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智能 > 正文

“登月級”前沿之爭:華為贏了蘋果?

2023-05-17 18:13:08來源:ZAKER科技  

無創血糖監測技術即將成為關注焦點。在這一號稱 " 登月級 " 前沿探索項目上,華為已經領先蘋果?

作者 | 楊 銘

編輯 | 劉珊珊

戴一塊智能手表,不刺破皮膚情況下就可以測高血糖,成為國內外科技巨頭研究競爭新焦點。


(相關資料圖)

"華為將帶來業界首款支持高血糖風險評估研究的智能手表。" 近日,華為常務董事、終端 BG CEO、智能汽車解決方案 BU CEO 余承東在微博宣布。

這是華為確認在血糖健康領域首次落子。根據相關博主此前爆料,華為即將正式上線推出的 Watch 4 系列手表,將率先支持無創血糖監測,并且識別率超過 85%。

但根據 " 極點商業 " 從華為官方最新了解,與此前博主爆料不同,華為和三甲醫院聯合所推出的高血糖風險評估研究,針對的是高血糖風險潛在人群,能夠達到的是風險等級的評估,目前還難以做到對血糖數值進行準確監測。" 為了避免帶給用戶超出實際的期待,特別是糖尿病患者,一般在營銷中不會提到’無創‘ " 兩個字。"

多年來,蘋果也被曝在研究無創血糖監測 Apple Watch 技術的消息,但截至目前,尚未見量產或工程產品——根據國外業界推測,蘋果無創血糖產品 " 至少還需要三到七年的時間 "。

盡管如此,但隨著全球首款支持高血糖風險評估智能手表的即將問世,無創血糖監測技術也會成為業界關注熱點。那么,在這一號稱 " 登月級 " 前沿探索項目上,華為布局是否已經先一步領先蘋果?

喬布斯 " 最后設想 ",

蘋果研究 12 年未落地

對于糖尿病這一全球性殺手,目前還沒有有效治愈手段。根據國際糖尿病聯盟(IDF)數據,全球糖尿病患病人數目前有 4.63 億糖尿病患者,其中中國成人糖尿病患者人數達 1.41 億人。到 2045 年,預計全球將有 7 億糖尿病患者,患者需每日監測血糖變化,一旦血糖過高,這些患者就會出現健康問題,甚至危及生命。

血糖檢測關乎患者性命。在當下,血糖儀是無數患者血糖監測中必不可或缺的儀器——每天多次手指扎針采血,得到基礎血糖數據,成為諸多糖尿病患者日常護理中再熟悉不過的步驟。

由此帶來的手指創傷和心理負擔之外,如果血糖監測不能長期堅持,或者檢測數據不少,都可能導致血糖數據不準。因此,24 小時隨時準確獲取血糖值,提升血糖監測體驗,并幫助他們更好地管理好自己的病情,成為數億患者共同期望。

無創血糖監測——不用每天扎針抽血,就可以對血糖進行監測,自 1975 年以來成為工程師們研究重點。包括紅外光譜法、皮下間質液、眼科前庭功能、眼底視網膜圖像等等技術,都被運用到血糖監測研究之中。

但 48 年來,人類此前都沒有研究出一種臨床和商業可行的技術產品,能夠準確地無創血糖監測,因此被認為是醫學研究的圣杯之一,其難度堪比 " 登月 "。

這是因為,要么血糖監測不準確,要么仍需要置入傳感器,嚴格意義上不屬于無創。美敦力、德康、雅培都推出了多款可植入的動態血糖儀,但傳感器植入手法、環境干擾等因素都可以對血糖儀數值有較大影響,這也是國外很多動態血糖儀很難拿到 FDA 證的原因。而在網上,雖然有部分聲稱可以無創測量血糖的檢測儀,但總體來看用戶評價都不高。

進入信息時代后,科技巨頭也加入無創血糖監測研究行列,只是效果同樣不佳。谷歌在 2014 年曾宣布,計劃制造可以通過淚滴測量血糖的智能隱形眼鏡。這款概念產品包含無線控制芯片、縮微電化學轉換器以及天線,并嵌入水凝膠骨架,用于對周圍的眼淚進行葡萄糖無創檢測,最終在 2018 年宣布項目失敗。

在蘋果,無創血糖監測技術是喬布斯去世前 " 最后設想 "。2010 年,身體每況愈下的喬布斯關注起醫療保健領域,拍板研發一款能無創、持續監測血糖水平的傳感器。當年蘋果就收購了一家名為 RareLight 的創業公司,這家公司吹捧了一種早期無創血糖監測方法。

