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股票 > 正文

為了「反網暴」,這屆年輕人集體換成同一個粉色頭像

2023-05-21 10:21:08來源:ZAKER財經  

" 為了隱身 "

大頭、豆豆眼,握著小爪爪的粉色小恐龍,Terry 第一次刷到這個頭像是在去年年中,頂著這個頭像一起出現的昵稱是 "momo"。


【資料圖】

起先沒有特別注意,后來,她這個 14 年的老豆瓣用戶,開始覺得不對勁了。

這個粉色小恐龍頭像出沒在不同的組,在公共事件和興趣帖子下可能發表著觀點完全相反的言論,乍一看會讓人非常混亂。她完全無法通過頭像和昵稱來初步判斷這個人的性別、年齡、職業、混什么圈子。

很快,她意識到,momo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群人。不仔細看 id 完全分辨不出來。

這讓她燃起了一種 " 加入組織 " 的沖動。

Terry30 多歲,她覺得自己在社交媒體上一直被一個固定的人設 " 框住了 "。

以前她的昵稱叫 " 文案臨時工泰瑞 ",頭像是一只可愛的小貓,陌生的網友都覺得她是個溫溫和和、帶點治愈,不太有攻擊性的人。

十幾年來,她習慣了在豆瓣曬出生活碎片,作為一種日常記錄。她的賬號呈現出一種歲月靜好的氛圍,有自己親手剝的秋天的第一碗石榴、好不容易考到的教師資格證證書、練習寫字畫畫的作品。有時在路邊看到自己在馬路牙子上伸出的半個腳掌,她也會隨手拍下來發到網上說:" 總感覺自己是只喜歡在電線桿的作死邊緣上試探的小胖鳥。"

圖片來自 Terry 豆瓣廣播

她給周遭熟人營造出的感覺:勤勤懇懇,從不抱怨。但在疫情后,Terry 所在的服務行業受到嚴重沖擊,短短兩年內經歷了兩次降薪,工作量還在不停增加。她開始在網上頻繁吐槽不順心的工作,言辭激烈地寫到:" 恨到希望他們爆炸 "。

熟悉的網友,甚至自己的伴侶看到賬號后都覺得她 " 變了一個人 "。某天,一位網友在后臺私信她:" 你最近怎么那么激進?那么喪?" 她覺得很奇怪," 猛烈吐槽、神神叨叨、怨天尤人的這一面也都是我。為什么要用社交媒體上呈現出的一個固定標簽來評判我?"

恐懼于暴露自己不符合標簽的一面,為了模糊自己的人設,Terry 把自己的頭像和昵稱改成了粉紅色 momo,把自己的個性隱藏起來,變成無個性的群體中的一員。現在,她可以盡情地發言,不必擔心被熟人或同事認出來。

她一并修改了自己的個人簡介:" 已經無法保持人類的基本素養了,所以希望自己淹沒在 momo 里。"

為什么統一是這只粉紅恐龍?

原本,momo 的形象來自微信的原創 IP 品牌 Wechat Pup。在用戶通過微信授權登錄其他軟件時,粉紅色 momo 被默認為初始頭像(此外還有神經蛙、歡樂馬等一系列動物頭像可選)。追溯起源,初代 momo 大概是一群懶得換頭像 ID 的人。但近兩年突然興起了這種 " 返祖現象 ",有個性頭像的用戶們紛紛改回了默認頭像。

" 為了隱身 "。這是 Nono 換頭像的原因。Nono 在社交媒體上曾經非常活躍,很喜歡分享日常生活,但一次 " 被認出 " 的經歷讓他開始警惕。

某次,他在一個微信大群里 po 出了一些家里購買的小眾設備照片,在豆瓣上他也發過類似的帖子,提到過同樣的設備。但豆瓣上的信息只標出了設備的價格,并沒有附上具體的圖片。可沒過多久,一個群友就順藤摸瓜挖出了他的豆瓣賬號。

這段小插曲讓 Nono 感到恐慌。" 我的豆瓣里有相當多現實生活中不想分享的個人心情和生活日記,我只是自己寫下來而已。" 于是,他也把頭像換成了 momo,收獲了很大安全感," 可以繼續在網上寫真實心聲 "。

「后浪研究所」開展了一趟 " 搜尋網絡 momo" 的旅程,在豆瓣、小紅書、知乎等不同平臺聯系到 13 位使用 momo 作為頭像和昵稱的用戶。他們加入 momo 大軍的原因并不完全一致,有人說自己是 "i 人 "(性格內向),不想被 " 精準點草 "(指在互聯網上被指名道姓地罵),有人說習慣在不同平臺設置不同的昵稱,避免被 " 開盒 "(指曝光生活隱私),還有人只是想 " 匿名、自由地發帖 "。

