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汽車 > 正文

電動汽車平臺化走向開放 平臺共享推動技術升級及應用

2021-04-08 14:01:22來源:中國汽車報網  

整車平臺化趨勢日盛,從吉利CMA架構、大眾MQB平臺到豐田TNGA架構,越來越多的車企為了更好地控制成本、統一生產標準,摸索出了平臺化的生產模式。而隨著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許多非傳統車企為了更快、更好地造車,也在通過平臺化發展尋求突破。

今年2月,富士康發文表示,基于該公司開放軟硬件平臺制造的首批電動汽車將于年底發布。據悉,到2021年四季度,將有2~3款使用富士康MIH電動車開放平臺的車型亮相。富士康計劃將在2025年前使基于MIH平臺打造的電動汽車占全球電動汽車的10%。

3月中旬,北汽新能源ARCFOX事業部N60項目總監曹琛在北汽藍谷的一場技術分享會上透露,公司正在進行關于高端純電平臺的打造和推廣,甚至已先于整車產品,以技術輸出的方式進軍海外市場。今年年初,北汽藍谷進行了兩次BE21平臺海外技術授權,其一是基于BE21純電動汽車產品平臺所開發的ARCFOX αT車型的電子電氣E/E架構相關知識產權,二是BE21純電動汽車產品平臺的平臺構架底盤技術等相關知識產權。

♦ 降本增效 電動汽車平臺化走向開放

平臺化的思路就是讓新車在開發過程中可以使用一些共同架構,在共用部分設計的基礎上,衍生出外形和用途完全不同的車型。它涉及汽車從開發到生產過程中設計方法、設備基礎、生產工藝、制造流程以及核心部件和質量控制的一整套體系。

天津大學原內燃機燃燒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姚春德教授向《中國汽車報》記者表示:“平臺化造車其實早有苗頭,因為汽車的完整開發是耗時、耗力、耗資的工作,平臺化可以大大降低開發成本,這也是目前許多車企開始探索這條路的原因。”

據了解,平臺化造車的目的在于以軟硬分離、分層的架構來解決復雜架構的難題,軟硬件分層的獨立開發,使得每一層都可以獨立維修與更換,做到縮短開發周期、降低成本。

作為一款電動汽車平臺,富士康MIH平臺走的是模塊化路線。2020年10月,富士康母公司鴻海科技集團(以下加簡稱“鴻海集團”)推出一款名為MIH的電動汽車軟硬件平臺,并邀請多個行業的供應商加入該平臺聯盟,旨在通過開放MIH軟硬平臺的底層結構,讓開發者在框架內設計開發,以此縮短汽車制造商生產新款電動汽車所需的時間和資源,為跨界車企提供造車解決方案。據悉,MIH平臺具有四大特色:一是模組化、彈性化、定制化,二是輕量化與一體成型,三是EEA架構,四是自動駕駛技術。硬件方面,MIH平臺可以支持各種車型的底盤設計,并根據實際需要定制,包括軸距、輪距、電池的大小等。動力方面,該平臺所搭載的電機功率可在95kW~340kW范圍內調整,驅動方式支持前驅、后驅及四驅。此外,在MIH的硬件平臺上,車企還可集成自己的自動駕駛系統。

姚春德認為:“越來越多的車企開始合作開發,從這一趨勢看行業的發展,也許未來汽車制造可能不用再設立過多的生產線,只做幾個標準平臺就夠了。”

♦ 平臺共享 推動技術升級及應用

在軟件平臺方面,不少車企都達成了要共享開發資源的共識。鴻海集團豪情滿懷,表示要做“電動汽車界的Android(安卓)系統”。手機系統Android、計算機編程語言Python,能夠成為主流應用系統平臺并沿用至今都離不開一個重要特性——開放。Android系統可以理解為,給應用開發者提供一個框架,大家可以基于這一框架開發不同的應用軟件;Python的語法和動態類型以及解釋型語言的本質,使其成為多數平臺上寫腳本和快速開發應用的編程語言。由于Python數據庫開源共享的特性,為各個主要系統平臺提供了可適用的源碼或機器碼,深受用戶喜愛。而鴻海MIH平臺是以Android系統架構為藍本設計,將軟件框架建立在硬件平臺之上,連接到車聯網打造完整的電動汽車開放平臺,再加上服務層,最終撐起整個架構。鴻海集團表示,會把底層所有的關鍵技術及開發工具,提供給所有的開發者使用。

作為電動汽車的核心技術之一,北汽藍谷將BE21純電動汽車平臺進行行業共享也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據曹琛介紹,技術“出海”是為產品“出海”鋪路,BE21平臺實現技術共享,也是為ARCFOX產品出口海外市場做準備。與此同時,隨著其他車企的應用、再開發,BE21平臺的“帶寬”將得到提升,增加其車型拓展能力,有利于平臺技術的升級,特別是新技術的應用。

此外,北汽藍谷開放純電動汽車技術平臺,可以實現開源整車驗證,并吸引生態合作伙伴,充分調動優質資源,搭建資源共享的支撐體系。此舉將打破汽車企業和用戶的邊界、車企和供應商的邊界,為汽車產業創新技術、前沿零部件提供開放開源的實車搭載環境,支持產業鏈新技術驗證和評價,實現一站驗證、行業通用。

♦ 利弊待辨 行業迎來新的模式

無論富士康這類ICT代工企業還是北汽新能源這類業內公司,平臺化造車的興起無意瞄準了新能源汽車推廣的“風口”。

姚春德表示:“造車新勢力給我們做了很好的示范。以動力系統為例,傳統燃油車配裝復雜的發動機,要實現燃料從化學能到熱能再到機械能的轉化,挑戰不小,但電動汽車主要使用動力電池,通過一個轉化機構,用電驅動電機,難度相對降低,也更容易實現統一化、標準化。”

對于第三方應用企業來講,與獨立開發整車平臺相比,利用現有的共享平臺可降低30%~40%的開發成本,同時降低零部件的采購成本,且縮短研發周期12個月,較早實現現金流、獲取效益。共享平臺將使企業盈利模式逐步由產品盈利轉化為服務盈利。

“在平臺化建設方面,電動汽車可能是一馬當先的。比如,電機是通用化產品,從原來的工業應用轉到現在的汽車領域應用,完全可以實現平臺化,動力電池最早也是在工業和家電領域應用廣泛,現在上車了。”姚春德稱。

可以看出,電動汽車平臺化發展為一些新造車企業帶來更多選擇,使其擁有了在基礎平臺上再開發擅長領域的機會,同時多了一份“專業”的保障。還有業內人士指出,在“軟件定義汽車”時代,新能源汽車未來拼的可能就是軟件的先進性與成熟度,軟件將成為汽車產品的最大差異。以小米為例,最近該公司宣布了造車消息,將把汽車組裝外包給合同制造商,將底盤和硬件交給代工廠生產,聚焦精力在軟件開發、造型、人機互動等核心領域。

不過,也有不少人對電動汽車平臺化發展是否產生弊端表示憂慮。姚春德就提出質疑,平臺化造車在為更多企業進入汽車領域提供便利的同時,是否也降低了門檻,弱化了汽車產品的獨特性和嚴謹性。

從車企的整車平臺化到更為開放的電動汽車平臺化,汽車行業在研發、生產、配套、盈利模式上將迎來什么改變,這個問題值得日后觀察、追蹤。(張雅慧)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