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汽車 > 正文

王傳福哭了

2023-08-11 08:46:04來源:億歐汽車  

2023年8月9日,比亞迪第500萬輛新能源汽車下線,成為全球首個完成此目標的車企。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為了這一天,王傳福足足等了20年。這一天,比亞迪股份董事長兼總裁王傳福站在舞臺中央,提及2019年是比亞迪的至暗時刻。

那一年,比亞迪凈利潤只有16個億,但還是咬緊牙關在研發上投入了84個億,許多人嘲諷比亞迪在燒錢。說到此處,王傳福握著話筒的手有些顫抖,他一度哽咽難言,忍淚說道:“我們深知,要把車做好,要想發展新能源,沒有核心技術是不行的。技術研發才是科技自立自強的新長征。”

億歐汽車了解到,截至目前,比亞迪擁有11個研究院,超9萬研發人員,研發總投入超千億,平均每個工作日遞交19項專利申請,獲得15項專利授權。比亞迪已推出刀片電池、DM混動、CTB電池車身一體化、易四方、云輦等一系列新能源汽車技術,儼然成為了新能源汽車的實力派。

回首黎明前的黑暗,王傳福再度哽咽,2019年是比亞迪最艱難的一年,當時比亞迪只有一個目標,就是活下去。“這條路雖然難走,但我們仍然堅持走了二十年。這是比亞迪造車的故事,也是中國品牌造車的縮影。”

王傳福哽咽落淚時的心酸與苦楚,并非只為比亞迪,也為了中國車企。

別打了,都是一家人

借著比亞迪第500萬輛新能源汽車下線的契機,王傳福像個老大哥一樣為中國車圈的亂象說了句公道話:“別打了,我們都是一家人。”

王傳福此舉無異于身先士卒,暫時放下了昔日的恩怨情仇,在自家的主場里給每個中國車企兄弟都留了一席之地,力勸諸位一同上桌吃席。

今年的車圈戰火不斷,配置戰、體驗戰、價格戰輪番上演。

2023年3月,長安汽車控訴吉利汽車涉嫌侵犯知識產權。5月,長城汽車緊跟其后舉報比亞迪排放超標。

車企打架除了上綱上線的舉報投訴外,互懟的口水戰更是家常便飯。前有長城汽車明諷理想為“微博之王”,后有多家車企背刺騰勢的半導體冰箱。互扯頭發的爭斗不停地在車圈上演。

熱鬧是屬于大家的,冷暖只有車企自己知曉,卷配置、卷服務、卷價格,在卷生卷死的大潮中,車企互扯后腿的行為,無疑是殺敵八百自損一千,內卷變成了內耗。

自2018年開始,中國汽車市場迎來了連續三年產銷量下滑的低谷期,作為全球最大的汽車產銷市場,中國市場低迷的表現給了全球車市一記重擊。隨后兩年,中國車市雖小有增幅,但市場產銷大盤穩定,在多方勢力的爭奪下,中國車市已進入到零和博弈的膠著階段。

秉持著“風水輪流轉,明年到我家”的信念,宣揚著“三年淘汰賽”的言論,中國車企陷入了“你爭我奪、你追我趕”中,處處充斥著焦慮和內耗、偏見與非理性。

比亞迪終于看不下去了,雖然他現在穩坐新能源汽車的全球銷冠,其他車企望塵莫及,搖身成為新能源汽車的老大哥,比亞迪認為,自己是時候、也有資格來主持大局了。雖然比亞迪是這場內耗戰的頭號目標。

比亞迪這時底氣十足地發話了:“兄弟們,新能源汽車大有可為,市場廣闊。”比亞迪以己為例,力勸中國車企發力新能源汽車,取代燃油車,并進軍全球市場,以免中國車企陷入內耗戰。

乘聯會數據顯示,自2015-2022年,中國新能源乘用車的滲透率由0.9%提升至27.8%,銷量從19萬輛增加至654萬輛,年復合增速達66%。增速雖快,但截至2023年6月,中國新能源的滲透率也僅為34%,約燃油車的一半。換句話說,目前中國自主品牌在新能源賽道應卷盡卷,到頭來爭奪的還是那一畝三分地,剩下的那七分都在燃油車手里。

中國車市內卷變內耗,最根本的原因是燃油車猛虎擋道,盤踞要津,中國車企過于急功近利,操之過急。

在億歐汽車看來,目前新能源汽車市場類似于美國福特汽車時代的初期,福特曾以流水線的造車模式迅速占領汽車市場,1920年其在美國汽車市場占有率已經超60%,但福特并沒有一家獨大,世界級的車企層出不窮。

縱觀全球燃油車市場中的品牌陣營,美國誕生了福特和通用,德國有BBA三架馬車,日本的豐田、本田和日產聞名于世。然而在目前新能源汽車市場中,如雷貫耳的車企品牌寥寥無幾。

新能源汽車市場小荷才露尖尖角,未來的市場有待大筆揮毫。

真正的敵人

非洲草原上有類群居動物,叫角牛。

角牛通常10-20只生活在一起,遷徙時甚至能聚集成百萬只。當遇到天敵獅子時,角牛們會迅速圍成圓圈,將尖銳的犄角對外。這時,就算是勇猛善斗的獅子也拿它們無可奈何。

中國自主車企不能將犄角對準自己的同行,而應該抱團將武器對準真正的敵人。

1978年,閉門造車近30余年的中國汽車產業向全球汽車企業發出邀請,希望他們來考察中國市場。六年后,中國第一家中外合資車企北京吉普正式開業,中國汽車合資時代就此到來。

