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股票 > 正文

A股港股呈現兩極分化 石墨烯電池引爭議

2021-01-18 15:38:54來源:同花順財經  

周末廣汽石墨烯電池技術引發廣泛熱議,股價表現上A股港股呈現兩極分化。

1月15日,廣汽埃安官方宣布,該公司旗下石墨烯電池已進入實車量產測試階段,搭載石墨烯超級快充電池的車型8分鐘可充滿80%。同時,廣汽埃安還開發了采用硅作為負極材料,搭載相關電池的車輛NEDC續航里程可達1000公里。

1月18日,廣汽集團AH股走勢分化。A股早盤高開7.83%,隨后迅速漲停,而港股開盤下跌6%,一度跌超8%,同一家公司在兩地上市股價呈現相反走勢,可見投資者對此有明顯分歧。

有一個普遍現象,內地企業在內地和港交所同時上市,在內地市場價格明顯高于在香港市場的價格,A股大部分時間比港股貴,主要原因是因為市場默認了A股具有一定的“流動性溢價”,A股流動性充裕,交易更活躍。

不過像廣汽這樣同一天一漲一跌還是較為少見。

在中國電動車百人會論壇(2021)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歐陽明高說:“如果有人告訴你,這個車能跑1000公里,幾分鐘能充滿電,還很安全,成本又很低。以目前的技術來講,他一定是騙子。”

隨后,廣汽埃安總經理古惠南作出了正面回應。他強調,續航達1000公里的新能源車在今年肯定會出現,但是成本不會低。

如果不考慮成本,商業化落地就是空談,高調對外宣傳是否有誤導投資者嫌疑?受此影響,上周五(1月15日)廣汽集團A股港股尾盤同時出現大幅拉升。

同時,廣汽埃安總經理指出8分鐘可充滿80%的石墨烯技術和續航長的硅基電池是兩項技術,并非是指的一塊電池可以8分鐘充滿,還可以實現1000公里續航,成本還低。

此外,光說“8min充滿80%”的電不具有參考性,這句話相當具有迷惑性。

因為壓根沒提電池的能量密度,充滿80%到底是多少電量?珠海銀隆的鈦酸鋰電池還能實現6分鐘充滿電。

2011年珠海銀龍收購美國奧鈦納米技術有限公司,之后在國內大力發展鈦酸鋰電池。

鈦酸鋰電池雖支持快充,但其成本和能量密度都和三元無法比,成本估計在1-2倍以上每千瓦時,而能量密度只有一半左右。

石墨烯電池是概念炒作嗎?

石墨烯材料具有質量輕、高強度、超強導電性等性能,也被看作是提高電池充電速度、推動動力電池技術進步的重要技術。

電池定義一般遵循一個原則,“哪種成分起主要作用,就以哪種成分來定義”。比如最常接觸的手機電池,正極是鈷酸鋰,負極是石墨。如果按照學術上的定義,應該叫做“鈷酸鋰-石墨電池”,或者“鈷酸鋰電池”。

一般命名以正極材料作區分,比如三元電池(主要為鎳鈷錳酸鋰電池)、磷酸鐵鋰電池、錳酸鋰電池,基本形成了動力電池領域的主流分支。假若將石墨作為導電添加劑,“其本質仍然還是鋰電池”。

廣汽所謂“石墨烯電池”說法并不準確。

該石墨烯電池主要涉及一項電池負極技術:以石墨烯作為導電添加劑的“硅基復合負極材料技術”。其中,石墨烯作為負極材料中導電添加劑的摻入(最多不超過8%),可以提升電池的高倍率充電性能,即輔助實現所謂的“充電8分鐘續航1000公里”;基于“一核雙殼”結構工藝的“硅基鋰離子負極”,則可以提升電池循環穩定性、結構密度與放電倍率性,即實現所謂的“續航1000公里”。

廣汽的“石墨烯電池”正確的命名應為“摻雜石墨烯的硅基負極鋰電池”。

石墨烯的作業是作用導電劑,以減小抗阻性、提升充放電的倍率性,即主要用于提升充電速度。真正的主角是以納米硅為核心的復合型(其實引入納米硅后,石墨占比仍超過納米硅)負極材料。

真正以石墨烯為主體材料的動力電池,目前尚無法在實驗室中完全實現。故而,從截至目前的現實路徑上看,固態電池的前景(以特斯拉4680無極耳電池為代表)還是要明顯優于“摻雜石墨烯的鋰電池”,后者只屬于一種過渡技術。

況且鑒于掌管鋰電池核心性能指標的還是正極材料,所以這項技術在電池性能提升方面存在顯著天花板。

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副秘書長王子冬也表示:“石墨烯理論上對提高電池充電接受能力是有幫助的,對其它性能的提高幫助不大。”所以所謂的“石墨烯電池”可能只是廣汽集團制造的“噱頭”。

廣汽埃安母公司廣汽集團在石墨烯領域布局已久。

2020年中旬,廣汽集團便高調宣布其擁有獨立知識產權的石墨烯制備技術,還在內部孵化了一家石墨烯高科技產業化公司。

但與此同時,廣汽集團亦坦言石墨烯技術距離大規模量產應用,仍有一系列技術難題尚待攻克。例如,石墨烯快充電池要求采用的充電樁最大充電功率達500kW,但這種充電樁還需加大推廣應用。

廣汽的解釋與一開始宣傳已經有較大差異,并且不斷附加諸如“考慮成本”,一開始的宣傳著實有博人眼球的嫌疑。

廣汽急什么?

廣汽作為一家國企性質的整車公司,如此高調地宣布一項距量產仍有較長時間的技術,意在何為?

在新能源車競爭進入白熱化階段,各大廠商都在真刀真槍比拼,廣汽此舉可能來自競品及股價的壓力。

1月9日在蔚來NIO Day(年度發布會)上發布半固態電池,宣稱150kWh固態電池能量密度實現360Wh/kg,搭載在最新的轎車ET7的續航里程可以突破1000km,預計在2022年四季度開始交付。

上汽聯合阿里此前發布得智己品牌汽車,同樣號稱將可實現1000公里NEDC續航。根據推測,該汽車電池涉及的技術路線同樣是“硅基負極鋰電池”。

在過去一年多,造車新勢力各種“PPT技術”引發股價狂飆,通過對于技術的宣示,提振股價、做大市值――這本身也是一種政治正確與需求。

于是廣汽有點坐不住了,明明自己有基于自主研發的核心專利,還不像競品公司只能依賴寧德時代這樣的電池廠商(廣汽也有聯手寧德時代生產電池),必須也高調宣傳一波。

廣汽集團畢竟是國企,體制原因不敢完全脫離實際對外制造噱頭,此番高調宣傳,最多有宣傳用語上的一點不準確,有誤導嫌疑。但在背后還是有充分的現實準備,對于廣汽的“摻雜石墨烯的硅基負極鋰電池”保持謹慎樂觀。不過這也反映出當前電動車市場已經有“PPT技術”之風盛行,值得投資者警惕。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