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智能 > 正文

當真無線成為主流,傳統耳機廠商將何去何從?_環球熱文

2023-06-14 21:19:44來源:ZAKER科技  

當打開搜索引擎,輸入 2022 年有線耳機發展趨勢后,出現在搜索引擎前幾條的結果雖帶有 " 耳機 ",但前綴卻完全和 " 有線 " 不搭邊,出現更多的則是 " 無線 "、"TWS",甚至 " 骨傳導 " 也來湊熱鬧。

有組數據一定要和大家分享,中國藍牙耳機市場相比去年下降了 18.1%,不過出貨量依舊達到了約 9471 萬臺,其中真無線耳機市場 2022 年出貨量超過 6881 萬臺,相比 21 年下降 15.0%。


(相關資料圖)

此外報告中也顯示,200 元以下區間是今年消費者最為關注的價位段,占比高達 37.22%。同時,消費者對于游戲影音耳機和降噪耳機的關注度也呈現出了小幅上漲的趨勢。骨傳導耳機由于戶外運動的流行以及認知度的提升,出貨量同比增長 123.6%,占比約為 2.42%。

而其他調研報告也基本都圍繞藍牙無線耳機進行,鮮有最新 " 有線 " 耳機調研報告。

誠然,對于大部分消費者來講,隨著手機 3.5mm 耳機口的消失,無線耳機成為有線耳機最直接的 " 替代品 "。

成都耳機展燒友早上八點就來了,這很不成都 圖源:品玩 lzh

而有線耳機,顯然已經是昨日黃花,不僅被各路調研機構紛紛 " 放棄 ",就連市面上也難尋蹤跡,似乎只存在于小紅書 " 有線耳機有多酷 " 這樣的 HiFi 燒友看了流淚,大眾用戶看了沉默的詞條中。

我也向身邊深耕多年的經銷商請教,現在有線耳機究竟是誰還在消費呢?

除了一部分只 " 聽個響 " 確實對有線耳機有需求,消費不過幾十元的用戶外,有線耳機賴以生存的 " 圈子 ",就只在擁有數以千萬的 HiFi 燒友中,也就是所謂的 "HiFi 圈 "。作為他們之中的一員,想必大家自然對 " 要 HiFi,還是 9.9 原道 "、" 萬元聽個響 "、" 聽大奧落淚 " 這些個梗如雷貫耳。

有線 HiFi 耳機就像是 HiFi 圈中,一張圈內 " 入場券 ",不管是愛好者還是廠商,都是進入到 " 圈子 " 中的必經之路,就在這次耳機大家壇舉辦的成都國際耳機展上,有線耳機(包括平頭塞、入耳、大耳)仍是這將近 100 個耳機品牌中,家家必備的品類。

正巧,展會是在五月底,很多廠商一邊準備展會,一邊趕在火急火燎的 618 年中大促活動前發布新品,不過和往年一發布就好幾萬的耳機不同,除了少部分耳機會 " 沖 " 到 5K 元外,更多新品的價格僅有千元,這在以 " 高端 " 自居的 HiFi 領域并不尋常。

在這次展會上,通過配件 " 征服 " 消費者的 ddHiFi 就和水月雨合作,推出了一款僅千元的有線入耳產品。和手機品牌與知名 IP 聯名通常只是外殼、UI 主題不同,耳機圈的聯名通常是 " 取長補短 ",這次就是借助 ddHiFi 在設計以和手機兼容性的優勢,以及水月雨在單元研發上的技術儲備,合作推出了一款 " 卷 " 入千元價位的耳機。這樣 ddHiFi 通過水月雨的單元技術讓音質更大眾化,而水月雨又通過與 ddHiFi 合作成功 " 出圈 "。

兩個品牌聯合登臺在 HiFi 圈比較少見 圖源:品玩 lzh

不過,能夠做到這種強強合作又能理解彼此用意的合作廠商并不多見。更多耳機品牌,還是選擇 " 獨立發展 "。在成都耳機展和一些品牌交流后,我發現了在這人頭攢動、門庭若市的耳機展背后,那些 HiFi 圈中 " 隱秘的角落 "。

高端高價塞 如何 " 破圈 "?

