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房產 > 正文

共有產權住房銷售狀態差異大 職住難平衡導致棄購

2021-03-31 16:27:24來源:中國商報/中國商網  

作為保障社會“夾心層”住房需求的政策性住房,共有產權住房一經推出就受到關注。特別是在北京這樣房價高企的大城市,幫不少家庭解決了住房困難。與全產權商品房相比,共有產權住房由購房人與政府共享房屋產權,以此來降低購房成本。價格打折的共有產權住房,如何讓“夾心層”住有宜居“不打折”呢?

銷售狀態差異大

“考慮再三,還是決定放棄了。”3月29日,原本是北京共有產權住房申購者周霖(化名)選房的日子,不過她并未現身選房現場。

周霖告訴中國商報記者,自己申購的這個共有產權住房項目位于北京房山區稻田地鐵站附近,單價2.86萬元/平方米,個人產權份額比例為85%,是迄今為止位于郊區的共有產權住房項目中,距離城區最近的一個,戶籍在城六區(東城區、西城區、海淀區、朝陽區、豐臺區、石景山區)的無房家庭也可以申購。再加上是現房銷售,使得該項目在申購未啟動時便受到頗多關注。項目共提供房源1150套(面向京籍843套,非京籍307套),最初申購家庭超過10000戶,最終經過審核后有7432戶家庭參與搖號。

不過,當記者3月29日上午來到上述項目的選房現場時卻發現,想象中火爆的場景并沒有出現。記者到達的時段按計劃有200戶申購者要進行選房,但到場的選房者卻不超過10人。截至3月30日選房結束,1150套房源還剩下近800套。

這與記者此前在另一個共有產權住房選房現場看到的情況截然不同。2020年12月26日,在位于海淀區的共有產權住房項目金隅鳳棲家園選房現場,等待選房的申購者在室外排著長隊等待。雖然該項目售價為4.48萬元/平方米,個人產權比例70%,為目前北京入市的共有產權住房中單價最高者,但仍未阻擋人們的購買熱情。選房結束后,2848套房源僅剩下30套左右。

職住難平衡導致棄購

如此大的差異并非存在于個別項目。自2017年北京推出共有產權住房以來,在去化方面,“分化”可以說是關鍵詞之一,直接體現為城區或靠近城區的項目受到追捧;而遠郊區項目則乏人問津,棄購率居高不下。

“我曾經非常期待這個項目,位置在五環邊上,離地鐵不遠,而且距離我工作單位只有一小時出頭的地鐵車程,因此2020年7月啟動申購之后我就第一時間申請了。但是后期經過了解發現周邊配套很差,可以說幾乎沒有。由于擔心未來孩子上學問題,糾結了很久還是放棄了選房。”周霖對記者說。

周霖告訴記者,近兩年來自己一直在關注共有產權住房,曾申購過三個項目,但都因距離遠、配套差等原因而放棄選房。她表示,戶籍或社保在東城區、西城區的人想買共有產權住房很難,因為本區沒有土地建設,房源全指望外區“支援”。但是臨近的朝陽區、海淀區、豐臺區、石景山區申請家庭眾多,房源難以滿足本區無房家庭的需要,因此東城、西城的共有產權住房源多調劑自更遠的郊區,交通和配套都相對無法保障,很難實現職住平衡。

貝殼研究院高級分析師潘浩對記者分析,郊區共有產權住房普遍存在的銷售率較低問題,核心就是產品問題,在于產品不能完全滿足客戶需求。比如,普遍執行的建筑面積不大于90平方米的規定不能滿足有些申購者的養老改善需求;部分項目的價格與周邊限競房相比不具有競爭力;部分項目在交房時暴露出質量問題等。

提“質”行動進行中

如何才能促進共有產權住房供需平衡,讓共有產權住房在解決住房困難家庭問題,實現住有所居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

“關鍵是要做到優化區位和保障品質,保障住房困難家庭住有宜居‘不打折’。”廣東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助理總監羅異鏗對中國商報記者表示,一方面,政府在規劃設計和土地出讓時,需要平衡好商品住房用地和共有產權住房用地的關系,不能一味地把好地塊都拿來用作商品住房,需要統籌安排二者比例、優化布局,充分考慮申購家庭的就業區位,重點推進城市更新地區和軌道交通站點、重大產業發展平臺周邊區域的房源籌建力度,確保職住平衡;另一方面,需要繼續完善政策,加強監管,確保共有產權住房真正做到與同地段普通商品住房的品質保持一致。

據了解,隨著政策不斷完善,共有產權房住房提“質”行動已在進行中。今年年初,北京市住建委就發文表示今后將把打造宜居精品保障房作為共有產權住房的發展目標。

2月22日,北京市住建委正式對新修訂的《北京市共有產權住房規劃設計宜居建設導則(試行)》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記者梳理文件發現,對比老版建設導則,新修訂的建設導則對人們普遍關心的戶型面積、層高等標準均進行了提高。在住房設計上,還將家庭代際和二孩、適老性等新需求考慮在內。公開征求意見期結束后,北京市住建委再度發布公告稱,已酌情采納或部分采納收到的關于共有產權住房選址、套型配比、智能化管理等建議,并將施工質量監管、共有產權住房申請退出機制問題等建議轉達相關管理部門。(王立芳)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