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達峰碳中和”下的A股市場:?新能源汽車、光伏產業等概念股助力實現目標
編者按:去年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列為2021年的重點任務之一,提出了“加快建設全國用能權、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完善能源消費雙控制度”。會議要求,今年就要抓緊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支持有條件的地方率先達峰。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2030年前達到峰值,力爭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在業內被稱為“30·60目標”。為實現“30·60目標”,各相關部門正在加快完善、出臺相關政策。與此同時,近日,A股市場相關板塊表現活躍,分析人士普遍認為,新能源汽車、光伏、風能、可降解塑料等多條優質賽道,值得投資者密切關注。
新能源汽車板塊助力實現目標
近30億元大單資金搶籌11只概念股
“碳達峰及碳中和方面,汽車行業消耗大量石油能源,而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有助于降低碳排放,有望獲得持續支持,2021年銷量有望重回高增長。”中銀證券在研究報告中表示。
浙商證券表示,全球約35%的二氧化碳來自交通領域,電動車的推廣對于實現碳達峰與碳中和目標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自2020年三季度以來,國內新能源車銷量數據持續向好,預計國內2021年-2023年銷量增速仍將保持在30%以上的高位。
中金公司也表達了對于新能源汽車板塊的看好,汽車電動化是減少汽車使用環節碳排放的重點工作。預計2025年、2035年、2045年乘用車新能源新車滲透率為20%、50%、100%,2025年、2035年、2045年、2060年的保有量滲透率在6%、22%、46%和100%,在2060年完全實現碳中和。
受利好消息刺激,部分新能源汽車概念股今年以來的市場表現也相當不錯。今年以來截至1月29日,有93只新能源汽車概念股股價實現上漲,其中,川能動力領漲,期間累計漲幅88.31%,*ST江特緊隨其后,上漲78.02%,天齊鋰業上漲52.66%,此外,長華股份、陽光電源、漢鐘精機、*ST眾泰、濰柴動力、萬盛股份、億緯鋰能等7只個股期間累計漲幅均超30%。
“碳中和的提出,表明了國家層面大力發展清潔能源的決心,目前市場普遍認為新能源汽車尤其是電動車會是節能環保的首選,因此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比較火熱。”止于至善投資基金經理何理告訴《證券日報》記者。
進一步梳理發現,部分新能源汽車概念股獲得了市場資金積極搶籌,《證券日報》記者根據同花順統計發現,今年以來,有43只個股呈現大單資金凈流入狀態,合計吸金36.28億元。其中,濰柴動力期間大單資金凈流入居首位,達到12.96億元,孚能科技和長華股份分別為2.51億元和2.00億元,大華股份、天普股份、美錦能源、容百科技、振邦智能、傳化智聯、漢鐘精機、阿爾特等8只個股期間大單資金凈流入均超1億元,上述11只個股合計獲大單資金搶籌29.68億元。
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的私募排排網資深研究員劉有華認為,今年是新能源汽車的大年,全球大量的資本和資源涌入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相關概念股也已經漲幅巨大。從估值上來講并不便宜,但是從想象空間來看,依舊非常巨大。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會是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資金重點關注對象。
投資機會方面,榕樹投資研究總監李仕鮮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要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一方面需要加大光伏、水電等清潔能源發電形式,另一方面也要減少碳排放,而電動車替代傳統燃油車就是減少碳排放的主要方式,因此整個新能源汽車行業都將迎來長周期的發展機遇。在新能源汽車板塊中,重點關注在產業鏈有突出技術優勢和產業優勢的企業,國內動力電池行業是最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產業,國內動力電池龍頭公司已經具備全球領先優勢,且整個動力電池產業鏈也已經被中國企業牢牢占據。因此,重點推薦關注動力電池行業的投資機會。
