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股票 > 正文

從 4 萬到 60 萬一噸,鋰該如何定價?這場大會,大佬們激烈博弈 天天熱資訊

2023-06-14 22:06:02來源:ZAKER財經  

2023 世界動力電池大會,今年沒有了 " 誰為誰打工 " 的熱搜,也沒有指責鋰價 " 暴漲 " 的沖突。

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吟誦宋代詩人徐瑞的一句詩:" 山川絕勝宜賓客,兄弟相望愜素心 ",以表達新能源產業鏈合作共贏的期待。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共贏的基礎需要共識的形成。但自 2020 年下半年至今,鋰價迎來了史無前例的大周期。從 4 萬元 / 噸價格到 60 萬元 / 噸,再從 60 萬元 / 噸到 15 萬元 / 噸,現在從 15 萬元 / 噸到 30 萬元 / 噸……劇烈波動的價格引來人潮鼎沸,但也引發了觀點的分歧。

多方激烈博弈之下,鋰究竟該如何定價?這背后或許是成本決定論和需求決定論的持久邏輯之辯。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

暗流微瀾的爭執分歧

6 月 9 日上午,四川宜賓,2023 世界動力電池大會開幕大會現場,寧德時代(300750.SZ)董事長曾毓群坐在第一排。他的左手邊坐著歐洲電池聯盟負責人托雷 · 塞克尼斯,右手邊是中國建材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周育先。儀式開始前,曾毓群與周育先喃喃細語,雙方面露微笑,看上去都很放松。

大會現場,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正在與中國建材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周育先聊天。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

相比 2022 世界動力電池大會,今年大會現場的沖突性和 " 火藥味 " 少了很多。去年開幕大會上,曾毓群寥寥幾句鋰價的炒作與暴漲,迅速登上各大資訊平臺的頭條。而廣汽集團董事長曾慶洪拋出 " 誰為誰打工 " 的靈魂金句,火遍全網。

今年,曾毓群壓根沒談鋰價,從頭到尾在講產業鏈的 " 共贏 "、" 科技平權 " 使命。他甚至罕見地吟詩兩句:" 山川絕勝宜賓客,兄弟相望愜素心 ",用以表達新能源產業鏈 " 盛于共贏 " 的看法。

從 " 誰為誰打工 " 到 " 盛于共贏 ",北京安泰科信息公司總工程師徐愛東形容今年的行業會 " 多了平和 "。

情緒變化事出有因,以鋰為主的材料鏈條在今年處于 " 火 " 到 " 冰 " 的切換。這一周有更多關于動力電池是否產能過剩的聲音。長安汽車(000625.SZ)董事長朱華榮公開表示,預計到 2025 年,中國需要的動力電池產能為 1000GWh~1200GWh,目前行業產能規劃已經達到 4800GWh。中國第一汽車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邱現東算了一筆賬。據不完全統計,2022 年至今,50 多家企業對外公布產能規劃超過 2500GWh。" 如果這些電池產能真正實現,應該說也有產能過剩的風險。按照 3000GWh 的電池產能推算,我們的裝車量應該達到 4000 萬輛。"

湖面看似平靜,浪卻起于暗流的微瀾之間。萬億市值、千億市值的大咖握手,其余 " 卷 " 至極致的個體們,有的在擦槍走火邊緣試探,有的吐露 " 真性情 ",有的掏出魯迅典故,諷刺同行。

廣汽集團(601238.SH)董事長曾慶洪表示:" 價格戰打來打去,想找死的企業就早點降價。"廣汽埃安副總經理席忠民說:" 過去我們認為是在為電池廠打工,現在終于搞明白了。我們是在給材料廠打工。它們還想讓我們打長工。"

長安汽車(000625.SZ)總裁王俊吐槽:" 我們有一個不太完整的數據,2022 年,從整體來看,離用戶端越遠其實利潤越高,最遠端的利潤居然突破了 300%。"

