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智能 > 正文

世界看熱訊:無線感知大牛熊杰加盟 MSRA:麻省大學前副教授,深耕領域十年,為 AI 提供「第四種數據」

2023-06-23 15:10:32來源:ZAKER科技  

微軟亞洲研究院(MSRA)再次招攬來一名頂尖大將:

曾任麻省大學副教授的熊杰博士已回國加盟 MSRA,擔任首席研究員一職!

這也是繼邱鋰力博士從美國得克薩斯大學奧汀分校回國加入后,MSRA 在無線感知這個新領域的又一次發力。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圖源:微軟亞洲研究院

據悉,熊杰博士曾是美國麻省大學計算機系副教授,并分別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美國杜克大學、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取得學士(一等榮譽學位)、碩士以及博士學位。

近十年來熊杰博士一直深耕無線感知領域,并持續致力于智慧醫療和移動計算方面的研究,曾獲 ACM MobiCom、ACM SenSys、ACM UbiComp 等多個全球頂會的最佳論文獎。

官方消息稱,早在今年二月份,熊杰博士就已回國加入 MSRA。

熊杰博士認為:

在以大模型為主流的人工智能應用的當下,無線感知數據能為 AI 訓練提供有別于文本、圖像、音視頻之外的第四種數據

這不僅能促進新型 AI 模型的設計,還將推動 AI 技術在更多場景得到應用。

其實,熊杰和 MSRA 還有一段不解之緣——早在讀博期間,他就去過微軟研究院實習。

當年面試的時候,面試官問過他的一個問題:

你相信無線感知嗎?

熊杰博士用他的行動表明他不僅信,而且一堅持就是十年。

什么是無線感知?

那么,吸引熊杰博士深入研究的無線感知,究竟是個什么技術?

提到無線感知,很多人可能不能知道是什么,但是無線通信技術大家應該都不陌生吧。

過去十幾年,無線通信技術的發展突飛猛進。

像生活中最常見的手機連 WiFi、4G、5G、連接藍牙……這些都用到了無線技術。

雖然無線技術已經在通信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但對于研究員來說這還遠遠不夠。除此之外,他們還在繼續探索無線技術的更多奧秘。

而此時,無線感知領域已逐漸興起。

所謂無線感知,其實簡單來說就是使用生活中常見的無線信號來進行感知。

與無線通信不同,無線感知有兩個特性:無需接觸(Contact-free)、無需傳感器設備(Sensor-free)。

也就是說無需直接接觸或使用傳感器設備,利用無線感知技術就可以接收和分析周圍的無線信號。

而無線信號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比如說 Wi-Fi 路由器發出的信號、蜂窩網絡的信號、電視或無線電廣播的信號等。

下面是一個用耳機聲音信號感知圖像的演示:

來源:微軟亞洲研究院

無線感知技術的關鍵,在于利用這些無線信號中所蘊含的信息,從中提取出有用的數據和特征,進而實現對環境、物體或人的感知。

例如,通過對無線信號的變化進行分析,我們可以獲得室內人員的位置和移動行為信息,從而實現室內定位和人員跟蹤;通過分析無線信號的衰減和反射情況,可以實現墻壁和障礙物的檢測;還可以通過分析無線信號的頻譜特征來檢測和識別無線設備或無線通信干擾。

而這些在智能家居、智能城市、健康監測和無人駕駛等領域,都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熊杰與無線感知的十年

MSRA 表示,十年前,熊杰在英國倫敦大學學院攻讀博士學位之時,原本先是聚焦于無線通信這一領域的研究。

彼時,WiFi 與 3G 通信已成功投入使用,而 4G 產業也逐漸步入正軌。

眼見未來數年無線通信領域將達到研究飽和并日臻完善,而與無線通信的基礎理念緊密相連的無線感知領域,已經悄然興起。

熊杰與其導師細細思量,預見此發展趨勢所在,遂啟程尋求新的探索領域。

自此,熊杰便毅然踏上了無線感知之旅。

而這些年,熊杰博士主要探尋了 4G、LTE、聲音、LoRa、UWB 等信號的感知技術。

據官方消息,加入微軟亞洲研究院后,熊杰將攜其團隊通過三個核心途徑,深入開展有關領域的探究。

首先是,探尋和開拓無線感知領域的前沿理論。熊杰團隊力圖尋找或發展全新理論,洞察無線感知的內在本質,例如無線感知性能的評估方法、識破影響感知效能的主要因素等諸方面。

盡管無線感知與無線通信緊密相連,但通信能力可以通過信號強度和噪聲衡量,而感知能力則非單純依賴信號強度——信號的動態變化同樣重要。

正所謂 "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熊杰博士還將帶領團隊繼續拓展無線感知新應用的視野。

對于無線信號的創新應用將具有無窮的可能性。

比如使用 WiFi 信號進行液體的準確識別,現在相關技術已經可以做到區分不同品牌的可樂,鑒別牛奶是否變質,識別水中糖的含量;還可以通過聲音信號,實現如呼吸、心跳等生命體征的監測;利用無線信號監測土壤濕度,從而科學指導農業灌溉生產等等。

來源:微軟亞洲研究院

最后一點聚焦于: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

當前無線感知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實驗室中,而將無線感知技術運用至實際場景時,會面臨一系列全新的挑戰。

熊杰博士表示:

我希望通過對實際問題的研究,來彌合消除實驗室原型設計到落地應用之間的距離。

參考鏈接:

https://mp.weixin.qq.com/s/nB72M6d91kpvSyLqJj30zA

關鍵詞: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