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評論 > 正文

“鞍匠”巴音畢力格:傳承民間技藝 帶領農牧民致富 世界報道

2023-05-28 09:46:21來源:包頭新聞網  

店員正在直播介紹馬鞍。

走進達茂旗百靈廟鎮巴音畢力格的民族手工工藝品店,一副副制作精良的馬鞍和各種各樣精致的配飾映入眼簾。

這里是巴音畢力格2009年在達茂旗開的第一家門店——“牧馬人的歡樂”民族手工藝品店,至今已走過十幾個年頭。


(相關資料圖)

馬鞍制作歷史悠久,是一項流傳了2000多年的傳統民間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一刀一刻之間凝聚著幾代人的薪火相傳,一鞍一人盡顯時光打磨后的精致匠心。

巴音畢力格是一名來自達茂旗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比起傳承人,他更愿意別人稱呼自己為“鞍匠”。

1983年,巴音畢力格出生在普通的牧民家庭,從小就喜歡騎馬。馬背上成長的他,14歲時在父親的指導下開始學習制作馬鞍。

“我做馬鞍已經20多年了,一副好的馬鞍,不但能讓人坐著舒服,連馬也會看著精神起來。”巴音畢力格說,馬鞍的實用性與觀賞性兼具,他很多制作馬鞍的靈感均來自草原生活,還有很多老一輩人傳承下來的手藝。

說起馬鞍,巴音畢力格的研究頗深:“布馬鞍主要以賽馬為主,分量輕。白銅黃銅為原料制作的馬鞍價格相對便宜,銀飾做的馬鞍分厚與薄兩種材質,價格也會不等。”

多年制作馬鞍的過程,讓巴音畢力格練就了一手制作馬鞍的好技術。“馬鞍制作工程復雜,需要一定的耐心和精湛的手藝。”巴音畢力格說,馬鞍制作包含選料、裁料、裝飾鞍橋邊、制作鞍墊、揉皮子等多道工序。

巴音畢力格制作的馬鞍頗具特點,大部分鞍橋較精致小巧,共有8個捎繩鞍花,銀泡子比較小,以鞍泡釘為原型,非常具有地區特色。

為了使馬鞍制作的規模得到進一步擴大,手藝得以傳承,農牧民能真正獲益,2019年巴音畢力格申請成立了呼嚕格農牧業專業合作社,幫助更多農牧民增收致富。“牧民加入合作社后不但可以增加家庭收入,還培養了一批手工工藝人員,解決了就業問題。”巴音畢力格說,做馬鞍是他最熱愛的事情,也是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要將這一非遺傳統手工藝傳承下去。

從開店之初,巴音畢力格的馬鞍銷售一年只有二十幾套,到目前一年的銷量達到百余套。“我們的訂單也從最開始的本地銷售到現在遠銷上海、天津等地,知名度正逐步擴大。”

“目前我們僅有一大一小兩個廠房和一家門店,正在計劃擴大廠房,進行規模化生產。”巴音畢力格說。

一具具精美的馬鞍,傾注了像巴音畢力格一樣的匠人的熱情與心血。 馳騁的駿馬配雕鞍,是一代代手藝人的堅守與責任,也是他們要將馬鞍文化流傳下去的誠忱初心。

(文/記者:張建芳;樊佳疑;圖/記者:程鑫;編輯:張飛;校對:王振偉;審核:王雪仙)

關鍵詞: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