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股票 > 正文

不愛“吃苦”的年輕人也愛無糖茶?一文告訴你如何挑選和避坑!

2023-08-07 14:20:09來源:ZAKER財經  

本文來源:消費者報道 作者:廖玉婷


【資料圖】

駛入快車道的茶飲料,是越開越 " 猛 "。

時下,茶飲料在消費市場上遍地開花。對于茶飲料,你了解多少?你是否知道," 純茶 " 背后也暗藏文字游戲?

茶飲料可以不只有 " 茶味 "

在父輩看來,泡茶是融進骨子里的儀式感,但是茶葉的沖泡難度,卻進一步阻礙了茶走進年輕人的生活。

將 " 茶 " 裝進瓶子這件事,在中國市場經歷了驚喜、平淡、蓄力和翻盤。

千禧年初,含糖茶走俏,康師傅、統一、旭日升形成三足鼎立之勢。在當時的消費共識中,飲料不甜?Out!正是在如此不恰當的時候," 原葉茶 " 上市企圖打開市場,意料之中地沒能 " 打過 " 含糖飲料,苦苦堅持 7 年最終下線。

2011 年,曾被稱為 " 最難喝的飲料 TOP10" 的東方樹葉面世。2016 年,元氣森林憑借 " 燃茶 " 在無糖茶細分領域中一炮走紅。彼時,宣稱更天然、更健康、更低糖的茶飲料在低迷期沖出重圍,收割了一批批年輕消費者,吃到了增長紅利。

茶飲料五花八門,但是根據國家標準《茶飲料》(GB/T 21733-2008)規定,市場上的茶飲料被分成茶飲料(茶湯)、復合茶飲料、調味茶飲料、茶濃縮液 4 個大類。

茶湯(茶飲料)是 " 保持原茶汁應有風味 " 的一種,可以說最接近傳統熱泡茶,可允許添加的其他成分也是最少的,屬于真正意義上的 " 純茶 "。復合調味茶雖稱茶飲料,但是主角有兩個,一個是茶葉,一個是植物或谷物。在日本比較流行的玄米茶、薏苡茶和苦蕎麥茶均屬此類。但是,國內一些宣稱是 " 大麥茶 "" 玉米須茶 " 等產品,通常打出 "0 咖啡因 " 的賣點,事實上只有 " 大麥 "" 玉米須 ",根本不含茶的成分,因此不能叫復合調味茶。國內市場在售的復合調味茶有農夫山泉東方樹葉的青柑普洱、三得利的梔意烏龍等。調味茶飲料種類最多,麾下有果汁茶飲料、果味茶飲料、奶茶飲料、奶味茶飲料、碳酸茶飲料、其他調味茶飲料 6 種。果汁茶飲料和果味茶飲料是水果味的,前者加入果汁,后者可僅添加食用果味香精;同理,奶味茶飲料也可以不用加入一滴奶。《消費者報道》提醒,如果喜歡水果或乳品調味的茶飲料,首選果汁茶飲料(果汁含量≥ 5%)、奶茶飲料(蛋白質含量≥ 0.5%)。碳酸茶飲料就是充了二氧化碳氣體,使其喝起來像汽水一樣的 " 茶 "。從定義看,其他調味茶的發揮空間極大。它可以是多變的,因為口味的選擇可游離于果汁和乳之外,食品添加劑的使用也相對不受限制,它也可以是單一的,例如做成像 " 純茶 " 一樣的原味茶,但是商家標注 " 其他調味茶 ",品質指標如茶多酚、咖啡因等就不用受到 " 茶湯 " 的約束。這便是茶飲料市場最大的水分。茶濃縮液因其一般作為茶飲料的原料添加,在 C 端(消費者)覆蓋率不高,便不展開細說。

" 無糖茶 " 的貓膩

現在 " 減糖風 " 越刮越猛,茶飲料的細分品類——無糖茶,正在走進消費者的視線,是拉動茶飲料賽道增長的主要助推器之一。

據《2023 中國無糖茶飲行業白皮書》報告顯示,無糖茶飲料在 2022 年保持 7.9% 的增速,預計到 2025 年,中國無糖茶飲市場規模將穩超 100 億元。

市售無糖茶有三種,第一種是完全不調節甜度,正是普遍消費者認知中的真正 " 無糖茶 ",第二種是使用了甜味劑,甜度可以做到和含糖茶一樣甜,但熱量可忽略不計,第三種是加入了一點點糖分,但是滿足國家標準《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簽通則》 ( GB 28050-2011 ) 對于 " 無糖 " 的聲稱,即每 100mL 中含糖量不高于 0.5g。

我們以不添加糖分和代糖的純茶為例,管中規豹式地看看這個龐大的無糖茶市場。

當在超市中走一圈,你就會發現,很多包裝上赫然寫著紅茶、綠茶、烏龍茶、茉莉花茶等,看似應該定義為 " 茶飲料(茶湯)" 的產品,其產品類型上標注的卻是 " 其他調味茶 "。

茶湯 vs 其他調味茶,會有什么 " 貓膩 "?