多氟多(002407.SZ)董事長李世江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各個企業的利潤分配中讓大家相對有錢賺。并且,大家都騰出更大精力支持企業社會發展時,這是一種良性的狀態。目前(產業鏈)‘貧富不均’,有些富的人拿走了太多利潤,有些利潤被壓縮,有些在苦苦掙扎著。"

多氟多董事長李世江。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

天原股份(002386.SZ)副總裁、宜賓鋰寶新材料公司董事長王政強向記者表示:" 鋰漲價有很多炒作,兩年從 4 萬漲到 60 萬,哪里有工業品兩年漲了十多倍?"

天賜材料(002709.SZ)董事長徐金富講孔乙己的 " 竊書不算偷 ":" 我小時候很窮,餓肚子到地里去偷一個紅薯,可以參照魯迅孔乙己講的‘竊書不算(偷)’,這也罷了……有一些上市公司已經長得很大,甚至有一些市值比我還大,也做‘偷雞摸狗’的事……阿 Q 說趙大人摸得我為什么摸不得,做老板去偷別人的東西,你就是趙大人。你偷久了,手下人覺得老板可以偷,將來我出去也可以偷別人的,也可以偷自己家的,那有什么意思呢?"

成本決定論的 " 合理 " 定價

商業行為本身就充滿沖突與博弈,約束條件變化,議價能力恰似天平隨砝碼重量傾斜。

2020 年下半年到現在,鋰價從 4 萬元 / 噸漲至最高 60 萬元 / 噸,又從 60 萬元 / 噸跌至 15 萬元 / 噸,再從 15 萬元 / 噸漲至 30 萬元 / 噸。覓價過程在劇烈波動,這反映價格機制的高度不穩定。

自 2020 年下半年以來劇烈波動的鋰價。圖片來源:Wind

一個要求共贏的新能源產業鏈,利潤分配的博弈訴求要達成共識。這一共識的關鍵是動力電池最核心的鋰元素,價格應該是多少?

孚能科技(688567.SH)董事長王瑀認為是 " 不應該超過 10 萬(元)/ 噸 "。中科院院士歐陽明高認為考慮到電池回收,鋰價應該在 "10 萬元到 20 萬元之間 "。欣旺達動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代志華告訴記者:"10 萬(元)/ 噸到 15 萬(元)/ 噸是正常的。" 天賜材料董事長徐金富認為 " 任何時間段,鋰價不應該低于 25 萬元 / 噸。"

價格認知的核心分歧歸結于鋰價應由成本定價還是需求定價,代入一個經濟學經典案例會更為形象。成本決定論一派看來,假設一瓶礦泉水的開采成本為一元,它的合理利潤率是否應該在 20%?

" 因為在正常的情況下,從鹽湖到鋰輝石,成本都是在 3 萬塊錢 / 噸到 8 萬塊錢 / 噸左右。賣到了 60 萬元 / 噸,全世界的資本都會進入這個市場,進行鋰鹽供應。最終結果達到平衡,然后供過于求,發生價格戰,最終可能再回到 5 萬塊錢。但我認為這種水平也是不合理的。因為在這種情況下,鋰鹽不能賺錢,碳酸鋰企業要開始虧錢。" 王瑀提出鋰價應 10 萬元 / 噸的依據是去年公司產品大部分鋰鹽來自貧礦,成本在 10 萬元 ~25 萬元 / 噸。一旦進入理性階段,10 萬塊錢應該是一個合理區間。

歐陽明高的理解在于,鋰價的合理區間要考慮開采成本,另一個是要考慮材料回收," 如果把鋰價定得太低,回收就沒有意義,大家就不回收了。"