合資企業的到來,帶來了先進的汽車工業技術和產品,幫助中國培養了一批汽車技術性人才,并幫忙打造了本土化的汽車產業鏈。2009年,中國取代美國成為第一大汽車銷售國,取代日本成為第一大汽車生產國,但背后主要銷量貢獻來源是一汽大眾、上海大眾、上汽通用等合資品牌。

在汽車合資時代前30年中,外方將核心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有著絕對的議價權和話語權。掣肘于技術和理念的落后,中國自主車企在夾縫中艱難生存。

2008年是中國汽車行業“失意”的一年,產銷規模未能如愿達到千萬。中國品牌的市占率更是下跌至28%,中國品牌在中國市場上只是個“配角”。王傳福對此印象深刻,2014年的時候,中國品牌市場份額再次連續下 滑,遭遇了史上最嚴重的“十二連降”。

2010年,中國發布新能源汽車補貼方案迎來了歷史轉折點。在合資品牌還在觀望的時候,自主車企在國家戰略的支持下,搶先一步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正式走上了逆風翻盤之旅。

乘聯會數據顯示,2020年、2021年、2022年、2023年1-6月,自主車企在中國乘用車市場份額逐年增加,而主流合資份額分別為51.1%、45.6%、39.5%、35.7%。

合資品牌在中國市場份額逐年下跌的同時,一些合資品牌開始退出中國市場。2023年7月,廣汽三菱發布《至廣汽三菱全體員工的一封信》,宣布停工裁員退出中國市場。此前,長安鈴木、東風裕隆、東風PSA、一汽馬自達和廣汽菲克等合資品牌也相繼退市。

中國自主車企銷量強勢走高,離不開中國車企夜以繼日的苦心經營。比亞迪的刀片電池、e平臺3.0和DM-i超級混動技術,小鵬的“扶搖”全域智能進化架構,零跑的“四葉草”中央集成式電子電器架構……中國自主車企不斷攻克技術難關,鉆研出了自成體系的技術路線。

但合資品牌背后是有著數百年歷史沉淀的外國車企,他們有著豐厚的造車資金、強大的產業鏈體系、廣泛的服務渠道,一旦合資車企發力擁抱電動化,全力進軍新能源車領域,對中國自主造車品牌來說仍是巨大的威脅。

正如哪吒汽車CEO張勇所說:“中國車企還有著長足的進步(空間),前15家還有那么幾家,但是前10位里頭根本就沒有我們。這個還有很長很長的路要走,但是你看我們的內部,一幫幼兒園小朋友在里頭死掐,成年人還在外頭看著呢。”

此言不虛。從2022年全球汽車銷量榜中可見,中國自主車企尚未躋身前十名之列,中國車企仍需奮力追趕國外的前輩們。

目前中國自主車企互相扯后腿、潑臟水的行為除了造成內耗、多方皆輸的局面,對中國車企崛起并無益處。

中國自主車企在中國市場上潛心造車數十余載,深刻了解中國市場與用戶,厚積薄發終有一日乘新能源東風扶搖直上。新能源為中國汽車提供了全新的“加速度”。從第一輛新能源汽車到第1000萬輛,中國用了14年。從第 1000萬輛到第2000萬輛,只用了不到一年半。如今,中國自主造車品牌應該凝心聚力,在新能源汽車市場乘勝追擊,同仇敵愾劍指國際車企。

中國汽車產業必將誕生一批令人尊敬的世界級品牌

在比亞迪第500萬輛新能源汽車下線的活動現場,王傳福不斷提及中國車企友商,將他們的logo整齊地放在大屏幕上,并振臂高呼:“中國汽車產業必將誕生一批令人尊敬的世界級品牌。”

在內卷膠著的中國車市競爭中,王傳福在真誠地撫平同行們緊鎖的眉頭:“不要焦慮,我們的好日子在后頭,我們的市場在全球。”

他深知中國車企長期積貧積弱,備受欺凌,難以在世界舞臺上擁有一席之地。但是,如今中國車企在新能源大勢下正乘風而起。

從2005年開始,中國新能源汽車用了10年,滲透率才突破1%。從2016年到2019年,滲透率提升到了5%。而從2020年起,中國新能源滲透率連續兩年,實現了翻倍增長。到2023年上半年,新能源滲透率已經到了32.4%。如今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量穩居全球第一,全球有超過60%的新能源汽車由中國生產銷售,中國新能源汽車專利公開量占全球的70%,全球有超63%的動力電池由中國供應,中國已成為名副其實的新能源汽車強國。

在活動當天,比亞迪在位于深圳的全球總部廣場的正中央,擺放了13輛新能源汽車,分別是:蔚來ES8、長城哈弗梟龍MAX、奇瑞捷途大圣i-DM、紅旗E-HS9、極氪X、小鵬G6、理想L9、比亞迪漢EV、上汽飛凡F7、東風嵐圖追光、長安深藍SL03、廣汽昊鉑GT、比亞迪海豹DM-i。

這13輛車的背后,赫然寫著9個大字:“在一起,才是中國汽車。”

比亞迪相關人員告訴億歐汽車,比亞迪此次活動的主題是“感謝二十年的風雨同行”,也是“感謝同行(hang)”。

王傳福預測,2025年中國市場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將超60%,中國汽車品牌市場份額將提升至70%,實現跨越式發展,言外之意是“新能源市場很大,前景可期,讓我們一同組成復仇者聯盟,全殲燃油車,瓦解舊陣營,重建新格局,中國車企勢將重新定義世界車市新秩序。”

關鍵詞: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