在前文中我也說了,以年中成都展來看,因為今年形式并不明晰,所以各家依舊以 " 千元 " 走量新品為主,這樣既能保障在當下這個不確定市場中生存下來,另一方面也能保障在 618 時 " 推一把 " 有不錯的銷量。像國內做得比較大的水月雨,山靈,還有一些體量比小的品牌,像七赫茲等等,主推新品都在千元上下。

此外,我也問了幾個曾經發布過一些售價高達幾萬耳機,而叱咤于耳機圈,但今年又把重心轉移到千元價位的品牌:高價耳機還有市場空間嗎?

這些品牌回答讓我有些吃驚,因為他們一致認為,雖然高價位的高端耳機的壽命周期時間很長,但因為本身體量和研發團隊過小,無法研發出新技術,加上技術迭代更新慢,以及整個市場較為低迷,因此推出千元耳機也更多是為了生存下去。

" 活下去 " 成為中小品牌提到僅次于 " 聲音 " 的詞,這與 19 年之前動輒幾萬的新品形成了巨大反差。

但并不意味著這類高價耳機就從市場上消失了,因為還有一些廠商依舊按照自己發布節奏,推出高價位新品,比如以外觀和聲音完整性獲得國內外消費者關注,近些年成長速度飛快的余泰聲學旗下 KINERA,就發布了一款售價高達 2 萬元的圈鐵靜骨 " 超旗艦 " 入耳。

這款耳機的聲音表現并不是本篇文章的重點,而是品牌為何敢 " 逆水行舟 ",在大環境并不明晰間刻,做出這樣的決定推出這樣的高價耳機。

敢在這個時間點推出這樣高價產品,本身具有了一定先決條件,KINERA 產品線從千元到萬元各個價位段都有覆蓋,這時候推出一款超旗艦,也是情理之中,畢竟在 5K 元價位有 Nanna" 鎮場 ",萬元有 Baldr 這樣樹立品牌高端形象的標桿,更高價位段的產品,既能豐富 " 北歐神話宇宙 " 系列,也能試探下入耳 " 上限 ",順便換個賽道,避免 " 內卷 " 價格。

能在這個時間點推出這樣的高價產品,顯然是有 " 雙重 " 自信,一方面來自產品,而另一方面,自身 " 底子硬 " 才能賦予這份自信。

圖源:網絡

KINERA 背后的 " 母公司 " 余泰聲學創始人是技術出身,很早就開始涉及動圈、動鐵甚至骨傳導單元研發生產銷售,久而久之,積累了原始資本,再加上創始人也精通調音和聲學技術,利用自身作為上游供應鏈優勢,就能優先市場推出,集成新技術的耳機搶占先機,比如這次發布的單邊搭載動圈、動鐵、靜電以及骨傳導,超過 10 單元的超旗艦 Loki,不管在任何前端下都以驅動好,而這也是高端用戶的使用痛點。

但如果單憑借技術和外觀,在高端市場中還不足以站穩腳,產品還要有更明顯的特色,作為最早一批 KINERA 用戶,我很早就注意到,不管是千元入門 Freya 還是破 2 萬的超旗艦,雖然都為北歐神話人物,但并不是徒有其表,名稱外觀到聲音都有極高 " 契合度 ",比如 Nanna 叫命運女神,在調音方面就是婉轉細膩,女毒調校;Loki 是多面能手,因此在聲音上就有 " 廣度和深度 ",也更符合 " 超旗艦 " 定位。

有明確的 " 非內卷 " 產品布局規劃、率先于競爭對手的技術實力、以及有適應全球用戶風格 " 軟實力 ",這就為其試探推出更全面更高價位的耳機提供了 " 三重保障 "。

無線 HiFi 如何 " 破圈 " ?

縱觀整個成都耳機展,像 KINERA 這樣依托于上游供應鏈起家的品牌畢竟是少數,更多品牌還是采用 " 寬領域多層次 " 發展,比如我在這次成都耳機展上發現,更多品牌不止推出有線入耳耳機,有線頭戴、播放器甚至音箱等設備,也出現在了不少品牌之后的產品計劃中。

那對于早已經滲透到傳統有線 HiFi 市場的 " 無線 " 產品,又會是怎樣的一番景象?