開采成本之上約定一個利潤率,成本定價是不允許價格大幅超出行業平均回報的。

" 鋰在地球的儲量足夠豐富,礦業做礦的事,我們做電池的事,沒有必要去摻和。"寧德時代首席科學家吳凱對鋰價的波動有一種感受——價格和價值還不見得是一件事。鋰價的大起大落是對行業有害,寧德時代希望它不要大起大落,于是布局了上游鋰礦。如果價格是王瑀認定的合理范圍,寧德時代就會以采購為主。如果出現大的波動,就加大自主供給量,掌握主動。

寧德時代首席科學家吳凱。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

" 不管是鹽湖提理,還是采礦的技術,一定是越來越環保,成本越來越低,技術越來越先進。" 欣旺達動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代志華告訴記者,鋰礦開采的客觀成本決定不應該有這么高的利潤,6、7 萬(元)/ 噸的開采成本給予一個 30%~40% 的利潤率,鋰價在 10 萬(元)/ 噸已經 " 可以了 "。畢竟鋰價的歷史周期上曾上演過此情此景,在 2020 年之前的低位,鋰價只有 6、7 萬元 / 噸,現在鋰價開采技術更先進,成本越低,礦本身的價格不應該這么貴。

但固定利潤率的成本定價很難適應價格大幅度波動的市場。宜賓天原鋰電新材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濤告訴記者,鋰價格大幅波動的狀況下,企業以產定銷(產量決定銷量)的模式有可能一筆產品賺錢,另一筆產品有可能虧錢,不穩定狀態難以釋放產能。

兩種爭論的激烈博弈

需求定價一派看來,假設一瓶礦泉水的開采成本為一元,但如果它在荒無人煙的沙漠銷售,合理利潤率是否又應該在 20%?

" 長遠來看,全球的所有鋰資源,我們認為并不短缺。" 贛鋒鋰業(002460.SZ)總裁王曉申重申了鋰資源不缺的前提——每年新勘探的資源量與儲量足夠滿足行業長遠發展。基于此種前提的價格暴漲原因是上游資源項目的開發周期和下游的擴張的周期不匹配。這種不匹配在于國內的鋰電池的建設周期大概最快是 9 個月,但上游項目平均下來是 5~8 年。所以當下游快速增長的時候,上游很難在短期內做出快速的反應,然后造成價格波動。

天原股份(002386.SZ)副總裁、宜賓鋰寶新材料公司董事長王政強告訴記者,開礦的時間要比電池廠的時間慢一點,一般新建電池廠需要一年,礦的開發要 3 年甚至更長時間。

徐金富用了更學理化的詞匯 " 交易曲線 "," 這個世界永遠只有前面幾家掙錢,后面陪讀……你價格漲得越高,市場越小,總有人活著的。" 需求決定論認為市場缺貨,進去的人再多也沒有多多少原材料供給。

需求決定論的前提是市場階段性的供給不足。王瑀 " 深受其害 ":" 去年難受,難受到鋰鹽廠根本拿不到貨。我們和下游客戶簽訂 5~10 年的長期合作,有價格聯動機制。但是這個變化遠遠超越了聯動機制所能承受的變化。"

但一種觀點認為鋰資源作為一種大宗商品,也承受周期之苦。鋰價是用 " 暴漲 " 的利潤去填補 " 暴跌 " 的利潤。李世江用了一句類似黑格爾哲學的名言來回應這一種說法:" 它存在,但這只能是一種理由。"

價格的變化毋寧說是成本決定論和需求決定論兩種派別在前所未有的新能源周期里的激烈博弈,這構成貫穿于這兩年的主要矛盾。

贛鋒鋰業總裁王曉申有一個判斷,未來幾年,鋰產品供給將能夠滿足需求的快速增長,但供給釋放存在一定不確定性,且需求的多元化將帶來供應差異化,因此供需平衡可能出現結構差異,或者出現周期變化。

贛鋒鋰業總裁王曉申。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

這一判斷推演了未來雙方激烈博弈的某種不確定性,產業鏈的 " 共贏 " 程度取決于不確定性后的共識。

鋰鹽下跌至上游的成本線,國軒高科(002074.SZ)首席科學家朱星寶向記者描述,國軒高科這樣的企業,會有資源儲備,如果鋰價真的到 10 萬元 / 噸,有些礦就會封住不動。

