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智能 > 正文

別埋怨充電不方便了,運營充電站才是真的難

2023-07-30 19:09:11來源:ZAKER科技  

我擁有一塊用于停車的場地,停車場里的事都由我來包攬,還好停車場坐落在某一線城市的邊緣,光靠自己也能應付得過來。


(資料圖)

經營停車場的前期,來停車的基本都是那群熟悉的出租車司機。畢竟,市區里的停車費偏貴,停在路邊又有可能被罰款,也就只好停遠一些。我的停車場的費用不算貴,而且附近還有數家餐館和洗手間,他們樂意把這里當作休息的中轉站。

或許是那群網約車司機的口口相傳,我那個可以容納五十輛車停車場,在飯點時間基本都可以停滿。

那段時間是我停車費收入最高的時候,只不過這種幸福感并沒有維持太久。

在我的停車場附近新建了兩家充電樁站點,規模不算大,但確實搶走了不少純電動車主。

(圖源:Pixabay)

我才留意到,越來越多出租車司機開始選擇純電動網約車。從他們的口中得知,網約車和出租車的收益不相上下,出租車每天的租車成本為 200 塊左右,網約車平臺也會在每個訂單中抽成。

不過,網約車興起后,出租車接上乘客完全靠運氣,網約車的接單率更高,而且用車時間相對自由。為了保證想出車的時候就能出車,他們寧愿自己掏十多萬買一輛用車成本更低、不限號不限行的純電動車。

此時,一個投資充電樁的想法在腦海里閃過。我的停車場規模更大,如果將一部分區域用于純電動車充電,豈不是能讓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說干就干!反正自己的積蓄還算可觀,項目砸手里又如何,人生有多少個十年?

和加油站不同,只要具備停車位和供電等相應條件,私人也被允許建設充電樁站點。

我了解到,在建設充電樁站點之前需要很多準備,場地規劃、場站資質備案、充電設備等條件缺一不可。場地沒有問題,充電設備可以直接找充電運營商,但拿到場站備案和供電條件則是一點兒都不容易。

我需要在發改委立項備案,確認項目的地址、具體規劃等情況,還要出示營業執照、項目的可行性研究報告等材料。獲取備案證明之后,我還要去供電局申請供電,出示電力工程設計,廠區規劃圖等文件,待供電公司確定供電方案后才能電力接入。

到這里,我其實并沒有花費太多的資金,只是消耗比較多的時間在溝通上,但我知道,接下來才到了真正花錢的時候。

在選購設備之前,我需要算出停車場只需要幾個充電樁位置,就能確保我以最小的成本獲取更大的利益。據我觀察,來停車場附近充電的基本都是網約車車主,人數并不少,但他們的充電時間比較廣泛,沒必要為了滿足高峰期所需要的充電位而都安上充電樁。

根據中國充電聯盟發布的《2022 中國電動汽車用戶充電行為白皮書》,有 72% 用戶更偏愛 120kW 及以上大功率充電樁,而且用戶比較認可知名度高的充電運營商。

綜合所有實際情況,我計劃在停車場建四臺 120kW 直流快充雙槍充電樁。我畢竟是有地的人,無需加盟充電運營商,而是采用與充電運營商合資共建的形式,由充電商提供充電樁設備,這就省下一筆設備費用。

然而,充電站的整套電力設備,如電纜、電線、變壓器、充電設備安裝等讓我花費了不少資金。其中,變速箱采用的是 1250KVA 箱式變壓器,總費用高達 50 萬元,我還選擇的是更貴的銅制變壓器,而不是更便宜的鋁制變壓器,即便變壓器壽命到了,我還能通過變賣銅制品來換取收益。

在電纜、電線、高低壓施工,以及建造洗手間和休息室等配套設施上,我又花費了將近 20 萬元。

至此,我已經投入了 70 萬元在充電樁上,為了后期的場地宣傳和維護我還特地留了五萬元,幸好我不用購買四臺充電樁,否則前期就相當于花費了一輛仰望 U8 的錢。

那么關鍵問題來了,我這 70 萬元什么時候才能回本?