2017 年,無創血糖監測被曝成為蘋果超級秘密計劃 " 智能手表 " 一部分,稱為蘋果探索性設計小組(XDG)。包括蘋果 CEO 庫克、首席運營官 Jeff Williams,以及硬件負責人 Eugene Kim 都參與了這個項目。蘋果前高級硬件主管 Bob Mansfield 和 Michael Culbert 等等,也是該項目的推動者,足以證明蘋果對此的重視程度。

今年 2 月,有外媒報道稱這項名為 "E5" 的項目取得了重大進展,無需刺破皮膚,利用 " 硅光子學的芯片技術 " 以及 " 吸收光譜監測程序 ",將特定波長的光線發射到皮膚下,根據反射回來的光線,通過某種算法,就可以確定一個人體內的血糖水平。

根據彼時報道,這些技術未來將在 Apple Watch 上搭載。根據國外業界推測,蘋果仍然需要完善算法和板載傳感器,并縮小模塊大小才能將技術推向市場,至少需要 3 到 7 年時間。

那么,華為憑什么領先蘋果,在智能手表上做到高血糖風險評估的?

數據準確性,

依然是華為模式最大挑戰

根據知情人士此前爆料,華為 Watch 4 系列支持的高血糖風險評估研究,是經過對 10 萬 + 小時穿戴監測數據、80 萬 + 條血糖數據的分析后,將高血糖人群所具備的血管彈性、睡眠心率、脈搏波等共性體征數據抽離,進而形成一套適用于高血糖風險評估的算法。

根據華為官方消息,南京鼓樓醫院、北京協和醫院、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在內的多家醫療和機構,聯合參與了此次研究。

目前可以看到的差異化是,華為 Watch 4 與其他無創血糖監測有所不同,其并不提供血糖單點監測功能,更強調的是風險評估——有分析人士認為,這可以讓華為避開血糖波動劇烈以及數值偏差難題,并且可以較為完整地體現一個人的健康情況。

這也就是余承東微博所描述的,華為 Watch 4 系列智能手表用戶需要授權加入研究項目,并佩戴手表一段時間后,手表會告知高血糖風險等級。當該功能被激活后,華為會基于佩戴時間所監測到的體征數據,綜合分析后,給予佩戴者高血糖風險等級評定結果。

然后,用戶就可以通過 APP 風險等級提示,調整生活方式,控制血糖,預防糖尿病的發生。某種程度上,有些類似血糖監測中的連續檢測法(CGMS)——通過血糖變化曲線的長時間記錄,幫助患者實時調控糖分攝入。

華為自 2013 年進入數字健康領域。在去年 6 月舉辦的一場小型溝通會上公布,華為表示,已將血糖研究作為三大健康研究項目之一," 戴表就能測血糖。"

具體而言,在血糖研究領域,華為運動健康軍團 CEO、終端 BG 智能穿戴與運動健康產品線總張煒稱,華為已在有創、微創、無創技術上多路徑探索。它是基于華為自研 TruSeen 算法技術和硬件監測能力而開發的一項新的健康應用。

不過,盡管領先蘋果一步將血糖研究技術搭載在智能手表上,幫助用戶預防高血糖風險,將問題控制在 " 可逆期 ",但是否涉及無創血糖監測,以及數據是否準確,依然是華為模式接下來的最大挑戰。

目前,國標在血糖測量數值上有著嚴格要求。根據我國最新公布 GBT 19634-2021 國家標準,當測量值〈100 mg/dL ( 5.55 mmol/L)時,允許偏差不超過 ± 15 mg/dL ( 0.83 mmol/L ) ;當測量值≥ 100 mg/dL,允許誤差范圍不超過 ± 15%。

但被測人的狀態、環境,又會對血糖濃度數值造成很大波動。根據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臨床醫學教授,米爾斯半島醫學中心糖尿病研究所醫學博士醫學主任 David C.Klonoff 的說法,人體血糖水平變化引起的信號變化十分微弱,回波波信噪比較低;此外,生物體內的水、蛋白質、脂肪等成分與葡萄糖的吸收峰存在重疊,都會影響著血糖監測的準確度。

比如,紅外線輻射、生理變化、運動和飲食、天氣變熱、吹空調導致的人體內水分細微變化,都可能帶來個體差異的變化,影響血糖監測的準確度。

因為,智能手表傳感器不容易分清哪些是外界帶來的熱量,還是自身的血糖升高——這需要智能手表從多種噪聲信號中,提取出有效的葡萄糖信號。雖然增加更多傳感器,收集更多數據,可以解決這個難題,但這也會產生一系列問題,比如設備體積增大、電池功耗增大等等。