真無線耳機數量銳減,多數國內耳機品牌的真無線耳機確實有,但已經很久沒有更新。

采用 " 無線高清 " 協議的新便攜和臺式音源卻出現了 " 反彈 " 增長。

對于以傳統 HiFi 起家的 HiFi 品牌來講,真無線耳機這類產品讓他們 " 又愛又恨 "。做好了,一馬當先,可以為品牌增加不少利潤,甚至走向更廣市場;如果一旦沒達到理想效果,這方面所付出的努力,輕則會直接停掉項目,重則會為企業造成巨額虧損,從而影響到公司未來產品計劃。

傳統 HiFi 廠商在面對真無線耳機品類時,問題又出現在哪兒?

" 開發進度更不上藍牙芯片的更新速度,如果我們從零開始開發一款有線耳機,對于聲音不滿意,可以一直調整,但對于真無線耳機就不一樣,等我們調整好了,像高通又會推出下一代,如果不用最新產品,在宣傳方面又會遇到問題。" 已經創立二十年之久的達音科告訴品玩。

對于達音科這樣早已有固定用戶群體的品牌," 產品力 " 要遠高于同時期競爭對手,高研發投入以及持續長久的用戶運營成為了這個品牌烙印,在有線耳機開發上,信手拈來,并不會有太大困難,但對于高端真無線這類產品,最終干脆停止開發。

因為如果不考慮任何成本,開發出來了一款售價上天的真無線,賣不出去也是白搭,何況對于達音科來講,已經 " 吃過 " 一次從零開發真無線耳機導致虧損的虧(研發及初始備貨物料投入達到了 7 位數)。

未來真無線耳機新品計劃,達音科表示首先將會放緩節奏,優先考慮是否還有必要繼續開發此類產品。

假設繼續在真無線耳機上投入,將會傾向于在無線方案上采用公版方案,通過成熟的無線技術并結合自己在單元聲音方面的優勢,來推一些 " 走量 " 的產品,但這并不意味著就 " 安全 " 了,新的問題會隨時出現,例如真無線耳機和手機配合往往需要新的芯片支持,這樣適配新芯片又需要高投入,沒有充足研發經驗,勢必會處于劣勢。

研發高價真無線耳機需要高投入高經驗,周期時間不僅長,還需要面對芯片隨時 " 過期 " 風險;如果直接采用 " 換單元 " 整合公模方案,投入研發周期短,價格也能更能讓大眾玩家接受,但依舊會面對來自手機廠商的 " 夾擊 ",畢竟手機品牌推出的無線耳機形成的 " 生態 " 并不是低價位 HiFi 真無線可以比擬的。

圖源:網絡

但也不必對 HiFi 廠商在高端真無線領域跟蘋果、索尼等國際大廠難以競爭過于杞人憂天,畢竟 " 無線 " 是一個大話題,真無線耳機只是組成無線發展的一環。在相對封閉的 HiFi 圈," 無線化 " 早已普遍存在,存在就有意義。無線化出現在傳統 HiFi 品牌中,其核心問題就是以最簡潔的連接方式,簡化數碼流媒體的搭建流程。

圖源:網絡

" 利用我們產品硬件配置實力和研發能力,就可以在自家旗艦中優先搭載 LHDC 5.0 這樣最新的藍牙技術,之后等支持這項技術的設備慢慢普及,山靈的提前規劃就能體現先發優勢。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不管是在播放器還是解碼耳放產品中,集成目前主流音頻協議,之后不管你使用的哪種設備,彼此間都有最好的兼容性。" 山靈市場部負責人告訴品玩。

在我看來," 無線高清化 " 才是引領傳統 HiFi 品牌 " 剪開 " 有線枷鎖的 " 工具 "。真無線也好,具有高清無線協議的播放器、便攜解碼耳放也罷,都是實現無損高清化的介質。

" 當未來 5G 甚至 6G 出現,或者 WiFi7 的普及,HiFi 發燒友就不會再為網絡傳輸速度擔心,這樣就為非常大體積的音頻資源提供可能,另外,消費者可以通過手邊上的手機也好,平板也罷,最快速的獲得音頻資源,之后把資源統一推送到音響系統上,最后再有簡介易用的界面和操作。" 早扎根在 " 無線 " 領域就扎根多年的矩聲表示。