但他們有一個共同目的,避免暴露自己,被對號入座。

去年 8 月起,各個社交平臺陸續開始顯示用戶的 IP 地址,互聯網不是法外之地,這下網友更容易順著網線找到真實世界的自己了。與此同時,披著 momo 皮的用戶也悄無聲息地變多了。

若干年前," 已注銷 " 是一些網友的共享昵稱,如今,momo 更大規模占領了社交高地,尤其在小紅書和豆瓣上,隨手一刷都能見到一只粉色恐龍。

同樣的頭像多起來后,普通用戶也分不清誰是誰了。難怪 momo 中流行著這個說法:" 一 mo 做事萬 mo 當。"

" 更大膽了 "

成為 momo 以后,Terry 最直觀的感受是自己變得比之前更大膽了。比如,她成功做了一件過去的自己完全不敢做的事。

還是在今年的三八婦女節,專為亞洲女性打造的運動服品牌 Maia Active 發了一篇題為《這個 38,閉嘴吧》的節日策劃。品牌的初衷是鼓勵大家不要讓女性主義的觀點兩極化," 過度女性主義 ",但闡述方式過于激進,引起了很多女性用戶的反感。

Terry 所在的一個 200 人微信群也因為這件事炸開了鍋,大家都很氣憤。其中一位群友從事的是與運動品牌相關的營銷工作,一氣之下在群里爆出了 Maia Active 公司人員調動的內幕。

如果是以前的自己,看到了內幕也就是看到了,Terry 不會去進一步傳播,因為這些事與自己無關。但這一次,她在刷豆瓣時看到有人發帖討論 Maia 事件,又看了看自己的 momo 頭像,突然產生了勇氣。她在帖子下留言爆出了從微信群里得知的內幕,很快被頂上高贊,許多網友都表示不會再買 Maia Active 的產品。

由于涉及到一些非公開的商業信息,Terry 最后還是刪掉了留言,但她覺得很值得。2017 年時,網友 " 沉默如海 " 在豆瓣曝光了微博大 V 許豪杰是戀童癖,遭到許豪杰本人威脅起訴。當時豆瓣很多組員為了保護和聲援這位陌生網友,紛紛換成和 " 沉默如海 " 一樣的頭像和昵稱混淆視線。

她也想像那批網友一樣,通過換頭像的方式加入一個群體,為他人發聲。這次留言爆料就是她的一次小小實踐,并且她取得了初步的勝利。"披著 momo 這個 ID 的情況下,我都可以做到。"

對大多數 momo 來說,他們換頭像并沒有這么 " 宏偉 " 的初衷,僅僅只是為了享受匿名帶來的安全感。

另一位豆瓣用戶小王告訴「后浪研究所」,過去的他不敢在網上表達太過強烈的情感,比如因為工作崩潰時,他擔心影響到人際關系,也就不敢發朋友圈吐槽,或者他討厭某個明星,也不敢在社交媒體上表露厭惡,怕被扒皮成為眾矢之的。

但換上 momo 后,這些都不再是問題。" 匿名之后嘴明星,誰管的到啊?匿名就是純發泄,我可以自由地做自己。"

00 后的鷴也有相同的體會。她在豆瓣上常逛象組(小象樂園),去年 7 月份突然發現 momo 頭像大量增多,她也把頭像昵稱換成了 momo,再也不用擔心被認出來,在網絡上發言也少了很多顧慮。不過她也覺得自己現在說話更刻薄了。" 本身我不是特別會罵人,成為 momo 后會盡可能地罵一些。別人陰陽我,我就會陰陽回去。"

鷴剛換上 momo 頭像時,馬上發現身邊的一個朋友也換了同樣的頭像,雖然她們事先沒有商量。陸陸續續地,身邊十幾個好友都變成了粉色恐龍,自己的陣營擴大了,她非常開心。

但 momo 的陣營最近沒那么 " 純潔 " 了,讓她苦惱的是,自己開始分不清好友列表里哪些是 " 自己人 "。以前她拉黑過一些用戶,原因也記不太清了,可能是因為在討論中他們發表了一些奇葩言論。但現在這些人換成了 momo 的頭像,改名以后過了一段時間,曾經鬧出過什么風波也都煙消云散。

鷴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一位網友曾在小組討論里發表過一些三觀有問題的言論,被組里的其他人 " 群起而攻之 "。這位網友被噴了以后,為了能繼續在組里發言,就把自己的頭像和昵稱改成了 momo。這樣當他再次發言的時候,已經沒有人記得他是誰了。" 他就能繼續在組里渾水摸魚,發表瘋狂的言論。"

現在看到 momo 頭像,鷴都得先點進他們的主頁,看看 IP 地址,ID 序列號和書影音記錄,才能確定誰是自己的好友,誰被自己拉黑了。

momo 們的新紛爭

很多人加入 momo 的初衷是想成為這個集體的一部分,但 momo 這個 " 集體 " 應該呈現出怎樣的形象,該說什么話,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定義和判斷。也因此,爭執源源不斷。