假設以每個充電槍一天滿負荷運營四小時來計算,一小時可以充 120 度電,服務費收取 0.5 元 / 度,一天的收益就是 4 × 0.5 × 120 × 8=1920 元,一年收益算下來就是 700800 元。

至于補貼和稅費,政策上是給予 0.1 元 /kW 運營補貼,這部分一年就可以補貼 14 萬元左右,稅費只需要繳納實際銷售額 13% 的增值稅,相當于一年純收益 75 萬元左右。

當然,這不過只存在于理想情況下,不可能一年多就可以回本。

直流充電樁充電會產生電損,損耗率在 5% 左右,而且由于采用與充電運營商合資共建的形式,平臺還會抽取總收益的六成。換而言之,每年我能拿到的收益僅在 25 萬元左右,算下來只靠充電這一項目回本至少需要三年。

這樣想想似乎也不差,況且我還有停車場收費這基本業務兜底,沖一沖說不定只需要兩年多就能賺回來。

經過數月折騰,我的充電站終于可以營業了。

起初,每個充電樁確實可以做到三至四小時的滿負荷運營,我每天看著一千多元的收益進賬,確實緩解了不少創業前期的焦慮。

進入夏季以來,充電站的電價開始上漲了,在中午后這一用電高峰期,一度電的價格已經來到 1.85 元 / 度,加上服務費后一度電相當于 2 元多。

在公共充電樁充電需要交付兩個費用,包含電價以及服務費。其中,電價是統一規定的,我沒有改動的權利。

有一位經常跑長途的網約車司機跟我訴苦,他基本兩天充一次電,但每次充完電都要比以往多交 15 元左右,一個月下來就多花了三百多元,再加上已經沒有前期的限時優惠,用車成本的落差感更明顯了。

純電動車的補能速度雖然比燃油車慢,但勝在補能成本低,新能源網約車司機們也愿意用補能的時間來積累財富,然而逐漸上漲的電費讓他們開始懷疑,當初選擇純電動車作為網約車工具的決定是不是對的。

當然,他們也只能是懷疑,該交的充電費還是繼續交,畢竟此刻也沒有更好的選擇。我能理解他們情緒上的變化,但這并不是我能左右的,夏季畢竟是用電高峰期,過了夏季之后價格說不定就能降下來。

我每天坐在有空調的休息室內,看著逐步提升的收益,以及新能源汽車銷量上漲的官方數據而沾沾自喜,但這種安穩感并沒有持續太久:停車場附近又建起了數個家充電樁站點,我隱約意識到,一場暴風雨或即將來臨。

當充電樁站點變多,搶占有限的用戶群體最直接的辦法就是 " 內卷 "。周邊已經有四五家充電站將充電用戶的免費停車時間延長,甚至還設置了不到一毛 / 度的服務費。

殺敵一千自損八百,這一招確實好用,我每天的收益比高峰時期少了將近 60%,別說盈利,不虧損都已經是奇跡。

被競爭對手步步緊逼之下,我迫不得已也加入到這場 " 價格戰 " 中,不蒸饅頭爭口氣。

為了盡可能吸引更多純電動車主過來充電,我推出了相應優惠,比如充電一次免三小時的停車費,降低夜間低谷時段的服務費用,甚至與周邊商家合作,為充電用戶提供專屬優惠券等等,確實有一定的效果。只是看著在逐漸回升的每日收益,我并沒有太愉悅的感覺,只剩下疲憊。

持續不到半個月,價格戰就被周邊多個充電運營商聯名舉報,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這場沒有贏家的價格戰,最終以 " 再發起低于成本價的促銷等價格戰將會被懲罰 " 作為結束。

