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宏觀 > 正文

京津冀大力推動交通一體化 繪制產業串聯新“地圖”

2021-01-29 08:45:26來源:北京商報  

2021年是我國“十四五”開局、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重要歷史交匯點。“十三五”圓滿收官,首都站在新起點,北京商報特別策劃了一組關聯報道,回顧過去展望未來。一方面,借由地鐵線路串聯起一系列城市地理地標,回顧北京經濟、社會、文化的巨大變遷,由此產業升級、城市治理躍遷、民生福祉增進“盡收眼底”。另一方面,繼往開來,緊扣北京“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邀請多領域權威專家各抒己見,為北京落實全面實現“十四五規劃”凝聚共識、準備錦囊、探索路徑。

在河北石家莊工作、生活的陳悅不時要前往北京出差,在她的印象里,“兩地當天就可以往返,很方便,像在一個城市出行一樣”。緊隨高鐵之后,雄安快軌R1線的建設將繼續加速京津冀交通一體化的進程。據雄安快軌R1線環評書顯示,R1線途經北京市大興區,河北省廊坊市的固安縣、永清縣、霸州市,以及雄安新區。地鐵運營后,可實現20分鐘到大興機場,30分鐘到北京市區,1小時左右到達北京金融街等核心地區。作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交通設施的統籌規劃、建設如今正逐漸釋放城市活力,在方便生活的同時,凝聚城市的各項發展要素。

一小時城市圈

陳悅每次出差到北京,首選的交通方式就是鐵路。“現在不管什么時間去北京,都能買到很快就出發的車次。”她告訴北京商報記者,2018年,她還在石家莊辦了一張京津冀公交一卡通,可以在河北及北京通用刷卡乘車。

近年來,京津冀三地大力推動交通一體化。隨著2019年12月30日京張高鐵正式開通運營,京津冀區域內所有地級市均實現了高鐵覆蓋。同時,貫穿京津冀三地的城際鐵路、連接北京通州和河北唐山的京唐鐵路等都在緊張建設;大興國際機場“五縱兩橫”外圍綜合交通主干網正在形成,從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出發,1小時可到達雄安新區、天津、保定等京津冀中心城市。

市內交通也方便了不少,陳悅的住處和公司分別在石家莊的東西部,通勤時間比較長。自三年前石家莊地鐵開通后,省去了一半的路程。

“在交通方面,目前軌道交通初步形成,但是僅局限于北京周邊城市之間的互聯互通加強了,城市群內部、各個地級市內部的交通聯系密切度包括交通建設并沒有明顯提升。未來如何使城市群各個城市節點內部形成蛛網型的交通布局還有很多路要走。”首都經貿大學特大城市研究院副院長葉堂林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目前京津冀協同發展方面容易做的工作都進展得很好,剩下的都是非常難以解決的問題了,未來會進入一個爬坡過坎、攻堅克難的關鍵時期。”

差異化分工

1小時城際交通圈加速了城市之間人才、資金、技術、信息的交流和共享,促進資源整合和區域間產業結構調整,進一步的產業分工、轉型升級也緊隨其后。

河北方面,全省共承接京津轉入基本單位9773個;天津方面,“十三五”時期累計引進北京項目4500多個,到位資金超過8000億元。其中,天津市濱海-中關村科技園累計注冊企業超過1600家,一批總部機構和優質項目簽約落戶。

北京知誠社會組織眾扶發展促進會(以下簡稱“知誠會”)從2016年開始累計幫助了147家會員企業轉移到天津、石家莊的高新區,其中主要是生產制造類企業及其相關的高新技術企業。

“我們主要是根據會員企業特點和園區產業發展重點進行對接疏解和轉移。”知誠會會長任壯告訴北京商報記者。

根據2020年9月10日發布的《京津冀藍皮書:京津冀發展報告(2020)——區域協同治理》(以下簡稱《京津冀藍皮書》),京津冀整體上區域產業分工更加趨于合理,產業差異化程度及協同化程度明顯提升。但《京津冀藍皮書》同時指出,三地仍存在部分行業區域分工程度偏低、津冀兩地的產業同構化程度較高等問題。

葉堂林表示,“目前來看,三地在主導產業的選擇還是趨于雷同,還是屬于競爭關系,沒有形成基于產業鏈各環節的區域分工,競爭性大于互補性,這是下一步應該著力解決的問題”。

在任壯看來,財政資金引導和稅收分配上也仍沒有跨區協同起來,企業、機構不能跨區域享受政策。“這是深層次的瓶頸,需要三地政府以點破面地形成合力,才能夠真正協同。短期可以通過三地共建或國家出資建設企業科技服務平臺的方式予以緩解和探索。”

創新成果落地待提速

盡管在非首都功能疏解方面,高耗能高耗損的制造業和批發市場從北京退出取得了顯著成效,但在葉堂林看來,產業協同在京津冀三個重點領域里仍是進展相對緩慢的一個領域,而創新成果落地難成為其掣肘之一。