在微信表情包的初始設定里,WeChat Pup 官方給 momo 這個粉色恐龍的人設是 " 一名在讀的大齡未婚女博士 "。鷴也覺得,這么多人選擇 momo 這個初始形象也是因為她符合豆瓣女性用戶的喜好。

WeChat Pup 的官方設定

但在這個群體壯大后,又有更多人開始反思,這個形象作為集體的代表是不是合適?比如 momo 是粉紅色的,臉上還有一坨腮紅,這算不算是一種對女性的刻板印象?

momo 的第二個崛起陣地是在小紅書,隨著 momo 用戶增多,大家開始不滿足于統一的粉色形象,又涌現出了很多個性化的二創。一些畫手開始產出不同系列的 momo 圖,更換配色,為 momo 加上不同的配飾,以彰顯出統一集體之外的定制元素。

鷴也換過不少版本的 momo 頭像。她不是很喜歡粉色,最開始用的頭像是一只藍底的、吐泡泡的 momo,后來變成一個喝奶茶的紫色 momo,現在又變成了灰色的、拿著錘子的 momo。這些頭像都是其他網友創作,并且無償供他人取用,以便展示出不同用戶對 momo 形象的個性理解。

但同時,用戶們也在用自己的方式 " 維護 " 這個 IP。如果有 momo 的發言 " 抹黑 " 了這個集體,這個用戶可能會遭到攻擊。

在豆瓣的某個帖子上,有一個 momo 用戶發了一句疑問:"lofter 是啥?" 就有其他同樣 momo 頭像的用戶回復:" 你能不能別當 momo,顯得我們 momo 跟土包子一樣,lofter 都不知道是啥…… "。

換上 momo 頭像后,Terry 也沒有逃過這樣的攻擊。曾經有 momo 用戶直接私信她:" 你不配用這個 ID。" 她很清楚其他 momo 攻擊自己的原因。" 據我觀察,豆瓣的 momo 大部分是單身未婚女性,我跟她們正好是對立面,也就是俗稱的‘婚驢’。"

有些 momo 在知道 Terry 的已婚身份以后,會預判她的立場,而先入為主地認為她是 " 敵人 ",進而覺得她所有的發言都是跟她們對著干的。面對這種指責,Terry 也感到非常憤怒。"我會想你誰啊,你管我用什么 ID。"

爭執和罵戰依然沒有盡頭。最終,一些抱著 " 自由發帖 " 初衷的 momo 開始心累,反而喪失了一切發言欲。

實際上,這趟尋找 momo 的旅程并不順利,我們一共聯系了 28 位 momo 用戶,但回復的還不到一半。

momo 們的交流欲望沒有想象中的高,互聯網在線時長也不多,經常隔兩三天才能收到一句簡短的線上回復,甚至有一位 momo 隔了 10 天才鄭重拒絕了對話。

也有一些能展開交流的 momo,他們經常出現一小會兒就長時間消失。在豆瓣和知乎上,如果對方沒有關注自己且 24 小時內沒有再發送私信,我們只能發送一條文字信息。這意味著,即便是回復了我們的 momo,如果超過 24 小時沒有上線,我們將無法進一步追問他,甚至無法再一次發起對話。

豆瓣用戶小王告訴我們,換上 momo 后自己 " 更懶得發言了,也可能是和自己的生活現充有關 "。他早在自己的簡介里寫到:" 豆瓣是我的吐槽 bot,逐漸注銷。上豆瓣就是圖個樂呵,ID 想扔就扔。"

再追問他是怎么接觸到 momo 時,他并沒有回答。24 小時后,我們與他徹底失去了聯系。

「后浪研究所」 與豆瓣用戶小王的聊天截圖

另一位男性知乎 momo 用戶告訴「后浪研究所」,最開始換上 momo 的時候,他確實經歷了一段自我表達的高峰期,那段時間,他會努力地輸出自己的觀點,試著加入網絡討論。去年 9 月以前,他會經常在知乎上回答問題,有的時候甚至一個月就會有三條回答。

可是現在,這位 momo 在知乎上的活躍度大不如前了。最近的 8 個月,他在知乎上都沒有發過言。消失前,他給我們的理由是:網上的人越來越 " 不可理喻 " 了,自己不想再參與進這樣的對話。

" 很多人只是為了證明自己的存在感,根本不在乎什么是對的和錯的。" 他覺得在網絡上發言沒有必要,收益遠遠小于付出,"因為這種交流浪費時間"。

現在他的知乎基本處于半廢棄的狀態,其他社交平臺的賬號也都想注銷掉。

momo 成了他注銷賬號的前奏。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后浪研究所 "(ID:youth36kr),作者:任樂瑤、許嘉婧,36 氪經授權發布。

關鍵詞: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