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評論 > 正文

即時:趙有貴的馬鈴薯“西口”路

2023-03-31 09:24:44來源:包頭新聞網  

趙有貴今年信心滿滿,早早備好了化肥。


(相關資料圖)

近年來,固陽縣美麗鄉村建設穩步推進,特色農業高質高效發展,特別是區域公用品牌“41°固陽獻”發布以來,承載著農戶農企增收增效、農業產業轉型升級、優質農品借勢出行的美好愿望,一幅幅產業興、農民富、農村美的鄉村振興新畫卷在固陽大地徐徐展開。

“鄉村行 看振興”,陽春三月,記者走進西斗鋪鎮忽雞兔村,開啟“41°固陽獻”探索之旅,體驗山西農民趙有貴和他的脫毒種薯的“西口”之行。

“在家中,無生計,西口外行;到口外,數不盡,艱難種種。” 這首西北民謠道盡了歷史上“走西口”的時代滄桑。歷經近一個世紀后,山西省經濟迅猛發展,但為何仍有人再次踏上“西口”路?帶著這份疑問,記者來到固陽縣西斗鋪鎮忽雞兔村。

雖是初春時節,土地剛剛融化,但沿途仍能看到固陽縣的大片正待播種的良田。“好熟悉的鄉音!”在忽雞兔村潤署鑫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趙有貴一出場,記者就感到了濃濃的親切感并全盤拖出自己的疑問,“我的爺爺、姥爺都是當年走西口來到固陽,他們當時是迫于生計。趙大哥,您為啥也選擇固陽呢?”

“我也是迫于‘生計’。”趙有貴開玩笑說,“在老家,我一直探索馬鈴薯育種和種植,但受地理條件限制,難以成規模。所以,到山西周邊省份走走看看。”

那些年,帶著自己的馬鈴薯原原種,趙有貴到巴彥淖爾等十幾個地區試種,效果都不太滿意,直至來到固陽縣。“這里土地平坦,且集中連片,適合大面積機械種植。最重要的是,馬鈴薯在海拔1300米以上地區育種最佳,這里海拔1460米,北緯41°獨特的地理位置以及空氣凈透、氣候冷涼、年日照時間長的自然生態條件非常適合馬鈴薯的培育。”在趙有貴講述中,記者找到了老趙為什么選擇“固陽”的答案。

“我從山西來固陽已經7年了,這幾年媳婦也過來了,還有一些合作伙伴。今年,一共包了4200多畝地,準備種1500畝馬鈴薯。”趙有貴向記者介紹到,剛來固陽縣的第一年,包了500多畝地,開始小面積馬鈴薯育種。2020年,嘗到甜頭的老趙和他的合伙人瞅準時機承包了2800畝地,開始了大范圍馬鈴薯育種。

馬鈴薯原原種從山西“走西口”帶到固陽縣進行原種培育后,再將原種帶回山西,口里口外轉一圈,隨著質量、口感的提升,價格也有所提升,銷售更不成問題。

談起老趙和他的潤署鑫合作社團隊,大烏蘭村黨支部書記連引官贊不絕口:“去年,合作社在大烏蘭村以每畝300元的價格流轉了3700余畝土地,村民當年流轉金一項就增收110萬元,在村的村民季節性打工收入也有20余萬元。同時,村委將200畝土地托管經營,給忽雞兔村集體經濟年收益增加5萬元左右,再加上口里出口外的老趙夫婦為人樸實,和村民早就處成了一家人。”

“我現在也是有雙份收入的人了,每月在合作社打工有5000元工資,年底根據收益還有3000至5000元的獎金,土地流轉也有收入!”提到現在的收入,因家有90多歲老父親需要照顧,而無法外出務工村民呂德銘的高興之情溢于言表。

談及今后的規劃,連引官說:“下一步,村委將加強與潤署鑫合作社的合作,整合大、小烏蘭村的土地,將土地托管擴大規模,利用規模化、機械化、標準化的生產,增加農民的收益,解決當地農民就業困難的問題。”

(文/圖 全媒體記者 李楷謹 通訊員 秦丹)

關鍵詞: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