從 " 極點商業 " 觀察看,考慮到人工智能對諸多行業的變革,如果華為想在血糖監測上得到準確數據,那么可以利用 AI 技術,縮小芯片和其他組件,同時可以處理多源大量數據,連續捕捉患者不同時間點的情況,識別、判斷、計算具有特定數據組合的結果,給出患者風險評估。

至于是否如此,還需驗證。樂觀設想是,如果華為接下來在無創測血糖項目上取得進一步突破,做到準確、有效,那么華為 Watch 有望成為全球無數糖尿病患者的必備產品,甚至可能徹底顛覆傳統血糖監測市場,并推動智能穿戴行業洗牌。

智能手表爭奪戰,

聚焦于高端市場

想達成上述目標,華為還有很長的研究道路要走。

" 華為手表更多適用于健康人群血糖監測,而公司目前主要針對血糖患者,本質還是存在一定的區別。" 近日,A 股上市公司三諾生物表示。和此前蘋果一樣,華為消息也讓 A 股市場血糖監測概念股走勢上揚。

業內人士認為,消費級風險評估與醫療級的血糖監測,在使用場景上仍有比較大差別。不過,盡管華為 Watch 效果需交給市場評判,短期內也無法在醫療層面取代傳統采血檢測方式,但或許仍將推動 " 智能穿戴 + 醫療 " 進一步推廣應用。

數字驅動醫療健康時代,可穿戴設備成為數據主要接口之一,在傳感器、無線通信技術與軟件支持下,可感知、記錄、分析人體健康情況,甚至干預、治療疾病,因此可供賦予的市場空間巨大。

根據《2019 年中國可穿戴醫療設備行業概覽》數據,隨著人口老齡化及慢性病群體不斷擴大,可穿戴醫療設備的市場需求不斷增長,市場應用空間不斷擴大,預計 2023 年中國可穿戴醫療設備市場規模將達到 189.2 億元。

可穿戴 + 醫療僅僅是智能健康想象力的一部分。受人口老齡化、居民患病比例增加等因素影響,智能大健康成為重要產業。根據市場調研機構的數據顯示,全球智能健康市場規模預計將達到 2100 億美元,中國智能健康市場預計 2025 年將達到 3100 億元。

面對這個 " 沒有想象邊界 " 的領域,蘋果、谷歌、華為、OPPO、三星等科技巨頭相繼推出消費級可穿戴醫療設備,輝瑞、強生等大型醫藥或醫療器械公司也早有布局。最新消息顯示,vivo 也計劃與蔡司牽手,利用 " 用眼健康 +XR" 探索眼健康管理新路徑。

整體來看,得益于 5G、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的發展,除了血糖、血壓、慢病管理等技術還需成熟落地外,心率、血氧、體重、體脂、睡眠、監測等功能都在可穿戴設備中得到廣泛成熟應用。

在這些可穿戴設備中,智能手表又是最主要的 " 健康助手 "。潮電智庫統計數據顯示,2021 年全球智能手表出貨量為 2.1 億只,2022 年為 2.28 億只,市場份額 TOP10 分別是蘋果、華為、三星、Noise、Fire-Boltt、小天才、佳明、小米、華米、boAt。

其中,蘋果依舊是一家獨大,占據 21% 市場份額。華為所占市場份額只有 10%,與蘋果有不小差距。

但在內市場,華為卻遙遙領先蘋果。IDC 數據顯示,自 2019 年起,華為在中國腕上可穿戴市場份額連續四年排名第一。

2021 年與 2022 年中國智能手表各價格段市場份額占比

和智能手機一樣,受消費者信心下降、全球宏觀經濟低迷等大環境影響,智能手表出貨量也在同比下滑,競爭集中于高端市場——在 2022 年,401 美元(約合人民幣 2800 元)以上細分市場出貨量同比增長高達 1292%,成為市場最大亮點。

事實上,智能手表在高端市場贏得消費者的關鍵,除了高端時尚的外形設計,還有滿足用戶更全面、準確的健康監測功能——對消費者而言,高端智能手表除了標配血壓、心率這樣的 " 常規功能 ",更需要在血糖、血壓、慢病管理等技術監測上,取得突破,滿足普通大眾隨時隨地場景化的應用需求。

或許,這就是華為、蘋果等持續加碼血糖監測技術重要原因,也是奠定其 IOT 健康市場地位重要根基。

關鍵詞: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