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智能 > 正文

燒死國產品牌再搶市場,起亞高管是無知還是無畏?

2023-06-20 21:25:34來源:ZAKER科技  

" 我(起亞汽車)今年一季度全球掙了 20 億美金,貼得起中國市場,你本土企業有這些資金實力玩?你先燒死了,我后面再等著進來搶市場也可以,讓敵人先去試傷好了。我兜里都是錢,都是技術,我又沒有放棄這個市場,在合適的時間進來收拾你們也是一種策略。"

帶來這一系列極具爭議性言論的,正是起亞中國 COO 楊洪海。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他認為包括起亞汽車在內的一切合資車企,在技術、人才積累,以及全球化運營等方面,遠遠大于國內的本土品牌。與此同時,他似乎對 " 起亞汽車電氣化擁有光明未來 " 這一事有著較深的執著。

" 雖然目前起亞在國內新能源市場銷量不高,但依靠起亞全球的實力,可以等其他家競爭過后,再去收拾戰場。"

如果說中國汽車市場是鷸蚌相爭的局面,那么起亞汽車要做得利的漁翁,簡單點說就是想 " 收人頭 "。

針對這番言論,只能說網友們的反應很符合我的想象,但就不評價了。

(圖片來自微博)

借助楊洪海的這番言論,我們不妨來看看現今的起亞汽車,是否正如他所說的那樣家底豐厚,具有 " 收拾 " 國內本土車企的能力?

從楊洪海的話語以及起亞汽車的銷售情況來看,這家車企真的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孱弱。2023 年初,現代起亞公布了 2022 的銷量情況,其銷量約為 290 萬輛,同比增長 4.6%。

事實是起亞在全球范圍內都很吃得開,憑借著深厚的汽車制造經驗與盈利能力,起亞確實有囂張的資本。

(圖片來自起亞)

同時起亞的毛利率也有顯著上漲,同比增長 39.4%,達到 18.02 萬億韓元(約合人民幣 991 億元),說起亞沒錢明顯是過激的言論,畢竟國產品牌崛起的今天,這些傳統合資品牌仍然能夠靠著穩定的產品口碑賺錢。

但對于國內市場,起亞就顯得有些 " 害羞 ",有沒有錢更是另外一回事了。

起亞并未公布 2022 年本土市場的具體銷售情況,有媒體統計后發現,2022 年悅達起亞的銷量不到 10 萬輛(不包括 12 月福瑞迪和 K3 EV),市占比不到 1%。身為 " 全球合資霸主 " 之一,起亞在國內市場混成了 "Others",實在令人唏噓。

國內外銷量、口碑有如此大的反差,或許是近期部分合資品牌的現狀,包括起亞。說難聽一些,這些車企還要為中國市場 " 輸血 " 維持運營和相應的研發工作,否則就只能放棄不賺錢的市場,保住自己的基本盤。

這倒是很符合楊洪海 " 貼得起中國市場 " 的說法,從海外賺的錢一部分補貼到中國市場中。可換個角度想想,這何嘗不是一種 " 燒錢賣車 " 呢?

起亞并沒有因此降低對國內市場的重視,楊洪海曾明確表示,過去幾年起亞在中國的發展的確遇到了挑戰,但起亞深耕中國市場的決心不會動搖,并且還要匯聚全球資源,加大中國市場投資。

除了品牌煥新外,起亞也表明了發力中國市場的決心,從營銷、產品、技術等多方面入手,開啟電動化轉型。此外,據小通所知,起亞將于今年 8 月以進口的形式在國內市場推出基于 E-GMP 平臺打造的純電車型 EV6,今年 11 月再推出 EV5,逐步完善電動產品線,同時推進燃油車銷售。

起亞這樣做,真的能堅持到國產品牌 " 全軍覆沒 " 的那天嗎?

