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黃河之美:寫好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萬里黃河發源自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最終在山東東營市注入渤海。在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下,黃河沿線的生態環境、脫貧致富、產業升級有了很大發展。地處黃河入海口的東營市同樣在綠色發展、生態建設等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績。
2020年以來,東營濕地保護工作成效顯著,包括9個濕地修復項目總投資達5.3億元,退耕還濕、退養還灘7.25萬畝等。位于黃河入??诘纳綎|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擁有我國暖溫帶最完整、最廣闊、最年輕的濕地生態系統,有著“鳥類國際機場”的美譽。隨著生態環境不斷改善,國家一級保護鳥類東方白鸛在保護區筑巢繁殖累計近2000只。被視為濕地生態環境變化指示物種的黑嘴鷗,在2020年年中完成的種群監測數據中,有近9000只在保護區參與繁殖。
東營利用河海交匯、新生濕地、野生鳥類這三大世界級旅游資源,加快實施“旅游富民”行動計劃,按照“政府做線路、企業做項目、合力做市場”的模式打造觀海、觀鳥、大美濕地等精品旅游線路,著力豐富發展旅游休閑度假業態。
環境的改善也為特色養殖業帶來了繁榮。東營市墾利區以黃河口大閘蟹產業助推鄉村振興,實現產業生態健康高效發展。2019年實現產值8.68億元,品牌價值達到26.12億元。
東營恒盛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建輝介紹,由于黃河入??谔幩|好、溫度適宜,這里的大閘蟹上市早、個大,平均重量在4兩左右。目前,大閘蟹標準化養殖基地的畝產量超過200斤,畝均產值超過10000元,效益可達5000元以上。
在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過程中,東營也迎來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以前基本以石油為主的經濟結構,逐步升級為圍繞石化、橡膠、石油裝備、有色金屬、新材料五大特色產業,現代高效農業、文化旅游兩大優勢產業,生物制藥、航空航天兩大未來產業的發展模式。
2020年,隨著山東“省會經濟圈”7市一體化發展的推進,東營把建設綠色循環高端石化產業基地作為新舊動能轉換的突破口,立足產業優勢,有序推進煉化產能優化整合,全力打造國家現代能源經濟示范區。同時,以新材料為代表的新興產業項目正在加速崛起,成為帶動東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李志勇)
責任編輯:hnmd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