華西證券認為,在全球電動化的趨勢下,把握供應鏈為核心競爭力的體現,隨著全球主流車企與電池供應商合作的持續落地,以及電動化車型的不斷上市,電動車銷量的競爭將帶動動力電池產業鏈集中度以及份額的波動。頭部動力電池企業具備整機廠供應鏈等核心競爭力,優勢市場地位有望持續凸顯。
光大證券表示,堅定看好電動車行業,在全球碳減排趨勢下,電動車滲透率提升趨勢確立,預計未來5年新能源車銷量的復合年均增長率逾30%,短中期投資重點關注電池上游,如鋰資源、磷酸鐵鋰、隔膜、電解液的投資機會。
操作上,劉有華提醒投資者注意風險,他建議謹慎追高,積極抓住每一次市場調整帶來的結構性機會。
借勢政策東風光伏產業再奏新曲
基金新進增持38只概念股
對于光伏產業而言,在碳達峰、碳中和愿景下,政策東風再次吹來。
近一段時間,“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被反復強調,2030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達到25%左右的歷史性承諾,意味著中國將進行更有作為的減排與節能行動。
針對如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國家發改委表示,大力調整能源結構。推進能源體系清潔低碳發展,穩步推進水電發展,安全發展核電,加快光伏和風電發展,加快構建適應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發展的新型電力系統,完善清潔能源消納長效機制,推動低碳能源替代高碳能源、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
實際上,我國光伏裝機速度已經進入爆發式增長階段。1月20日,國家能源局公布數據顯示,2020年全國電源新增裝機容量19087萬千瓦,其中水電1323萬千瓦、風電7167萬千瓦、太陽能發電(光伏)4820萬千瓦(48.2GW)。而2020年前三季度光伏新增裝機容量為18.7GW,這意味著2020年第四季度光伏裝機容量達29.5GW,遠遠超過前三季度的總和,“搶裝潮”態勢洶涌。
富榮基金研究部總監郎騁成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二氧化碳排放力爭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達到碳中和體現了國家發展可再生能源的決心,同時“十四五”規劃的逐步落地也為未來五年光伏裝機提供“錨點”,預計未來五年國內年均新增裝機將達到90GW-100GW,行業年均復合增長將達到25%以上;國外來看,伴隨著全球GW級市場增多,海外光伏裝機需求去中心化,單一市場對海外裝機需求的擾動逐漸平滑,海外光伏新增裝機需求增長愈發確定;短期來看諸多利好催生光伏板塊大行情。根據國家能源局發布的數據,2020年光伏新增裝機48.2GW,同比增長超60%,印證行業需求持續高景氣。2021年光伏裝機確定性高,國內方面主要來自2020年的平價項目需要在2021年底前并網,戶用和大基地等項目持續增長;海外方面疫情導致部分項目遞延以及成本端今年價格進一步下降使得2021年需求快速增長,預計2021年全球新增裝機量將達175GW,光伏行情將持續演繹。
可以看到,如火如荼的行業發展形勢,讓國內光伏市場的競爭格局呈現出新的變化,疊加技術革新、政策加持等市場因素合力影響,2020年光伏可謂是站在“風口”上的行業之一。2020年,38只光伏概念股股價翻倍,上機數控、陽光電源、錦浪科技、邁為股份、比亞迪等5只個股2020年股價累計漲幅均超300%,分別為619.78%、589.17%、515.84%、380.58%、307.88%。而進入2021年,光伏概念股股價表現依然搶眼。截至1月29日收盤,有54只光伏概念股股價跑贏同期大盤(上證指數期間累計漲幅為0.29%),其中,27只光伏概念股期間累計漲幅超10%,川能動力、聯泓新科等兩只個股期間累計漲幅均在80%以上,分別為88.31%、80.10%。此外,陽光電源、錦浪科技、漢中精機、固德威、晶盛機電等個股今年以來累計漲幅也均在30%以上。
