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深讀 > 正文

Gap或將出售中國區業務 未來走勢成迷局

2021-03-10 11:25:16來源:北京商報  

在中國“生活”了11年有余的Gap,未來走勢似乎成了一個迷局。3月9日,快時尚巨頭Gap集團或將出售同名品牌的中國業務一事鬧得沸沸揚揚,消息稱Gap集團正在進行戰略調整,或將出售中國區業務,已經開始與潛在買家進行接觸以評估收購興趣。但相關談判尚處于初期階段,Gap集團也可能決定保留這塊業務。對此北京商報記者聯系了Gap集團,但截至發稿對方暫未做出回應。

盡管官方并未公開表態,但行業并未停止對Gap乃至快時尚日漸下滑的討論。不僅Gap生變,Zara的姊妹品牌Bershka和Pull&Bear也早已宣布將退出中國市場。頻頻閉店、業績跳水,一個個快時尚行業曾經的領軍者在中國市場的發展似乎并不明朗,商圈中臨街的黃金鋪面也不再將快時尚視為座上賓。

實際上,Gap在中國市場的撤店苗頭早已開啟。此前,Gap在取消將Old Navy品牌分拆上市的計劃后,于去年將該品牌撤出中國市場。據悉,Old Navy目前是Gap集團最大的品牌,2020年75.36億美元的收入是Gap品牌33.88億美元的2.2倍,占集團整體收入的54%。不過與Old Navy直接關店不同,Gap在中國市場擁有更高的知名度和門店網絡,尤其是旗下童裝業務仍頗受歡迎。

走到如今的Gap,似乎已抵擋不住行情的發展。Gap集團財報顯示,2020財年Gap品牌亞洲地區共關店34家,現有門店340家。集團方表示,關店數代表永久性關店而非因新冠疫情導致的暫時性關店。

對于Gap集團或將出售中國區業務的現狀,總裁網首席培訓師周錫冰表示:“整體來看,Gap難以適應中國市場。”首先,消費者需求發生變化。在中國市場,時尚品牌通過高效的供應鏈來降低產品的成本,以此獲得消費者的認可。但隨著中國新消費族群崛起,之前的規模化設計和生產被小眾的個性化更強的小品牌所替代。

周錫冰進一步稱,其次是Gap集團不放權給中國區經營者足夠的權力。在中國市場敗退的外資企業接二連三,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中國區所有的業務必須匯報給總部,層層匯報導致跟不上市場需求的變化。此外,較高的人力成本和經營成本,導致企業面臨的壓力逐漸升級。

快時尚的輝煌似乎成為過去。Gap中國區的業務是否真的會被出售暫無定論,但業績接連下滑卻是板上釘釘。

Gap集團第四季度財報顯示,截至2021年1月30日的第四季度中,Gap集團銷售額較去年同期下滑5.3%至44.2億美元,且低于分析師預計的46.6億美元。與此同時,2020財年全年Gap集團銷售額為138億美元,同比下滑15.7%,凈虧損6.65億美元。

早在2016年,Gap就曾出現連續五個季度業績跳水的情況。集團相關負責人在2016年第一季度財報中表示,Gap看好中國市場并將目光瞄準了中國的二三線城市,2016年將在中國新開門店40家。如果此次的傳言屬實,Gap拓展二三線的計劃無疑成為泡影。

曾經,Gap或許想著用中國市場挽救下滑的業績,畢竟業績下滑之后Gap才開始布局中國市場,但似乎為時已晚。可持續時尚中國創始人楊大筠直言:“Gap不適應中國市場首先是因為對中國市場的關注度經歷了一個變化:由不重視到重視再到重視但已來不及的三個階段,這樣戰略性的失誤也必然導致業績下滑,并逐漸在中國市場水土不服。”

楊大筠也表示:“Gap出售中國市場業務也不意味著未來調整好后不會再進入中國市場,但是中國市場對Gap而言,未來將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對Gap而言,壓縮了生存的空間,對未來發展來說實際上是不太理想的情況。因為中國實際上是疫情之下唯一在增長的市場,在這個時候選擇出售,可見實在是無奈之舉。”(趙述評 藺雨葳)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