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宏觀 > 正文

新浪私有化退市,退市之后路在何方?

2021-03-24 07:54:38來源:北京商報  

熱門綜藝《乘風破浪的姐姐》是逆齡藝人渴望二次發光。在互聯網江湖,常在風口或者再度翻紅也不容易。3月23日,中國互聯網的老前輩新浪宣布完成了和全資子公司的合并,不再是一家美股上市公司。2000年IPO,2021年私有化,新浪起起伏伏:曾因門戶的衰落而淡出公眾視野,也因微博的崛起重回C位。但細算起來,微博爆火也是近十年前的事兒了。此后至今,在電商、O2O、直播、短視頻、AI、云計算等風口迭代上,沒什么存在感的新浪,看起來需要加把勁。

退市之后呢

3月23日,新浪宣布,新浪的全資子公司New Wave完成了對新浪的私有化,新浪在納斯達克停止交易。

這是2020年7月公布的私有化計劃的最后一步,當時新浪董事會收到由New Wave發出的非約束性私有化要約。New Wave由新浪董事長兼CEO曹國偉控制,該要約提議以每股41美元現金的價格,收購New Wave尚不持有的公司全部發行在外的普通股。

同年9月28日,根據各方簽署的協議,新浪私有化價格提升至43.3美元,對應的新浪股權價值約25.9億美元。截至2021年3月22日美股收盤,新浪股價43.26美元,市值25.84億美元。

根據曹國偉3月23日發布的內部信,新浪成為了一家由曹國偉和新浪管理層共同控制的私人企業,并改名“新浪集團控股有限公司”。

他還解釋了新浪私有化的原因:“一方面是為了改變多年來由于歷史原因形成的、新浪與微博作為母公司和子公司同為上市公司的這樣一個不甚合理的資本架構;另一方面也是為新浪集團未來更加多元化的發展提供更多的靈活性。”

此次私有化完成,意味著中國最老牌的門戶網站——新浪時隔21年后終于退市,也意味著曹國偉從最初的“打工人”變成了新浪的主人。

業內人士對新浪私有化并不意外,“在新浪之前,已經有好幾家選擇私有化的中國互聯網,比如巨人網絡等游戲公司,這些企業大多是因為股價較低、私有化成本低,這也大概率是新浪私有化的外部原因”,比達咨詢分析師李錦清向北京商報記者表示。

按照已經完成私有化的互聯網企業發展的路徑,大多會回A股或去港交所上市,不過截至北京商報記者發稿,新浪相關人士對于公司是否有其他資本計劃未予回應。

滿眼只剩微博

雖然新浪已經完成私有化,但是新浪持股的微博還是上市公司。曹國偉在內部信中也表示,“新浪的私有化對我們目前的業務不會產生任何重大影響。私有化之后,新浪集團依然是微博上市公司的控股股東”。

新浪強調微博是有原因的,主要是因為微博是新浪最重要的業務。2009年,新浪推出新浪微博(后更名為“微博”),成為門戶網站中首家提供微博服務的網站,此后新浪陸續PK掉了網易、騰訊、搜狐的微博產品,成為唯一一家還在運營微博業務的企業。

2020年四季度,微博實現營收5.134億美元,同比增長10%;調整后凈利潤為2.127億美元,上年同期為1.765億美元。2020年,微博實現營收16.9億美元,較上一年下降4%;調整后凈利潤5.8億美元,上年同期為6.375億美元。

由于新浪并沒有發布2020年三季度、四季度及全年財報,外界只能通過2020年二季度財報窺見新浪的業績。2020年二季度新浪營收較上年同期下降5%至5.08億美元,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下,新浪凈利潤3440萬美元,同比減少36.3%。觀察營收結構發現,不論是新浪還是微博,都嚴重依賴廣告,新浪的主要營收則來自于微博。

在總市值方面,微博的優勢明顯。截至美國時間3月22日收盤,微博股價52.46美元,總市值118.8億美元。新浪股價43.26美元,總市值25.84億美元,只有微博的22%。

值得注意的是,“微博雖是新浪的現金牛,但是在社交市場,快手、抖音等新興的社交平臺的話語權越來越大,微博的競爭壓力也很大,去年微博推出的社交平臺綠洲,在應用商店榜單中排名靠前,但和頭部產品還有差距”,智察大數據分析師劉大偉向北京商報記者直言。

渴望更大自由度

其實,除了微博,新浪還有其他業務。曹國偉也提到了私有化之后,新浪在業務上的計劃:“以新浪移動為主體的原新浪門戶業務將與微博業務更緊密地整合,而新浪原有的一些垂直業務,如新浪財經、新浪金融以及新浪體育等,將更加獨立地發展。與此同時,新浪集團在未來將加大投資力度,加快并購步伐,實現集團業務的多元化發展。”

這幾項業務,大多是新浪的傳統業務。從業務層面看,“新浪、搜狐、網易、騰訊這4家門戶業務發家的互聯網企業,當下的業務側重不同,并不能直接做公司間的對比。從體量看,新浪和搜狐的規模更相近,但是未來兩者的路徑看起來并不一樣,搜狐的重點業務是游戲、視頻,相對的,新浪的垂直業務和行業的發展空間較小”,李錦清說。

2000年4月,就在第一次互聯網泡沫、國內唱衰互聯網的聲音不絕于耳時,新浪在美國納斯達克的成功上市,將“門戶”概念推上了國內互聯網的頂峰,帶動了搜狐、網易相繼上市。其開啟的VIE架構模式一度被業界稱作“新浪模式”。

但門戶賴以生存的大而全的內容,逐漸被搜索引擎、社交媒體以及移動App所分化,門戶網站也開始顯出疲態。尤其是2014年,“教父”陳彤告別新浪后,外界認為這意味著傳統門戶時代的終結,網絡新聞大規模精益生產的模式已被分食。

從營收構成來看,過去的四大門戶網站業績主要來自網游、視頻、社交,它們都已不是傳統的門戶概念,而誰的業務線越單一,廣告受到的沖擊影響就越大。

因為上述原因,業內人士認為,新浪私有化是一個時代的結束,結束的是傳統門戶的榮光。巧合的是,這邊新浪完成私有化,那邊百度回港二次上市。早于百度兩年成立的新浪,如此境遇讓人感慨。不過,曹國偉認為,“新浪公司的私有化不是一個時代的結束,而是我們用一個新的架構更好地去開拓我們的未來”。(魏蔚)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