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智能 > 正文

4 個年輕人改造農業,前兩年天天后悔

2023-07-29 11:19:46來源:ZAKER科技  

他們暢想用互聯網為農業插上翅膀,卻發現農民甚至不會上網。

6 月的深圳,最暢快的是雨。天空像一只裝滿水的口袋,隨時準備傾盆而下,等落得淋漓了,再淅淅瀝瀝地灑上一整天。能在深圳見到周單,需要一些運氣。

前一天晚上,他剛從成都返深。他在深圳的時候并不多,更多時候他像一只候鳥,飛往全國各地,再在約定的時間回到深圳大豐收總部——作為大豐收的 CEO,周單通常需要每周一和周五回來處理一些工作。


(相關資料圖)

周單經常下鄉,每去一處,他就在地圖上 " 點亮 "。不知不覺,他發現已經 " 點亮 " 了半個中國。全國 300 多個地級市,他跑了 150 多個,遍布大江南北。若想更精準些,以縣為單位去描摹他的足跡," 那就算不清楚了,太多了 "。

坐在深圳辦公室里的周單,戴著黑框眼鏡,穿一身商務裝,風趣善談。只有黝黑的面龐,與這座城市顯得有些格格不入。換身衣服下鄉,往農戶那一坐,不像 CEO,倒像田間地頭侃大山的農民。身邊熟悉他的同事見過他剛入行時的樣子," 還是個白面書生 "。

創業前,周單做過和君咨詢業務合伙人。2014 年,他在中山大學的師兄閆子銅辭職創業,找到他和譚澤鑫、李佳俐等幾位志同道合的創業伙伴,共同創立了農資電商平臺大豐收。幾個沒做過農業的人,悶頭闖了進來。

進來之后,他們才知道農業的苦。最初兩年,他們幾乎泡在鄉下。周單現在到農村見到土狗都還有些怕,那時下鄉貼墻體廣告,他經常被土狗追著跑。有時剛一推院門,就從里面撲出兩條狗。

開車下鄉,稍有不慎就陷進溝里,坐在車里的同事嚇得不敢吭聲。車胎三四個月換一次,現在周單干脆換成了全地形越野車胎,結實耐造。

更糟糕的是,他們暢想用互聯網為農業插上翅膀,卻發現農民甚至不會上網。

這注定是一個需要腳踏實地、埋頭苦干的行業,需要一磚一瓦壘起城墻。他們用了 9 年時間,把大豐收從單一的農資電商平臺做成了國內最大的農服平臺。據統計,目前中國有近 3 億種植農戶、200 多萬農民都在用大豐收。

帶 8 臺臺式電腦下鄉

創業前兩年,四個人幾乎每天都在后悔。

創始人團隊中,唯一與農業打過交道的是閆子銅。他在平安信托干過 5 年,投資過幾十個農業項目,還陪創業者敲了好幾次鐘。

2014 年,產業互聯網風起云涌。彼時,農業市場規模超 10 萬億元,加之土地流轉變革趨勢漸顯,種植大戶迅速成長,新農人大量涌現,傳統農業市場卻仍是原始渠道、低效流通、充滿著信息不對稱。" 互聯網 + 農業 " 充滿巨大的想象空間。

當時,全國 2 萬個廠家對應著十幾萬經銷商,往下還有 200 多萬零售商,服務著終端四五百萬種植大戶和眾多小農戶。流通渠道臃腫,導致農戶購買生產資料價格高,廠家、渠道商利潤都不高。

四個人思來想去,決定切入農業賽道,從生產資料開始,做農資電商平臺,進行渠道瘦身。他們認為,農業未來充滿巨大想象空間,是一個可以支撐公司發展得更大,足以干數十年甚至更久的賽道,值得奮斗至少 20 年青春。" 當時的理想很豐滿,后來的現實卻很骨感。"周單憶起當年,失笑道。他們在想象、規劃未來時,看到的都是現代農業的大勢所趨,這固然令人興奮,但真正進入農業了," 卻天天解決各種微觀的事情 "。

2015 年,有人問周單," 做農業互聯網,遇到最大的問題是什么?" 周單說,絕大多數農民不上網。對方詫異," 農民不上網,那你們為什么要做農業互聯網?"