之后的幾天,開始有車主問我為什么取消了優惠,我跟他講清事情的緣由之后,他臉上并沒有出現我預料的憤怒、生氣和無奈,反而平和了許多。

" 像我這種天天開車的,其實我更在乎充電樁的充電功率是不是扎實,充電時間有沒有下降。看到優惠我確實想薅羊毛,但我更擔心享受優惠之后存在可能的貓膩。上次我去別的充電站體驗了‘一分錢充電’優惠,結果充幾個小時也就充 60% 左右的電量,我最后還多花了一個小時的停車費,有這個時間我跑幾趟車都賺回來了。"

是啊,羊毛出在羊身上,運營商收入減少,除了逼走部分競爭對手之外,還可能會影響到服務的質量,用戶的心態也會跟著受到影響,整個生態體系就會滿目瘡痍。唯有價格透明,用戶使用起來更放心,充電運營商之間的競爭也會更公平。

我的每日收益開始趨于平穩,只是收益僅達到巔峰時期的 70% 左右,回本時間比原本預計的三年半還要長。

最后,我花了四年半的時間,僅依靠充電樁就成功回本,接下來收獲的都是純利潤了。

有消息說,投建充電樁兩年內就能回本的投資者頂多為 5%,五年內能回本預計占 30%,絕大部分充電樁的回本時間都要在五年以上。

理性分析,我的回本速度快,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天時地利人和。周邊環境適合大規模的網約車車主歇息,停車場又是自己的,無形中為自己省下一筆很高的土地租賃費用。

有朋友跟我分享,網上有一個充電樁加盟的項目,投資后不用等待三四年,一年多就可以回本,而且什么事都不用管,坐等賺錢就行。

按照加盟充電樁項目的說法,花十幾萬成為他們的代理商,同樣是每天使用四小時的 120kW 充電樁,每度電收五毛錢服務費就可以收益 240 元,投資者可以從中分得七成的服務費,每天凈收益 168 元。要是認領十臺充電樁,每天就收益 1680 元,每個月啥事都不干就可以純賺五萬多元,一年下來就是六十多萬了。

我一眼看出了當中的貓膩:所謂的加盟費只包含了充電樁,前期花費最大的變壓器、電纜電線、配套設備、場地租金等并不包括在內,這部分才是投資的大頭。收加盟費就能躺贏的充電樁是不存在的,手里沒有足夠多的資源不可能熬過前期。

不可否認,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確實很快,其市場銷量以及增占率已經連續 8 年位列全球第一。充電樁作為新能源汽車體系中的關鍵一環,好像確實是一項值得投資的項目,事實上確實也有投資者通過充電樁項目走向人生巔峰。

但我還要提醒的是,押寶充電樁項目到現在還沒盈利的投資者依然存在,而且這個比例并不少,說實在的,現在充電樁項目需要投資者更具前瞻性的眼光。原因有二。

其一,私人充電樁的數量在逐步提升。根據國家能源局官方公布的數據,2022 年我國充電基礎設施已經達到 520 萬臺,其中的 340 萬臺充電樁屬于私人充電樁。

私人車主用自己的充電樁,沒有必要再去選擇公共充電樁。換句話說,公共充電樁基本賺不到私人車主的錢,投資者在充電選址上需要考慮新能源網約車司機的生活軌跡。

其二,越來越多新能源車企開始擴充補能體系。用戶在自家品牌上的充電體驗會比第三方充電樁更好,比如超充樁、換電站等等設備,但這又對其他品牌車型具有一定的排斥性。

從當下的國內車市來看,主流的純電動車企都選擇開創自己的補能體系。你可以選擇加盟一個車企的充電樁,但建成之后你服務的用戶基本僅局限市區內的同品牌車型中。

一旦該品牌在市區內沒有足夠豐富的客源,就意味著回本的時間被延長,加盟車企充電樁更要慎重。

或許,加油站有被充電樁完全替代的那一天,但在當下,充電樁項目并沒有想象中那么誘人,私人充電樁和專業補能設備的興起,大大壓縮了第三方充電樁的生存空間。

所以說,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聲明:本文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見,均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封面圖源:Pixabay

關鍵詞: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