私募排排網資深研究員劉有華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2021年光伏行業發展前景持續向好,國家發展光伏產業的最終目標是通過光伏這樣的清潔能源來替代火電,可見光伏產業被賦予了極高的戰略地位,因此未來光伏行業必定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和更大的政策扶持力度。另外,光伏發電進入到了平價時代,現在已經成為最便宜的發電來源,而且光伏發電受限制較小,尤其是國內光伏技術成熟,為發展光伏產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因此預計在“十四五”期間光伏新裝機量有望超預期。
持續攀升的,除了光伏產業鏈上市公司的股價,還有它們的業績。
《證券日報》記者根據同花順數據統計發現,截至1月29日,共有104家光伏行業上市公司披露2020年年報業績預告,其中,55家公司業績預增、2家公司業績續盈、15家公司業績扭虧、9家公司業績略增,業績預喜公司家數合計81家,占比77.88%。
從預計2020年凈利潤同比最大增幅來看,有33家公司預計2020年凈利潤同比增幅超100%,露笑科技、洛陽玻璃、安彩高科、意華股份、禾望電氣、雙星新材、金晶科技、海優新材、晉控電力、龍星化工、上機數控、綜藝股份等12家公司均預計2020年凈利潤同比增幅在200%以上。
翼虎投資投資總監曾雨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未來十年都是全球光伏景氣周期,光伏最優質的供應商全部都在中國。光伏板塊行業由政策驅動的周期成長行業轉向價值成長,全球進入平價元年,行業向雙面大尺寸和產業鏈一體化發展,疊加異質結、大硅片、顆粒硅等技術創新,景氣度處于高位,唯一需要警惕的是快速釋放的產能造成以量補價增收不增利的局面。
需要注意的是,行業景氣度處于高位的光伏行業也成為了基金布局的重點。
最新數據顯示,共有92只光伏概念股去年四季度獲基金持有,其中基金去年四季度新進增倉38只光伏概念股,17只概念股基金持股數量在1000萬股以上,中天科技、陽光電源、愛康科技、先導智能、中國長城、大族激光、杉杉股份、福斯特、明陽智能、特變電工等10只個股的基金持股數量均在4000萬股以上。
除了基金不斷增持,券商也紛紛表示看好,1月份以來,共有72份券商研報力挺光伏行業投資機會。
“光伏是能源革命排頭兵,預計未來幾年都將維持高增長趨勢”成為共識。國聯證券表示,看好光伏行業的投資機會,同時選取各環節具有技術壁壘和規模優勢的行業龍頭作為2021年的投資組合。
50家風能公司發布年報預告逾八成預喜
8只績優股獲北上資金搶籌
“以能源安全為戰略核心,科技創新引領新能源革命,調整能源結構,積極發展可再生能源是當下必然的要求。‘碳中和’目標政策推動能源革命,以風電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將呈爆發式增長。”分析人士認為。
據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2020年全國電源新增裝機容量190.87GW,其中,風電新增裝機規模達71.67GW,同比增長178.4%,創歷史新高。
對此,龍贏富澤資產總經理童第軼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風能行業在今年迎來了行業的反轉點,多年以來不斷圍繞提高發電效率、降低建設和運維成本進行多維度技術創新,使成本端快速降低,風電的平價時代即將到來。同時,根據‘十四五’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例20%的規劃預期,以及2030年之前碳達峰的剛性約束,中國風能協會預期我國風電新增裝機在‘十四五’期間需要不低于50GW,這大幅提升了需求端。在這種預期下,行業屬性將從周期轉向成長。同時,風電行業屬于我國的出口優勢行業,尤其是海上風電已成為全世界的絕對龍頭,行業景氣度極高。”
可以看到,隨著市場風險偏好逐步回升,作為新能源類品種的風能概念股備受市場關注。《證券日報》記者根據同花順數據統計發現,1月份以來,風能板塊表現活躍,其累計漲幅達4.11%,大幅跑贏同期上證指數(累計漲幅0.29%)。
記者進一步統計發現,有13只個股月內累計漲幅超過10%,川能動力期間累計漲幅居首,達到88.31%,*ST江特緊隨其后,期間累計漲幅也達78.02%,陽光電源、寧波東力、日月股份、特變電工、東方電氣、金雷股份和特銳德等個股期間累計漲幅也均在20%以上,表現強勢。