這也是創業之初讓周單和創始團隊最絕望的事。" 別的行業做互聯網,至少人在互聯網上。我們做農業互聯網,客戶都不在互聯網上。干個互聯網,還得從教別人上網開始。你說后不后悔?" 周單說。

雖說互聯網是未來的必然趨勢,但公司要生存,不能坐等未來,耗不起。那時,幾位合伙人聚在一起,想各種出路、模式。

他們帶上臺式電腦,開車去鄉下,把農民召集在一起,裝上電腦、接上網線,打開大豐收農資電商平臺,現場教農民上網、在大豐收平臺買農資。早期就入職大豐收的員工還記得,有一次下鄉,一次帶了 8 臺臺式電腦。

后來,大豐收又在鄉下發展代購員。在村里發展會上網的年輕人、零售店賣家,由他們組織農戶團購,并幫助代購,從中獲取一定的傭金。

大豐收把目光重點放在種植大戶身上,他們農資復購率高,且有足夠的支付能力。相比此前各級渠道的層層加價,大豐收的農資平均價格便宜了 15% 到 20%,吸引了不少農戶現款購買農資。

他們靠這些方法熬過了最初的兩年。那兩年是周單口中最艱難、壓力最大的時候,他形容當時的感受," 相當于有一顆蛋,根本找不到地方打孔。不斷揮拳,卻沒人接招。"

敬畏農業

轉折發生在 2016 年。

那年春節剛過,周單和大豐收同事去江西贛州一個鄉鎮舉辦農民會。他們在會場桌上放了二維碼,讓農戶掃碼進群。很多農戶來了后,也不用指導,自己拿出手機掃二維碼。這讓周單感到驚訝。

更讓他詫異的是,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人想用 Wi-Fi,受制于場地網絡限制連不上,竟然會用 Wi-Fi 的密碼鑰匙蹭熱點。

周單趕緊拿出手機拍下了這一幕," 這是見證歷史變化的時刻,以前我們總說未來趨勢如何變、何時到來,從這位老大爺身上我真正感知到了時代的變化。"

他意識到,必須馬上轉型。2016 年,大豐收開始做移動商城、小程序、APP,陣地全部轉向移動互聯網。

幸運的是,在大批農資電商平臺倒下后,堅持下來的大豐收迎來了眾多投資人的認可。2016 年,大豐收獲得經緯創投 A 輪數千萬元融資,此后幾乎每年都有一輪融資完成,金額均為數億元,投資方包括蘭馨亞洲、上德合利、華創資本、經緯創投、雍創資本等。

在農業行業耕得越深,周單越敬畏農業,也越熱愛農業。農業就從來不是一頭牛、一把犁的事,而是一門科學。慢慢地,大豐收團隊對于農業不再像創業初期一樣,認為農業是一個賽道,而是在幫助一個群體、提升一個產業,是在用自己的所學所知為農民、農村、農業變得更美好。

周單發現,在中國這片廣袤的土地上,農業畫像豐富且復雜。東北、新疆、內蒙古等北方的農業,是大規模、現代化的農業生產方式。而在南方多山、多丘陵的區域,主要是規模不大的山地農業。

還有一類是小農戶,種糧食自給自足,他們遲早會離開土地。未來小農戶手中的土地會重新流回集體,集體再整合成更大規模的土地,交由專業的農業公司或者種植大戶種植。這是必然趨勢。

與此同時,中國農業從業人員正在分層。在經濟作物方面,一些擁有不到 30 畝土地的農民,有多年種植經驗,他們的痛點是如何買到實惠的農資產品。50 畝至 200 畝之間的農場,農場主變成了本地的個體戶或小老板等,除農資產品外,他們更缺農業技術、管理經驗和銷售渠道。200 畝以上農場,一般就是產業資本進場了。大型農場缺乏的則是管理人員、產業工人和資金。

復雜的農業畫像和痛點,讓大豐收開始思考拓寬邊界。于是,做農業培訓教育的天天學農、做農產品銷售的豐誠上品、農業 AI 圖像識別平臺智農、做農業投資的甲子啟航,及兩所研究院陸續被孵化出來,與大豐收一起,共同構成豐農控股農業服務版圖。