內卷是如今中國汽車市場最真實的寫照,各家本土品牌拼了命要從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混出頭,加大新能源領域的投入。搞電池技術、高壓快充平臺、智能化、無人駕駛等,一家比一家兇狠。

國內汽車消費風向千變萬化,用戶需求一天比一天多,廠商則針對消費者的訴求不斷推陳出新,這才是汽車行業向前進的信號。正因如此,汽車行業不斷洗牌,淘汰掉了許多跟不上時代的車企,能夠留下來的無不是行業佼佼者。

入不敷出是造車新勢力普遍遇到的情況,前期為了補貼消費搶市場,以及把大量的資金投入到技術研發、基礎設施布局等方面,每一環節都極其燒錢。

(圖片來自理想)

而且也不是所有造車新勢力都貼錢賣車,屹立在國內造車新勢力頂端的理想便是最佳代表。

對于新能源汽車,新勢力沒有太多可參考的案例,只能摸著石頭過河,伴隨高額的試錯成本。同樣的,本土傳統品牌搞電動化,研制平臺、車機、架構、智能化等,巨額燒錢的陣痛在所難免,為的就是不斷充實自身競爭力。

不過國產品牌熱度、認可度、銷量肉眼可見的上升,大家對自主品牌的新能源車的態度相比以往積極太多。比亞迪一個月就賣 20 多萬輛,并且憑借自家的規?;a業,不斷壓低新能源車的售價,做到了 " 油電同價 "。

近期推出的宋 PLUS DM-i 新款,仍然保持著同價位最高的性價比,國產品牌在性價比、配置、智能化方面尤為突出,廣受用戶喜愛。國產車這么好,誰還會在意淪為 "Others" 的起亞及其它合資品牌呢?

(圖片來自極氪)

比亞迪、長安、吉利等國產自主品牌憑借新能源汽車產品線,銷量節節攀升,而缺乏新能源產品系列的合資車企就不好過了,銷量顯著下降。在過去的 5 月份,廣汽豐田在中國銷量為 77534 臺。

結果還因為其宣傳的同比增長數據與實際不同,被網友拷打了一番。起亞仍然是老樣子,只公布自己在全球市場的 " 豐功偉績 ",不公開在國內的具體銷售情況,如此遮掩成績單,電動化、智能化布局進度又慢,該如何 " 收拾 " 國產自主品牌?

如果起亞及其合資車企再不加快電動化轉型的腳步,正視自身與國產自主品牌的差距," 收拾本土品牌 " 也就無從談起了。

國產汽車品牌深知市場變幻莫測,發展機會難求,在傳統車企還在衡量得失的時候,早已行動起來。笨鳥先飛或許會摔跤,但晚飛的鳥不代表能更早吃到蟲子。

反觀大部分合資品牌,包括起亞汽車,他們表面上重視中國市場,加大新能源投入,實際上研發路線都很保守,主打的就是一個穩健。

實際上傳統車企的電動車在國內并不是很好賣,經銷商不得不靠降價補貼帶動庫存。傳統車企的電動車,甚至被人們扣上了 " 雜牌電動車 " 的帽子。

他們或許關注到了中國汽車市場的變化,但總是帶著試水的心態做電動車,一直不敢大力投入,搞出一堆油改電產物,又或者是利用別家已經淘汰的三電技術,臨時 " 湊 " 了一輛電動車出來。

這樣也讓他們錯失了很多機會,比如豐田最近舉行了一場技術說明會,推出了一系列電池、氫能源新技術,但最快也要 3 年后才規?;慨a。起亞現階段的電動車還要靠進口,技術怎么樣不說,進口帶來的費用就不低,體現到最終售價上注定很難討好消費者。

如果是國產新能源勢力,恐怕已經能夠普及無人化駕駛、充電速度堪比加油之類的技術了吧。

在小通看來,大眾已經是一眾傳統車企中,電動車產品做得最完善的了,既有對應的電氣化架構和生產平臺,ID. 家族覆蓋完整,滿足了不同需求的消費者。而煥新后的別克,電動化動作也很大,一個月內就有兩款純電新車相繼上市。

傳統車企在國內市場吃苦頭,還可以拿海外市場來說事,國內產業也可以靠出口支撐。但機會總會留給有準備的人,比亞迪、吉利、蔚來、小鵬已經在靜悄悄布局海外市場,甚至海外有許多地方已經用上了比亞迪的新能源公交車、輕卡等。

起亞在全球市場確實有自己的優勢,但這不是擺爛的資本。國內汽車行業必定會繼續洗牌,最后國產自主品牌是否全軍覆沒,小通不敢評價,但起亞抱著守株待兔的心態,蟄伏汽車市場等反攻,只能說這一天不會降臨到他身上。

你看諾基亞、摩托羅拉等到蘋果、國產品牌覆沒的那一天了嗎?

關鍵詞: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