鋰鹽上漲至下游的成本線,一位全球動力電池出貨量排名前三的不愿具名董事長助理宋淼(化名)告訴記者,適當采取手段管控資源價格。盡管鋰鹽溢價程度最高的鋰精礦高度依賴國外進口,但他將其類比鐵礦石," 我們是全球最大鋼鐵冶煉的國家,礦石進口依存度比較高。當嚴重影響我們的利益時,國家也進行了調節。對于鋰電池來說是非常大的一個產業,進口價格高的利潤分配對中國產業鏈不利,應該是要進行適當調節,但適當調節不是說完全去固定一個價格。"

共識的彌合需要一個過程,從談話中能感覺到一個分工環節存在 " 自己 " 的立場。宋淼認為如果鋰礦資源掌握在電池企業,它們會想著平衡。但在上游手里," 就想著怎么去漲價。"

這一輪鋰價的周期令王瑀這些鋰電池行業的人始料未及,他說:" 我們需要一個深入的思考,因為這種現象之前也出現過,2017 年我們出現過有色金屬大規模漲價。今天,三元材料的主材料再回到 10 倍漲幅,我們會毫不猶豫地用無鈷材料。"

但是,鈉、氫燃料等其他技術路線有對鋰足夠高的替代彈性嗎?

鋰的后半場——供應鏈競爭

無論何種定價方式,鋰的敘事邏輯是對動力電池供應鏈穩定訴求。這不只發生在中國,也在歐盟、日本、美國、韓國。

曾毓群將萬億動力電池產業鏈的賽道放置于更宏大的視角——承載著 " 雙碳 " 戰略重要使命的動力電池,正成為世界新舊動能轉換、汽車消費復蘇的頂梁柱。

這是國與國之間的鋰電供應鏈競爭。

在央視《對話》欄目中,參會嘉賓提到,中國對(動力電池)產業化計劃與落地計劃,以及電動汽車的實施(推廣),讓所有的尤其歐洲看到了實現 " 雙碳 " 的這樣一個路徑。使他們下定了決心,并且采取了更加激進的措施。

這種措施就包含打造新能源本土產業鏈,據科技部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技術總師史冬梅的解讀,歐盟的先進電池發展戰略規劃提出電池應用、制造與材料、原材料循環經濟、經濟優勢四方面未來十年關鍵績效指標。重視電池和材料制造的低碳技術,制定電池全生命周期碳足跡。

寧德時代董事長助理孟祥峰點出歐盟等國產業計劃的關鍵——上游關鍵材料的供給保障,降低對外依賴,確定戰略原材料(鋰、鈷、鎳、石墨)。在英歐自貿協議的電池本地化條件中,本地價值占比大于 60%。

供應鏈競爭不是一家企業的事,中國電池工業協會理事長劉寶生視作 " 一個激烈的競爭,不確定性很大 "。

王瑀說:"2026 年就是個分水嶺,因為從 2026 年開始,北美、歐洲本地化就進入到日程。那么這個要求的電池必須由本地化來生產,那么作為中國廠商來說,如何完成相當于市場的國際化,這個很重要。" 諾德股份(600110.SH)董事長陳立志的看法是多因素驅動動力電池構建安全、韌性、綠色供應鏈生態。

新的約束條件發生變化,供應鏈競爭也意味著中國企業不得不 " 出海 "。

對此,李世江說:" 面對外國的一些做法,我們中國人最根本是挺直腰桿,把自己做得更加強大。"

記者 |胥帥 編輯|楊夏 盧祥勇 杜波 蓋源源

校對 |孫志成

|每日經濟新聞 nbdnews 原創文章|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鏡像等使用

每日經濟新聞

關鍵詞: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