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股票 > 正文

銀行理財少了 2 萬億

2023-08-16 19:25:16來源:ZAKER財經  

資管市場座次巨變。截至今年 6 月底,我國銀行理財市場存續規模 25.34 萬億元,首次被公募基金 27.69 萬億元的規模超越。占盡渠道和客戶優勢的銀行理財,為何淪為公募基金的 " 小弟 "?

作者 |陳暢

編輯 |孫月


(資料圖片)

運營 |劉珊

歷史首次!資管行業頭把交椅易主。

數據顯示,截至今年 6 月末,我國銀行理財市場存續規模為 25.34 萬億元,而同期公募基金資產凈值合計 27.69 萬億元。銀行理財首度被公募基金反超。

回想 10 年前,公募基金規模只有 3 萬億,是銀行理財三分之一。

在市場環境不穩的當下,保守投資是趨勢,公募基金的穩健性往往不如銀行理財,但為何銀行理財的規模,反倒被公募基金超越了?

資管市場的歷史性時刻

" 終于要和銀行理財說再見了!"

7 月底的一天,上海的王先生經過了數日的猶豫之后,終于做出了這個決定。一年多前,他購買了某股份制銀行的一款理財產品,10 萬元本金存了 13 個月,收益 1958 元," 跑不贏行情好時的余額寶。"

和王先生一樣,北京的張女士也早已準備從馬上到期的銀行理財里逃離。她去年買了一筆銀行理財,風險等級 R2,買的時候顯示預計年化利率超 4%,現在一年過去了,實際年化收益率只有 2.25%。

" 理財經理勸我再等等,但我還是決定算了,擔心會被套進去。在資產平均回報率漫漫下行的時期,理財收益率不虧已經不易。" 張女士稱。

她的一位朋友早在今年 2 月就開始行動,將尚在虧損階段的銀行理財產品忍痛贖回,換成了定期和大額存單,朋友稱," 及時止損為妙。從此銀行理財產品從我的生活中消失了。"

在理財市場無法達到預期收益的情況下,一些投資者正在告別銀行理財。

一位股份行理財經理向「市界」抱怨稱," 不少客戶表示到期贖回后就不會再買了,而是打算轉回定期存款,甚至是投向股市和基金。個別不自動贖回的產品,到期又續上了,客戶還要抱怨說我沒提醒他。"

一系列現象都在指向一個結果,銀行理財從賺錢的 " 小甜甜 ",變成了被嫌棄的 " 牛夫人 "。

根據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發布的《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 2023 年上半年報告》披露,截至 2023 年 6 月末,銀行理財市場存續規模 25.34 萬億元,較 2022 年同期下降了 3.81 萬億元,較 2022 年底下降了 2.31 萬億元。

值得關注的是,據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數據,截至 6 月末,我國公募基金資產凈值合計 27.69 萬億元。這意味著,銀行理財首次讓出資管業 " 頭號交椅 ",一個歷史性的時刻已經到來。

" 銀行理財確實不香了。" 星圖金融研究院副院長薛洪言向「市界」感慨。

據他觀察,銀行理財的規模高點出現在 2017 年之后,隨著資管新規出臺,銀行理財打破剛兌,低風險高息產品成為歷史,銀行理財規模也開始縮水,至今仍未突破前期高點。相比之下,公募基金余額則逐年攀升,基金投資者超過 7 億人,成為全民級理財新選擇。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在薛洪言看來,過去十年,堪稱公募基金的黃金發展期。

從數據上看,公募基金近些年與銀行理財相比,形成了此消彼長的態勢。

2013 年,銀行理財規模為 10.21 萬億,公募基金只有 3 萬億,相當于前者的三成。

2018 年,銀行理財規模增加近 12 萬億至 22.04 萬億,公募基金的新增規模也超 10 萬億,達到 13.03 萬億。

到 2022 年末,公募基金期末凈值 26.03 萬億元,2012 年以來的十年復合增速為 24.69%,遠超同期 GDP 增速。且距離 27.65 萬億元的銀行理財僅一步之遙。

