車機電產品,還可以做家用電器。

“跨行業投資需要原有技術與新行業技術合拍。如果進入新行業,不能發揮自己的優勢,就很難取得成功。”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向記者表示。

據悉,依托深厚的機電產品技術和全球規模化生產優勢,美的集團機電事業群布局了以電機、電控和壓縮機為核心的汽車零部件產品,產品涉及電機驅動系統、熱管理系統和自動駕駛系統。而海信則一直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以顯示和圖像處理技術為核心,在視像產業生態鏈縱深布局,打通了從底層技術、終端設備、場景應用、云端支撐到內容服務的全產業鏈條。

“我認為,國內新能源汽車的產能趨于飽和。不過,這里面有很多是落后的產能。一些傳統汽車企業和零部件供應商都在往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方向轉型,但它們的優勢不如華為、小米、格力等電子電器行業領軍企業。”在楊正看來,那些帶著傳統汽車行業思路的企業,即便投身“新四化”,最終恐怕也要被市場淘汰。以華為、中興等帶著5G技術融合車聯網發展企業的崛起,預示著智能電動汽車市場肯定要重新“洗牌”。

從淺入深 共建生態 或成為汽車業轉型“排頭兵”

對于海爾集團官宣與上汽集團構建開放的共創共贏生態圈,有行業人士表示,這是海爾繼衣聯網、食聯網、水聯網之后又一次異業戰略布局,將全面推動海爾互聯生態領域的戰略引領。合作雙方計劃加速推進車聯網領域的共創共贏生態圈,加速探索多產業發展新生態。

眾所周知,新能源汽車將成為重要的物聯網入口,作為消費者在家、辦公室之外重要的第三空間,車與家之間的聯結正在釋放出強大活力。在傳統汽車向新能源汽車轉型過程中,尤其是電動化推動的智能化轉型,帶來了汽車產業變革下的增量市場。目前,這些增量市場正在迅速被科技企業所占領。正如美的集團董事長兼總裁方洪波所說,互聯網之后,企業的邊界會無限擴展。未來,底層的技術能力和觸達客戶的能力才能定義企業的邊界。

據悉,目前美的已與全球5家汽車企業建立了車家互聯系統,以實現車載系統遠程控制智能家電。據美的集團高級副總裁兼智能家居事業群中國區域總裁殷必彤透露,未來他們也會進一步踏入新能源汽車的能源管理系統。海爾對智能汽車的青睞去年便可見端倪。去年7月,海爾戰略投資上海博泰車聯網后,3個月后再次對其進行了B輪戰略投資。

在此次小米新品發布會上,雷軍稱,成立智能電動汽車全資子公司,由他本人兼任智能電動汽車業務的首席執行官;未來10年投入100億美元,首期投入100億元人民幣。雷軍還表示,這是自己人生中最后一次重大的創業項目。汽車產業變革帶來的市場吸引力可見一斑。

新能源汽車獨立研究者曹廣平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也表示,電子電器行業領軍企業跨界進入汽車零部件領域,優勢在于原來主業的成功經驗及資金等方面的支撐。其實,相比于汽車行業,海信、海爾、美的等所在的家電行業很早就進入一片“紅海”,傳統家電產業多年來一直受到像小米這樣的互聯網企業的沖擊。但顯然,這些經歷過市場充分洗禮的電子電器行業領軍企業,無一不在專業領域擁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這也是它們敢于跨界汽車行業的原因之一。

不過,曹廣平也提到,它們的劣勢在于汽車研發產品是更高水平的產品集成,尤其對零部件而言。因此,其提供的產品必須達到車規級。

此外,在曹廣平看來,我國電子電器行業領軍企業曾參與過全球化競爭,有的甚至在各自領域戰勝了國外的強勁競爭對手,取得了領先地位。但進入汽車行業后,它們面對的挑戰在于:一方面,汽車行業的研發、生產、銷售、售后自成體系,具有一定的門檻,甚至無形中成為“壁壘”,肯定要付出一定的學習和融入成本;另一方面,必須緊抓汽車產業的新技術趨勢,且在運營過程中穩健快速領先。實際上,這非常不容易做到,要求各家新進入企業短期抓機會,中期建能力,長期拼管控。

楊正表示,5G等技術與新能源汽車的融合,使得整個車聯網在未來10~20年的發展具有很大的潛力。傳統車企甚至造車新勢力,面臨的競爭壓力較大。由于目前整個市場還是飽和的狀態,這些有技術加持的電子電器領軍企業入局,勢必推動汽車行業的結構性轉型。(趙瓊)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