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智能 > 正文

小米要退出印度市場嗎?

2023-06-24 10:11:54來源:ZAKER科技  

本月中,印度執法局發文稱,已正式向小米印度、該公司相關高管、花旗銀行、匯豐銀行和德意志銀行等 3 家公司發出了罰款通知。

老狐找了文件來看,原來是說小米涉嫌 " 非法向國外實體匯款 "。要沒收 22 年 4 月印度財政部以 " 未經授權,以特許權使用費的名義向國內匯款 " 為理由扣押了小米的五百多億當地貨幣。這筆錢約合人民幣 48 億,對小米來說算不算多呢?要知道,小米集團今年一季度經調凈利潤不過 32 億。也就是說,第一季度,白干了。還接近市值近 3000 億港幣的小米集團 22 年經調凈利潤的 50 %。老狐聽說,這是印度當局迄今為止最大數額的扣押。

那這扣押國內匯款和罰款到底是怎么回事兒呢?咱國內企業還能不能在印度好好做生意了?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今天,就聽老狐給你好好嘮嘮。

小米在印度過得怎么樣?

其實,48 億扣押款的事兒,去年小米就在當地法院申訴過,但今年 4 月,被印度西南部卡納塔克邦高等法院駁回請求。

小米相關人士對此事回應與此前一致:" 小米在全球范圍內堅持合法經營,并遵守經營地的相關法律法規。"

雙方之爭的關鍵在于特許權使用費的認定。印度稅務局認為,小米把在印度賺到的錢,以專利費的名義匯回了中國,借以躲避繳納企業經營稅。

而早在 2021 年 12 月,小米就被印度指控偷稅漏稅,在 2022 年 1 月,被印度當局罰款約合 6 億人民幣。

坦率說,用專利費避稅是一件模棱兩可的事,在有些國家合法,有些國家不合法。小米不是第一家這么做的企業。之前,歐美企業也會把在中國賺到的錢,變成專利費匯回本國。

當年的我們在經濟落后的情況下,選擇忍讓。外資企業在國內賺了大錢,才更愿意投資我們,也才有了后來中國經濟連續多年的高增長。而印度 1945 年獨立時,人均 GDP 是我們的 1.5 倍,現在他們的人均 GDP 是我們的 20%。

說跑題了,印度經濟和外資的關系咱們一會兒聊,先看看小米在印度的發展如何吧?

2015 年 4 月,雷總在印度小米 4i 發布會演講中的一句 "Are you OK" 火遍了大江南北。也讓印度成為小米海外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

公開資料顯示,2014 年,小米 3 在印度首次推出。1 個月內,小米通過線上搶購的方式賣掉了 12 萬部手機;短短一個季度,小米在印度智能手機市場的份額就達到 1.5%。2017 年,小米成為印度第一大智能手機品牌。它在印度的第一家工廠是在 2018 年正式啟用的。該工廠位于安德拉邦的 Sri City 工業園區,主要生產小米的智能手機。根據小米公司的官方消息,該公司在印度設有數個工廠,分別位于安德拉邦、烏塔爾邦和拉賈斯坦邦。Counterpoint 數據顯示,2022 年一季度,小米曾以 23% 的市場份額位列印度市場第一,排在其后的分別是三星、realme、vivo 和 OPPO。

雖然今年的市場份額下滑到 16%,但主要是因為印度手機市場正出現 " 集中度下滑 " 的趨勢。

實際上,小米在印度市場地位仍然不容小覷。

印度對外資友好嗎?

那么,在印度發展不錯的外資品牌,受到的待遇如何呢?

其實,小米在印度市場的遭遇不是個例。研究人員表示," 早在本次印度金融監管史詩級處罰小米之前,包括 OPPO、vivo 以及其他多家中資企業都已經收到過多次警告和處罰。"

2022 年 7 月,OPPO 被指控逃避關稅,合人民幣約 38 億元。印度稅務機關稱,OPPO 在進口手機零部件時錯誤使用了關稅豁免,并在計算進口貨物交易價值時未包括特許權使用費。

同一個月,vivo 的 119 個印度相關銀行賬號被印度執法局封鎖,總額合人民幣 4 億元。印度執法局在相關聲明中指控稱,vivo 印度公司為逃避納稅,將約合人民幣 455 億元的款項匯往中國等地,相當于該公司一半左右的營收規模。

當然,印度不只罰中國公司,也罰歐美、日韓的公司。

同樣在 2022 年,印度政府以 " 壟斷手機商店收取 30% 傭金 " 的罪名,把蘋果公司告上了法庭,要求蘋果公司繳納 11 億人民幣的罰款。

庫克直言不諱:" 印度只有 5% 的人用 iPhone,我們怎么壟斷市場了?" 谷歌還沒來得及高興,也被印度政府告上了法庭,問題和蘋果一模一樣。安卓系統在印度市占率高達 95%,谷歌主動認罰了 11 億。

一看谷歌付錢爽快,又弄了罪名多敲一筆。可憐的谷歌,一個月內開了兩次庭,又被追罰了 7.8 億。

還有在印度做電商的亞馬遜,收購了幾家印度本土公司,規模迅速壯大到第一,賺了不少。印度政府立刻以 " 只賣中國制造商品 " 為由,把其告上了法庭,說妨礙自由競爭。亞馬遜被罰了兩個億。還有三星被罰了 15 億、諾基亞被罰 17 億 …… 據統計,印度靠罰外資品牌,一年賺了大概百億人民幣!根據世界銀行發布的《 2020 年全球營商環境報告》,印度被認為是 " 全球最難做生意的國家 " 之一。* 世界營商環境報告 印度

因為印度雖然人口多,市場大,卻有著復雜的營商環境。各地語言、政策的差異,以及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博弈,都讓企業在印度做生意不那么容易。

不僅如此,莫迪的中央政府財政處境十分微妙:由于財富分配過于不平衡,需要龐大的社保開支保證普通百姓的生活起居。

這促進了政府開銷,但也加大了政府財政開支,容易導致財政預算超支,提高財政赤字,即政府的收入和開支之差。

在過去 10 年,印度的平均財政赤字約為 4-4.5%。

而疫情期間外媒對經濟學者的調查顯示,政府總債務在過去 4 年當中增加了一倍,對食品和化肥的補貼可能會被削減 1/4。

面臨著如此重壓的政府,一方面積極承接全球科技產業鏈,力圖將手機、電動汽車等產業鏈引入本國,以促進經濟發展。

一方面推行保護主義,對外資科技企業處罰起來毫不留情。

小米還要不要留在印度?

雖然有個性的印度,對各種國際規則有著本土解讀。

但包括小米在內的大部分企業,在面對印度日漸嚴酷的監管上,并沒有選擇繞道而行,有其戰略意圖:從市場、勞動力結構和價格等因素看,印度的確是重要的市場和工廠。

與此同時,盡管印度的經濟表現好于全球水平,但今年莫迪將面臨棘手的經濟挑戰。

印度需要在預算案外繼續進行結構改革,讓有限的資產發揮更大的作用。

世界那么大,老狐在此只能說一句,希望外資企業和政府能好好合作,有共贏結果。

參考資料:

鳳凰網:小米在印度又被搞了,涉及 555.127 億盧比

網易:印度向小米印度分公司發出通知,要求罰款 5551 億盧比

新浪財經印度正式通知!48 億元人民幣被沒收?小米回應!

TechWeb:48 億元被印度執法局沒收?小米回應

BBC News 中文:印度莫迪政府減稅刺激消費預算案對印度窮人的直接影響

編輯:lvy

關鍵詞: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