圖源:網絡

因此,如果傳統 HiFi 廠商如果只盯上真無線這一個品類,對于中等規模的 HiFi 品牌是一件費力不討好事情,但如果借助成熟的 " 無線 " 優勢,來解決數碼派玩家遇到的連接問題,那就自然而然地出現新賽道,這就是從紅海到 " 新大陸 " 藍海的過程。

但對于規模更小一些的 HiFi 品牌,想的自然不是超旗艦有什么新技術應該如何定價,以及真無線耳機應該使用哪套方案這樣的問題,因為他們卷不過主流品牌,因此只得另辟蹊徑。

" 走出去 " 就是這類品牌拓展海外市場的方式。

國產 HiFi 品牌 " 出海 " 之艱

在廣州耳機展文章中,對于 " 出海 " 這件事兒已經聊得夠深入,做得有一些規模或者有供應鏈優勢的品牌,往往會優先于國內市場,直接在海外推出新品,這類耳機往往只靠國外經銷商來銷售,采用 " 一視同仁 " 的調音思路,并不會針對不同國家不同人群做聽音優化,這樣做可以保障產品穩定的更新頻率,并不會因為調音問題需要來回優化而耽誤新品發布進度。

這樣往往會出現一個銷售市場的細節問題,A、B 型號同時推向市場,A 型號更符合外國人 " 聽音觀 ",那自然銷量會好,如果 B 型號因為調音趨向問題,接納度并不高,銷量自然會打折扣,對于體量稍微大一些的品牌來講,還可以通過暢銷產品來彌補,比如 " 出海 " 多年的海帝思,就有專門的海外團隊負責銷售、售后,也有專門的快遞倉庫可以進行迅速配貨以及售后維修。

OpenAudio 圖源:品玩 lzh

而對于體量更小,通常只有一兩款產品的小品牌來講," 走出去 " 并不是一件容易事兒,比如只靠燒友口碑傳播,憑借一款多單元動鐵耳機就打開國際市場的 OpenAudio,就完全通過 " 聲音 " 打開的市場。

<>" 國外是一個非常大的經銷商,如果他聽到一款產品,聲音沒有任何問題,同時他又很認可這款產品理念,那么他就會一直開始推。"

"OpenAudio 希望可以通過一款產品,不管是推出國際版調音,還是國內版調音,在和燒友交流過程中,我們可以仔細打磨這款產品,慢慢形成口碑后,自然而然就有經銷商找我們。"OpenAudio 負責人說。

在交流過程中,我也發現,對于這樣聲音好但又幾乎是 " 單槍匹馬 " 的團隊來講,優先做國內市場而沒有選擇 " 走出去再進來 ",很大一部分原因還是因為品牌太過于小眾,只得先通過國內巡回活動、展會聲音來以理服人,之后慢慢通過燒友口碑向外傳播。

圖源:品玩 lzh

憑借著海外經銷商信任和對于海外用戶聽音理解,最終讓國外訂單數量甚至超過國內,同樣,對于這樣的小團隊來講,新的問題又來了,據我了解 OpenAudio 本身就是以定制耳機聞名,從國外郵寄耳印到國內,再把成品郵寄到海外太耗費時間,還容易出現物流問題,為此只能銷售公模成品耳機。

小品牌 " 出走 " 到海外市場,物流仍然是困擾這些品牌的一大問題。

一點小感想:

對于成都耳機展本身來講,我其實是有些驚訝的,本以為樂于享樂的成都人民會下午掏個耳朵再來,誰知從展會主辦方那邊得知,第一天早上八點就有聽眾來排隊,而在中午更是形成了一個小高峰,試聽所有器材都需要排隊。

而在短短兩天展會中,很多品牌的主推產品首批貨不是被預定一空,就是首銷告罄,確實為為 " 冰封 " 已久的 HiFi 市場帶來一股暖流。

但當真無線耳機成為主流,空間音頻成為顛覆音頻行業的 " 革新者 ",便攜耳機市場,又將何去何從?這就需要走一步看一步了。

關鍵詞: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