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2023年推廣燃料電池汽車3000輛 立足率先實現“碳達峰碳中和”
近日,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發布了對《北京市氫能產業發展實施方案(2021-2025年)》(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方案》)公開征求意見的公告,引起行業人士諸多關注。
記者了解到,當下實現“碳中和、碳達峰”的目標給氫能產業帶來了重大發展機遇。北京市對《方案》公開征求意見,是繼去年大興區牽頭京津冀申報國家燃料電池汽車示范城市群后的又一重大舉措。爭做“碳中和、碳達峰”的領頭羊,北京市政府正在積極行動,以大興國際示范區為核心,帶動京津冀氫能產業向前發展。
■立足率先實現“碳達峰 碳中和”目標 北京市要把握三個機遇
發展氫能與燃料電池汽車產業,是我國乃至世界能源轉型和產業調整的重大戰略方向,也是實現我國“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重要抓手。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調研員陳星表示,《“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等文件都將氫能發展與燃料電池技術創新作為重點發展方向,“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提出更是為產業發展帶來了重大機遇。
記者了解到,其實早在去年10月,北京市就發布了《北京市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發展規劃》(簡稱《規劃》),明確了北京市燃料電池汽車相關產業的發展目標。通過對比《方案》和《規劃》的具體內容,可以看出,此次的政策更傾向于京津冀城市群氫能產業的協同發展。
對于此次北京市發布《方案》的征求意見稿,有行業人士表示,“這是氫燃料‘十城千輛’城市群最終方案公布之前,最后一個入選城市群的最新產業發展思路和方向。”可以預見的是,在國家氫能與燃料電池示范區入選城市群公布之后,《方案》將會發揮重要的作用。
“氫能與燃料電池汽車產業在我國已經進入了窗口期,即產業爆發增長的前期階段。從產業發展的要素來看,隨著技術、人才和產品儲備的基本成熟,產業鏈條基本打通,應用場景逐步開放,市場主體積極活躍,市場化資金投入持續加大,產業已經基本進入到前期爆發的準備階段。”對北京市氫能產業的發展思路,北京市經信局材料產業處處長李野川強調,要立足率先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把握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和京津冀協同發展,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示范應用、區域產業結構轉型三個機遇。
■《方案》發展目標基于區域分析制定 京津冀2023年推廣燃料電池汽車3000輛
對于北京市氫能產業發展的目標,《方案》里面提出,到2023年,京津冀區域累計實現氫能產業鏈產業規模突破500億元,減少碳排放100萬噸,力爭建成37座加氫站,推廣燃料電池汽車3000輛。到2025年,京津冀區域累計實現氫能產業鏈產業規模1000億元以上,減少碳排放10萬噸,力爭完成新增37座加氫站建設,實現燃料電池汽車推廣突破1萬輛。
提出這樣的發展目標,并非“空穴來風”,而是基于京津冀氫能與燃料電池產業當下的實際情況。據李野川介紹,在制定《方案》之前,北京市相關部門分別從氫能供應和燃料電池兩個產業范疇,深入剖析了北京市氫能產業與技術能力。之后得出結論,北京市在氫能供應產業領域,技術水平與產業化能力在全國領先;在燃料電池產業領域,整體技術與產業能力則處于優勢地位。
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副局長姜廣智提到,北京市發展氫能產業,要放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大格局中和新的產業體系中來看,需要統籌考慮北京、河北和天津的優勢。同時,北京市要帶頭做試驗做示范,開放應用場景,承擔技術創新失敗的風險。
氫能產業鏈很長,涉及到能源制儲運加用等多個環節,不是一個區域或一個城市能夠獨立支撐起來的產業。因此,在現在這個階段,氫能產業具有規模化、區域化、市場化和生態化等幾個主要突出特點。據悉,北京市相關部門也從制氫、儲運、加注、燃料電池、應用等維度,對京津冀整個產業技術、企業和機構進行了分析。
根據梳理出的北京、河北、天津三地整個產業的優勢和劣勢,綜合里面的機構和企業目前的能力,得出結論:京津冀已具備氫能全產業鏈發展的基礎條件,產業跨區域集群化的協同發展已經具備。具體來看京津冀的定位,北京市打造科技創新引領區,天津打造氫能示范服務區,河北省打造氫能產業供給核心區。
■發揮大興國際氫能示范區作用 政府要統籌做好相關工作
在去年的服貿會上,大興國際氫能示范區正式揭牌。作為京津冀燃料電池汽車示范城市群的牽頭單位,大興區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據大興區常務副區長高念東介紹,去年10月份,大興區牽頭,與京津冀12個城市共同組成了示范城市群,申報國家氫能燃料電池的示范城市,打造冬奧、港口、礦石、鋼材、建材運輸等場景示范區,也已經初步通過了評審。大興區專門設立了近5億的資金,圍繞優質項目落地,科研投入,應用場景等方面給予支持和發展。雖然目前入選國家燃料電池汽車示范城市群的名單還未公布,大興區正在按照五部委要求進行方案的完善工作。
無獨有偶,在《方案》公布的后一天,4月8日,北京市中關村氫能與燃料電池技術創新產業聯盟成立。聯盟聚集了億華通,國電投等北京及全國范圍內的龍頭企業,也聚集了一批科研院所,將成為推動助力全球氫能產業發展的重要的力量。它的成立也標志著北京市在氫能產業領域的發展建設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記者了解到,為落實北京市氫能產業發展,《方案》提出了六類保障措施,分別為建立頂層協調機制、統籌京津冀產業發展、改革創新政策突破、全面開展央地合作、創新商業化機制、廣泛推進國際合作。
針對氫能產業目前階段的發展現狀,李野川提到,“發展氫能涉及到的部門和機構非常多,保障措施的落實需要市委市政府統一部署,以及市政府的相關部門共同努力來推進落實。”此外,他更是提到了政府部門應該做的兩件事情。“第一件事,是大家比較關注的應用場景開放的問題。我們一直認為氫能的應用場景是現成的,政府需要解決場景何時開放,開放哪部分場景,如何開放的問題。第二件事,則是政府需要思考用什么樣的政策體系和措施來保障氫能產業的健康發展。”他說。(趙瓊)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
3000億產值車聯網產業畢業生流入率僅0.82% 薪酬低成主因?
據統計,2020 年智能化與網聯化帶動汽車新增產值約3100億元人民幣,預計2025年將達到 8000億元人民幣...
2021-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