政策利好風電行業發展,近期國內首個海上風電省補出臺。近日,廣東省發布《關于促進我省海上風電有序開發及相關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明確對于2022年、2023年全容量并網的項目給予地方補貼,同時建設平價上網示范項目。根據本次征求意見稿,2021年全年廣東省海上風電新增裝機容量將達到300萬千瓦,2022年-2025年年均新增裝機容量275萬千瓦。
“在政策大力支持下,風電行業在未來5年到10年內,都將是逐年遞增的發展趨勢,除了陸上風電,海上風電開發也開始加速。從全球來看,歐洲已經把海上風電作為戰略發展方向,我國東部沿海的未來發展路徑也會一樣。現在江蘇,浙江、廣東、廣西都在搞高端海洋裝備產業園,產業的聚集帶來整體成本的降低。地方政策不光是財政補貼,還可以通過貸款政策,降低利率,延長貸款期限,降低稅收等方式來支持。再加上風機大型化會降低平均成本。海上風機從主流3MW、6MW到現在的10MW、12MW,基本3年能夠翻一倍。技術和成本的優勢,對于風電行業龍頭來說,很有可能迎來業績和估值的雙提升。”安爵資產董事長劉巖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私募排排網研究員羅昳徯也持有類似的看法。羅昳徯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看好接下來風電行業的市場表現,國內風電已經進入到后補貼時代,技術降本會成為行業的發展核心,在技術進步迭代的推動下,風電行業有望保持持續景氣。另外,根據‘十四五’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例20%的規劃預期,以及2030年之前碳達峰的剛性約束,預計‘十四五’期間國內風電市場需求整體處于上升通道,并且風電裝機量有望超出預期,帶動風電行業業績觸底反彈。”
在此推動下,風能行業上市公司基本面盈利進一步釋放,而良好的年報業績預期或許是其被北上資金搶籌的原因。截至1月29日,已有50家風能板塊上市公司率先披露了2020年年報業績預告,共有43家公司業績預喜,占比86%。其中,有22家公司預計2020年全年凈利潤同比增超100%,寧波東力、杭齒前進、新強聯、禾望電氣、吉鑫科技、時代新材、晉控電力、大金重工等8家公司均預計2020年全年凈利潤同比增長2倍以上,彰顯出企業具有較高的盈利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北上資金持續涌入相關品種布局。據統計,上述43只年報預喜的風能概念股中,1月份以來共有8只年報預喜股受到北上資金的青睞,陽光電源、明陽智能、日月股份最受追捧,期間累計北上資金凈買入額均超過1億元,沃爾核材、夢網科技、通裕重工、天順風能、大連重工等5只年報預喜股期間也獲得北上資金的搶籌,后市表現值得投資者關注。
最嚴“限塑令”帶來超200億美元需求
社保基金已布局6只可降解塑料概念股
“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2030年前達到峰值,力爭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在碳中和長期目標背景下,可降解塑料成為市場關注度較高的熱門賽道。
2020年12月份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列入2021年要抓好的8大重點任務之一。2021年,號稱我國史上最嚴“限塑令”——《關于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見》正式在全國生效。
普通塑料與碳排放的確聯系密切。據了解,塑料的生產和焚化將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據專家測算,從現在開始到2050年全球塑料生產和焚化將累計排放560億噸二氧化碳當量,到本世紀末,與塑料有關的排放量可能占碳總預算的一半。
盡管塑料會產生大量的碳排放,可我們卻無法脫離對塑料的使用,日常生活中,人們也能深切感受到塑料制品的廣泛用途。近年來,隨著快遞和外賣等互聯網電商行業的迅猛發展,快遞包裝、外賣盒、飲料瓶、超市購物袋等無處不見塑料的身影。
而隨著全國重點城市限塑令開始全面落地,要求禁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吸管,超市、商場等地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包裝,限塑政策進入執行落實階段。可降解塑料是替代現有塑料的關鍵材料,是解決白色污染理想替代品。