我們不妨從茶多酚含量,來揭開茶飲料行業潛規則的面紗。

從國家標準《茶飲料》(GB/T 21733-2008)可知,不同產品類型的茶飲料,茶多酚含量要求不同。其中茶飲料(茶湯)對茶多酚含量的要求最高,包括紅茶、綠茶、烏龍茶、花茶等茶多酚含量至少需≥ 300mg/kg,對于茶葉本身茶多酚含量較高的綠茶,更是要求≥ 500mg/kg。而調味茶飲料對于茶多酚含量要求不高,僅需不低于 150mg/kg,差距懸殊。

簡單來說,一瓶同樣宣稱是 " 綠茶 " 的產品,假設標注 " 茶飲料(茶湯)" 生產中至少需要投放綠茶是 1g,那么,標注為 " 其他調味茶 " 時,僅需投放 0.3g 茶葉即可,單從茶葉成本來看,便差距 3 倍以上。

茶飲料如何選購?是不是所有 " 其他調味茶飲料 " 都不能買?

產品類型是 " 茶湯 "" 茶飲料 "" 綠茶飲料 "" 紅茶飲料 "" 烏龍茶飲料 "" 花茶飲料 "" 其它茶飲料 " 的產品都可以放心買,茶多酚含量不會太低。

也不是所有 " 其他調味茶飲料 " 都不能買,建議消費者可選擇產品有標注茶多酚含量,且遠高于其他調味茶飲料標準的產品。▲(如圖標稱為 " 鳳凰單樅烏龍茶飲料(無糖)" 的產品,產品類型是 " 其他調味茶飲料 ",但是茶多酚含量>400mg/kg,和茶湯中的 " 烏龍茶飲料 " 要求一致)

茶多酚含量能側面反映一瓶茶飲料茶葉的投料量,是產品優劣的重要參考指標。但由于茶多酚含量并非強制性標識的內容,因此,市面上不是所有的茶飲料都會在產品包裝上明示其茶多酚含量的多寡。

《消費者報道》提醒,一些商家強調自家產品使用的茶葉如何名貴,甚至打出 "100% 茶葉自然抽出 "" 原葉萃取 "" 原味茶飲料 " 等宣傳字樣,碰瓷 " 茶飲料(茶湯)",實則有可能只是 " 其他調味茶飲料 "。消費者只要細心看一眼產品包裝信息,一般不會踩坑。

茶飲料中的 " 科技與狠活 "

將中國茶裝進瓶子,也是有技術含量的。

國人習慣的傳統熱泡茶,通常是現泡現喝。茶飲料則不同,從生產到來到消費者手中,早已不知道經歷了多少個晝夜輪轉的所謂 " 隔夜 ",保質期還長達數月。它是怎么做到的?

目前,茶飲料的工業化生產需要克服的技術難題,主要有三個:一是茶的渾濁沉淀,二是加工過程中香氣成分的保持,三是維持茶飲料在制造或儲存中色澤的穩定。

解決茶的渾濁沉淀不難。生產中可利用膜技術、添加大分子膠體物質等方法,而且對于在最終產品中不起工藝作用的食品添加劑,不用在配料表中標示。

就現階段來說,茶香的保存就屬于 " 技術壁壘 " 了。一種 " 下血本 " 的思路是,選擇高質量的當年新茶作為原料,另一種偷工減料的方法是,添加天然食用香精。此外,在萃取前進行焙火處理,或者添加 β - 環狀糊精都可以減少香氣的損失。

針對茶飲料 " 變色 ",工藝也非常成熟了。市面上很多茶飲料都有添加抗氧化劑維生素 C ( L- 抗壞血酸鈉、D- 異抗壞血酸鈉)和碳酸氫鈉,其中維生素 C 可抑制高溫滅菌過程中茶多酚的氧化,碳酸氫鈉則通過調節 pH 來對抗褐變。

我們再來探討一下茶葉的原料,那才是真正的 " 科技與狠活 "。

對于茶飲料(茶湯)、復合茶飲料、調味茶飲料關于茶葉的選料上,國家標準《茶飲料》(GB/T 21733-2008)的規定是 " 以茶葉的水提取液或其濃縮液、茶粉等為原料 "。

這意味著,用純茶葉浸出的叫茶飲料,用茶濃縮液或者茶粉兌水生產出來的,它也可稱之為 " 茶飲料 "。

《消費者報道》發現,目前市場上的茶飲料在使用茶葉上主要有兩種情況:

一是僅使用茶葉提取,這樣的產品成分最純粹,從配料表中我們可以看到只有某種茶葉的名字。

二是在使用茶葉的基礎上同時使用了茶濃縮液或者茶粉,這樣可以降低成本。

【測評預告】

近日,《消費者報道》送檢了多款無糖茶。哪一款品質更優?隔夜茶究竟能不能喝?我們也做了相關測試,看看這些產品開蓋放置 24 小時后——茶多酚含量是否有變化?菌落總數會不會增加?亞硝酸鹽真的會升高嗎?敬請關注!

關鍵詞: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