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助農”大有可為 數字技術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發展數字經濟,加快經濟社會轉型,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已成為全球共識。在今年的“一號文件”、政府工作報告和“十四五”規劃中,先后提出“實施數字鄉村建設發展工程”,用數字技術推進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
5月14日至15日,“第四次工業革命技術促進產業幫扶和鄉村振興”賦能培訓首場活動在河北省靈壽縣正式啟動。國家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舉辦此次活動是為繼續推進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推進定點幫扶縣產業振興,提升鄉村弱勢群體職業技能及自我發展能力。培訓會上,一個來自河南的講師格外引人關注。29年前,王妙出生于周口市鹿邑縣,出生第14天,她就被診斷患有成骨不全癥,即俗稱的脆骨病,也就是“瓷娃娃”。王妙在童年時期經歷了近百次骨折,但她從沒有向命運低頭,通過在騰訊課堂自學編織技藝,王妙成功實現了技能就業,每月可達到八千到一萬元的收入水準。如今的王妙已經有了自己的編織團隊,成員有100多人,大部分都是農村的留守媽媽,她也成了大家交口稱贊的“鹿邑巧姑娘”。
王妙的經歷,將數字技術推進鄉村振興的優勢展現得淋漓盡致。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普及,城鄉之間的“數字鴻溝”大大縮小,無論身處何時何地,都可以第一時間接觸到最新鮮實用的知識和技能。相比起傳統的技能培訓,在線課堂的優勢顯而易見:首先是學習方式靈活,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由此使終身學習成為可能;其次是內容豐富、學習門檻低,無論文化程度如何、身體狀況怎樣,只要有志于學習,都可以找到屬于自己的空間。掃除了地理位置、上課方式、文化程度、身體條件等諸多障礙之后,即使是王妙這樣的農村殘障人士,也能闖出一條屬于自己的成功之路。
數字化生態工具的迅猛發展,不僅帶來了數字化就業、創業的快速崛起,而且催生了一批批數字化、智能化、信息化新職業、新崗位。4月22日,中國信通院發布的《數字化就業新職業新崗位報告》顯示,2020年微信生態衍生的就業機會達到3684萬個,同比增長24.4%,且中西部省份的增長率遠高于東部省份。在數字生態能力和數字化工具的幫助下,就業門檻逐步放寬,下沉市場迎來新的發展機遇。一方面打通農貨上行通道“授人以魚”,另一方面提升農民上升空間“授人以漁”,推進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過程中,數字技術正在展現著日益強大的新動能。
今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意見》,強調堅持把鄉村人力資本開發放在首要位置。在線教育平臺的興起,使職業技能教育普惠成為可能,讓更多的“小鎮青年”、農村青年通過在線教育的方式獲得技能培訓,不僅可以為人才發展賦能,而且可以為鄉村振興蓄力。(趙志疆)
責任編輯:hnmd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