申萬宏源表示,PBAT、PLA性價比較高,有望率先受益需求擴張。在8大生物可降解塑料領域,PBAT、PLA性能上最為接近傳統塑料,可以混用進一步提升性能,同時價格上較為親民,且兩大產品技術較為成熟,是未來國內產能投放的主力產品,PBAT、PLA投產產能皆為百萬噸級別,規模化生產有望進一步降低成本,利好產品推廣,有望率先受益需求擴張。
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的私募排排網研究員孫恩祥表示,隨著“限塑令”在全國范圍內逐漸落地,意味著可降解塑料需求量以后還會大幅增加,是一個值得長期布局的優質賽道。
巨澤投資總經理馬澄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我國是全球塑料消費大國,塑料消費量占全球的比重達15%。根據相關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塑料包裝市場規模541億美元,預計到2025年我國塑料包裝市場規模將達到698億美元,按照可降解塑料替換率為30%計算,預計2025年我國可降解塑料市場規模約為209億美元。總體看來,我國可降解塑料市場前景廣闊,行業發展可期,相關可降解塑料企業業績必將得到較大釋放。
天風證券表示,政策對可降解塑料行業的利好將正式落地,進入業績兌現階段。中短期看政策推動市場發展,對應降解塑料需求近200萬噸,增長空間達45倍。測算快遞、外賣、農用地膜和包裝塑料袋領域可降解塑料空間分別可達到92萬噸、22萬噸、40萬噸和44萬噸,合計198萬噸,對應市場價值超300億元。
進入2021年以來,可降解塑料板塊指數并未出現強勢上漲,截至1月29日,可降解塑料指數報1318.06點,年內漲幅達2.74%,跑贏上證指數2.45個百分點,月成交額達2753億元,較去年12月份增長51.18%。
個股方面,今年以來,板塊50只交易中的個股有22只實現上漲,占比44%,其中,聯泓新科(80.10%)、金發科技(63.65%)、華峰化學(46.28%)、恒力石化(38.01%)、中糧科技(29.33%)、丹化科技(26.70%)、*ST兆新(23.42%)等個股期間漲幅均超20%。
中長線的政策利好激活了市場資金對板塊部分個股的布局,《證券日報》記者通過iFinD統計顯示,今年以來截至1月29日收盤,可降解塑料板塊中有13只個股實現DDE大單凈買入9.82億元,其中,聯泓新科(41746.87萬元)、聚石化學(22409.63萬元)、揚農化工(9908.47萬元)等11只個股大單凈買入額均超1000萬元,合計凈買入9.79億元。
從以上市場數據可以發現,可降解塑料板塊并沒有出現全面暴發的態勢,而是悄悄的出現成交額放大和部分個股的資金買入。不過,這并未影響分析人士看好該行業的未來發展。具體來看,券商機構近30日內給予增持以上評級的公司達13家,其中,推薦次數最多的華峰化學被推薦12次,聯泓新科、格林美和彤程新材等也均被推薦3次以上。
華泰證券表示,全球可降解塑料行業總體處于產業化初期,目前產能主要集中于歐美國家、主要企業包括NatureWorks、TotalCorbion、巴斯夫等。伴隨著法規逐步明朗,政策推動行業需求有望迎來快速成長。目前國內PLA領域企業包括浙江海正科技等,PBAT主要為金發科技、藍山屯河、恒力石化等。而萬華化學、華峰新材、彤程新材、金丹科技、瑞豐高材、長鴻高科等上市企業亦在此領域有產能新建計劃。考慮到未來國內企業快速擴產,規模化及技術進步帶來的成本下降,可降解塑料制品價格劣勢有望逐步減弱。
申萬宏源最新研報維持行業“看好”評級。認為PBAT及PLA等產品暫時性供不應求導致產品溢價能力較強,盈利能力可觀,短期看PBAT產能建設進度以及PLA技術突破后的技術消化進度,將成為各公司能夠享受產品溢價窗口期的關鍵,中長期關注政策的持續性以及各公司降成本的能力。相關標的建議關注金發科技、長鴻高科、金丹科技、瑞豐高材、彤程新材、萬華化學,非上市公司建議關注豐原集團。
此外,從社保基金的持倉情況可以發現,部分可降解塑料股得到了持價值投資理念的機構的關注。
統計顯示,板塊中有6只個股去年三季度末前十大流通股東中出現社保基金身影,分別是恒力石化、揚農化工、海南橡膠、億帆醫藥、三聯虹普、國恩股份,其中,揚農化工同時被社保基金與QFII持倉。(陳煒趙子強 張穎 吳珊 任世碧 楚麗君)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
滬深90家上市公司發布2020年業績快報 社保連續五個季度持9只績優股
隨著上市公司2020年年報業績快報披露逐步增多,年報業績超預期的品種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證券日報》...
2021-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