“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效果是非常顯著的,但是周邊,尤其河北地區,對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承接的效果不是特別理想,這就導致北京疏解出來的產業很大部分流失到區域以外。”葉堂林說,此外,北京的科技成果也沒有很好地在河北實現落地轉化,這些成果還是跨過河北,在長三角、珠三角實現落地轉化,這就使得河北的產業升級以及產業發展效果不是特別顯著,導致京津冀三地的產業協同相對滯后。

根據《“十三五”時期京津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要求,推進京津冀全面創新改革實驗區建設,加快建設各級各類科技園區和創新平臺,增強高端創新要素集聚能力。

而河北創新能力薄弱成為了區域創新協同治理體系中的主要短板。《京津冀藍皮書》指出,形成這一問題的原因首先是河北自身的創新要素集聚度偏低,同時,尚未形成基于產業鏈布局的創新鏈。2018年北京流向河北的技術交易合同金額僅占流向外省市總額的6.4%。

“河北要跟北京有關科研院所建立更緊密的合作關系,促使北京的科技成果在河北能夠落地轉化。同時河北應該加大公共服務方面的配置,包括醫院和學校,提升對人才的吸引力,只有人才過去了,相應的創新成果才能跟著過去。”葉堂林說。北京商報記者 陶鳳 呂銀玲

北京商報

· “十四五”怎么干·

《中共北京市委關于制定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提到,京津冀協同發展水平明顯提升,軌道上的京津冀暢通便捷,區域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布局取得突破性進展。

利用科創產業鏈的上下游聯動京津冀

京津冀協同發展七年,七年不癢。

近日通過的《中共北京市委關于制定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對京津冀協同提出了新的要求: 京津冀協同發展水平明顯提升,疏解非首都功能取得更大成效,區域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布局取得突破性進展,推動以首都為核心的世界級城市群主干構架基本形成……

世界級城市群如何構建?發展是硬道理,經濟的崛起、產業的支撐方為題中之義。

在南開大學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院院長劉秉鐮看來,京津冀協同發展仍任重而道遠。他建議,要瞄準世界級城市群的目標,加快經濟發展,提高經濟總量,培育有潛力的經濟增長極,加快產業升級,構筑區域性產業協同機制。

對于京津冀協同發展,尤其是河北的定位早已有規劃:在積極構建京津冀協同發展新格局上,河北持續落實“三區一基地”功能定位,加快建設全國現代商貿物流重要基地、產業轉型升級試驗區、新型城鎮化與城鄉統籌示范區、京津冀生態環境支撐區。

實際上,身處北京、天津兩大直轄市周邊,河北也探尋出了一條發展之路,其策略之一就是興建大型批發城。公開資料顯示,河北大約有幾百個既專業又深具影響力的大規模批發城,不僅是當地重要產業,也是服務京津的商品供應基地,其中有許多具有世界和國內影響力的大型批發市場。比如說其中有“世界之最”:衡水市阜城縣是全球最大的阿拉伯袍產銷基地、保定市高陽縣是全球最大的毛巾產銷基地、衡水市安平縣是全球最大的絲網產銷基地;也有“亞洲之最”:廊坊市大廠國際漁具城是亞洲最大的漁具專業市場等。

但時至今日,零散的批發市場遠不足以支撐“世界級城市群”的定位。因此,《規劃綱要》提出,高標準高質量推進雄安新區建設發展。對接和落實疏解項目清單,推動北京高校、醫療機構、企業總部、金融機構、事業單位等一批標志性項目落地實施。

作為京津冀協同發展中的關鍵一核,首都必然要發揮其高端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

首都的高端優勢是什么?科研機構、高校、醫療院所……“北京的科創能力很強,但是北京部分科技成果轉移到了長三角和珠三角。因此應充分運用北京科技創新優勢,提高轉化能力,延伸區域價值鏈。”劉秉鐮表示。

北京的科研優勢有目共睹,但在產業端,長三角、珠三角卻搶先“沾了光”。對此,近年來,京津冀相繼出臺了《京津冀產業轉移指南》等系列政策,同時建立了以“2+4+N”為核心的產業疏解空間載體和平臺支點。

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0月,北京累計退出一般制造業企業2154家,疏解提升區域性批發市場和物流中心773個;“十三五”期間,天津累計引進北京項目4500多個,到位資金超過8000億元;截至2019年,河北共承接北京轉移基礎單位7009個,1400多家京津高科技企業落戶河北。

當前,河北、天津兩地積極承接北京優質的科研資源,共同推進產業協同發展。12月26日,中關村e谷(阜平)智能制造產業園項目啟動暨奠基儀式在河北阜平經濟開發區隆重舉行,宣告這一面向智能制造創新生態的產業基地開啟建設;同時,多家智能制造企業與產業園簽訂了入駐協議,阜平智能制造產業也將借此匯聚更多優質資源,進一步凝聚先進制造創新生態,完善產業鏈條。(陶鳳 呂銀玲)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