大豐收自身也在農資電商平臺的角色外,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2018 年,大豐收涉足生產托管業務,對經濟作物進行技術托管。后來,又開始針對大田作物開展全程托管服務。面向未來大豐收同時布局智慧農業,目前大田作物全程托管面積已超過 30 萬畝,經濟作物技術托管已上千萬畝。

" 大豐收不是傳統的電商平臺,服務和技術才是大豐收最重要的名片。" 周單透露,大豐收線上線下均有龐大的服務團隊,在全國各地都設有門店,以服務為主。

一位農資廠商曾跟周單感嘆," 你們是真的有勇氣,做了最難的一件事,直接服務這么龐大的用戶群體。"鏈接大量用戶,也成為傳統電商和農資廠商都難以撼動的壁壘。周單稱," 未來還會發揮智慧農業方面的優勢,進一步建立農業科技上的技術壁壘。"

在周單的規劃里,大豐收會成為更加開放的平臺,從農資本身擴展到社會化服務。社會化服務組織能通過平臺為更多人提供服務,種植戶能通過平臺購買到收割、播種、打藥等各類服務," 把大豐收真正變成農業服務平臺,而非僅僅是農資電商平臺 "。

摒棄賒銷

2014 年,農資電商行業風云乍起,各路諸侯隨后一擁而上,農資行業翻起驚濤駭浪。然而很快,許多平臺開始難以為繼,黯然收場。

周單回憶,當時做農資電商的主要有農資上市公司和一些純互聯網平臺。上市公司做農資電商平臺,既做電商又賣自己的貨,很難成為有公信力的平臺。而一些互聯網平臺拿到融資后,以互聯網邏輯做農業,燒錢補貼用戶,當錢燒完," 游戲 " 也就結束了。

大豐收選擇了一條更慢的路——抓住用戶。2016 年開始,大豐收構建農業自媒體矩陣,通過內容引來了一批被篩選過的、強粘性的用戶。此外,早期還舉辦大量線下大型公益講座、職業培訓活動等,建立用戶信任基礎。

不過,大豐收也曾經歷過 " 血的教訓 "。傳統農資行業里,賒銷是頑疾。業內都說,不賒銷,就做不起來。" 我們相信了,2016 年開始賒銷,并試水金融,嘗試用豐收白條。" 周單還記得當時的口號—— " 隨時拿貨、年底付錢 "。結果到了年底,變成了 " 隨時拿貨、年底催債 "。

" 幸好我們控制了風險,否則后果不敢想象。" 從那以后,大豐收堅決不做賒銷。在周單看來,通過賒銷獲得的客戶不是好客戶,也沒有一個行業能靠賒銷健康發展。

如今,不只是大豐收,整個農資行業都開始摒棄賒銷,即使是傳統的零售店,也極少接受賒賬。大豐收幾乎改變了行業這個 " 潛規則 "。

周單覺得自己屬于樂觀的創業者,不只他,大豐收的幾位合伙人都是如此,用周單的話來說," 整天都樂呵呵的 "。

他們常說的一句話是:" 無就是有,有就是無。" 剛創業時,競爭對手林立,有的背靠上市公司,有的有資金有產品,大豐收什么都沒有。

大豐收最早也并不被行業看好,不僅農民不會上網,還想在一個 " 賒銷為王 " 的行業里現款賣農資,這怎么可能?但大豐收干成了。

" 大豐收的優勢正在于什么都沒有,我們的腦子沒有傳統農業的東西,很多事我們敢想、敢干。正因為不懂,才更有膽量去改變規則。" 周單說。

2016 年,在一次演講中,周單被問及 " 做農業,是怎么干下來的 "?他回答說,傻乎乎地堅持下來的。

在那之前,他招過一位博士,后者僅花一周時間,就把柑橘產業從生產到銷售所有環節研究透徹,讓周單自愧不如。但一個月后,這位博士提了離職,他告訴周單,因為他發現這個行業有太多問題。周單認為," 就是因為太懂,他把自己‘嚇’到了。"

后來,周單常常想,他們為什么能走到今天?或許就在于樂觀,以及沒那么 " 聰明 "。

關鍵詞: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