事實上,公募基金比銀行理財出現的時間要更早,1998 年,首批公募基金成立。2004 年,光大銀行發行了中國第一只面向個人客戶的人民幣理財產品,才標志著中國式理財呱呱墜地。

中關村物聯網產業聯盟副秘書長、專精特新企業高質量發展促進工程副主任袁帥表示,作為后來者的銀行理財,不論是渠道優勢和品牌影響力,都優于公募基金。

" 它擁有廣泛的客戶資源和銷售渠道,可以通過銀行柜臺、手機銀行等方式將理財產品推廣給廣大客戶群體;銀行的品牌影響力也為理財產品的銷售提供了有利條件,客戶更容易信任銀行推出的產品。" 袁帥稱。

然而,占盡渠道和客戶優勢的銀行理財卻被公募基金反超,這是資管市場的常態還是偶然現象?這對資管市場到底意味著什么?

銀行理財 " 信仰 " 因何崩塌

投資者的心態正在發生微妙的變化。

正像前述投資者所講,經歷了 2022 年的沖擊波,不少人被銀行理財的負收益嚇怕了,不惜虧本也要退出。

尤其是去年第四季度 " 破凈率 " 達到 20%,引發了一大批投資者的恐慌和贖回潮。壓力之下,2022 年底銀行理財規模同比下降 4.66%。

此前,普通投資者都有這樣的期望,買銀行理財肯定賺錢,但實際情況并非如此。

自從 2017 年發布資管新規征求意見稿,2018 年正式通過后,凈值型理財產品全面取代此前的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剛性兌付被打破,銀行理財就已經不保本了。

當時就有機構向媒體分析,銀行理財由于凈值波動加大,不可避免地會受到一定沖擊,尤其是投研能力弱的中小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而理財產品競爭力被削弱后,將利好具有較強專業投資能力的公募基金行業。

▲(圖源 / 視覺中國)

擁有 11 年基金從業經歷的私募股權基金投資總監王偉向「市界」分析,之前銀行理財都是預期收益,銀行剛性兌付。之后的凈值化管理,銀行成立了理財子公司,但是后來 2022 年底的凈值大幅回撤,導致了銀行理財 " 信仰 " 崩塌。

薛洪言也認為,除了打破剛兌外,銀行理財這兩年也的確 " 不能打 ",金字招牌開始褪色。去年以來屢屢出現破凈潮,買個銀行理財還虧錢,讓投資者不免驚詫。

" 不保證收益是一回事,不能保本是另一回事,很多人寧愿選擇貨幣基金也不選擇銀行理財,或者寧愿買存款也不買理財。" 薛洪言分析說。

所以,奇怪的現象發生了,居民儲蓄存款余額屢創新高,銀行理財產品卻不增反降。此消彼長的背后,是部分投資者贖回理財買入了存款。

與銀行理財對比來看,公募基金的優勢則慢慢被投資者發現。王偉表示,相比銀行理財,公募基金有幾個本質上的優勢,第一是分散投資;第二是凈值化管理;第三是定期報告制度。

袁帥進一步介紹稱,公募基金具有更多的投資品種和策略選擇,能夠更好地滿足不同投資者的需求;其投資組合和業績公開透明,投資者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投資情況,增加了投資者的信任度。

最關鍵的一點,公募基金建立了廣泛的銷售渠道,為其銷售和曝光助力不少。

" 基金公司的銷售渠道目前僅有 50% 是銀行,對銀行的依賴有所降低。" 王偉表示。

據他梳理,2012 年,公募基金銷售有 75% 是銀行,剩余的資金渠道 20% 是券商,還有一點是直銷客戶。2022 年,有 50% 是銀行,剩余的資金渠道 20% 是券商,還有 25% 左右是第三方銷售平臺,比如螞蟻金服等。

第三方平臺,對基金的銷售功不可沒。中國基金業協會數據顯示,截至 2022 年末,螞蟻金服代銷的基金公司家數多達 166 家,代銷基金 7835 只。從保有規模上看,螞蟻金服渠道非貨基金保有規模超過 1.15 萬億,穩居行業第一,股票 + 混合公募基金保有規模 5712 億元,位居行業第二。

王者之爭還有看頭

盡管市場上充滿看衰銀行理財的聲音,但業界人士還是呼吁,應理性看待此次公募與理財的數據對比。

國信證券經濟研究所金融業首席分析師王劍認為,首先,兩者客群存在差異,公募基金投資者更多元。銀行理財被去杠桿后,95% 以上面向零售客戶(公募為主)和頭部企金客戶(定制為主),而公募基金中貨幣基金約一半(約 6.0 萬億元)、債券基金約 8 成(約 6.5 萬億元)主要面向機構客戶。

" 如果只針對零售客戶,兩者規模可能是 24 萬億對 15 萬億元,銀行理財優勢仍然顯著。" 王劍總結稱。

其次,兩者在配置上也是 " 你中有我 "。一份中金公司研報顯示,截至 2022 年上半年末,銀行理財配置公募基金產品 1.27 萬億元,規模為 2019 年末的 2.4 倍。2022 年末受債市大跌影響,該規模降至 0.81 萬億。

中金公司研報認為,出于提升產品收益、建立差異化競爭優勢等考慮,銀行理財增配權益資產的意愿逐漸強烈,而通過公募基金間接投資權益市場成為其中一個選項。頭部公募債基依靠強大的投資管理實力,能夠滿足銀行理財穩健收益的訴求,有望成為 " 后房地產時代 " 的資產配置選擇。

▲(圖源 / 視覺中國)

《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 2023 年上半年報告》還有一些數據值得關注。與此前投資者印象中銀行理財大面積破凈的印象相反,其實在投資收益方面,2023 年上半年,理財產品整體收益穩健,累計為投資者創造收益 3310 億元,各月度理財產品平均收益率為 3.39%,較 2022 年 2.09% 的各月度平均收益率水平顯著回升。

另據 Wind 數據顯示,截至 2023 年 6 月末,銀行理財產品的破凈率降至 3% 左右,已達到去年 " 贖回潮 " 前的水平。

雖然經歷了低谷,但是銀行理財投資者的數量仍在穩步增長。截至今年 6 月末,持有銀行理財產品的投資者數量突破億級。

而進入 7 月份,銀行理財規模一改低迷,快速回暖,增加 1.61 萬億元至 27.2 萬億元,為年內新高,但仍略低于 2022 年年末的 27.7 萬億元。

與此同時,理財公司也正在思考如何留住投資者,提升客戶價值感,挽回他們的信任。

5 月底,招商銀行打響 " 第一槍 ",旗下招銀理財發行的一款權益類公募理財產品宣布,當產品累計凈值低于 1 元時,暫停收取管理費,等回到 1 元后再恢復收取。

此舉打破了公募產品收取固定管理費的默認 " 行規 ",意味著投資管理機構要與投資者共擔盈虧風險,不賺錢不收管理費,這在理財市場引發熱議。

緊接著,寧銀理財也表示旗下某款產品固定管理費調整為零費率,光大、興銀、建信等諸多理財子公司在發行新產品的同時,均附加了各種費率打折來搶客。

招聯首席研究員、復旦大學金融研究院兼職研究員董希淼預計,在銀行和理財公司持續努力下,以及前期贖回壓力集中釋放和極低風險偏好投資者離場后,今年來理財市場規模有所增加。而存款利率持續降低,在一定程度上推動部分存款回流到理財市場。

時間來到 8 月,新的變數又出現。廣發固收劉郁團隊指出,8 月銀行理財到期規模達 2.8 萬億元,為今年以來單月最高。業界擔心,大量產品集中到期有可能會引發投資者集中贖回。不過,截至 8 月 11 日,銀行理財存量規模較前周五(8 月 4 日)上升 1574 億元至 27.37 萬億元,規模回升幅度有所增加。

從結果上看,理財存量規模并未受到較大沖擊,反而穩中帶升。與此同時,截至 7 月底,天相投顧給出的公募基金規模為 27.87 億元,較 6 月也有小幅增長。作為資管市場上唯二的公募資管產品,銀行理財與公募基金的 " 王者之爭 " 還有看頭。

王偉的觀點是," 未來銀行理財和公募基金不是有你沒我的對立關系,而是一個并存的關系。"

關鍵詞: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