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肉價格一降再降 生豬價格為何坐上“過山車”
自2020年新冠疫情沖擊以來,全球需求恢復的預期持續拉動了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同時,美聯儲并未有實質性收緊操作,海外金融體系流動性仍然十分充裕。在供需錯配和流動性寬松的推動下,近期大宗價格再次出現快速上漲。
生豬期貨2109合約自1月8日創下了3萬點以上的價格之后隨后便是一路下跌,直到1月底開始強勢反彈到2月底,一個月的時間生豬價格從24500點附近反彈至29800點,再次逼近3萬關口,然后就是長達2個多月的跌勢,背后的邏輯我們可以大概梳理一下,掛牌價30680點相比于此前市場傳聞的25000點整整高出了5000點,而恰逢非洲豬瘟告一段落,市場對未來的生豬市場預期偏空,所以生豬價格從掛牌日開始一路下跌至最低24500點附近,然后非洲豬瘟再次小范圍的出現,市場開始對生豬遠期價格產生質疑,加之養殖企業的擔憂,加劇了生豬的提前出欄,導致遠月存欄不足,生豬價格再次應聲上漲,最后長達兩個多月的下跌,主要核心邏輯還是市場對未來預期偏好,壓欄惜售,而后預期和現實存在一定差距,豬價再次下跌,接近上市以來的最低價,短短4個多月的時間,豬肉價格像坐了一次過山車。
那么導致此次豬價大幅下跌的主要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月初豬價上漲后脫離低洼點,且月內養殖端進行二次育肥,業內對后市看漲心理減弱,經銷商備貨熱情降低,走貨減慢。4月份為傳統的豬肉消費淡季,終端需求疲軟,屠宰企業銷售壓力較大,轉而壓價收購,這也是豬價低位的最根本原因。
因節日消費提振不明顯,3、4月大量壓欄大豬恐慌性集中出欄的踩踏效應,對標豬價格形成明顯壓制。
下圖是截至到一季度末全國主要生豬產區的生豬存欄情況,應該是超出了市場的預期的。
4月隨著天氣轉熱,北方非瘟疫情基本得到控制,中旬過后南方部分地區非瘟雖有零星發散,但影響不大,國內各地復產有序進行,二元母豬供應緩慢增加;又因3月積極補欄,加之豬價偏低,養殖盈利空間縮小,養殖戶補欄積極性降低,二元母豬需求減弱。
隨著生豬存出欄量的明顯恢復,一季度全國定點屠宰企業生豬屠宰量為3376萬頭,同比增長39.1%。另外,1月至3月我國豬肉進口116萬噸,同比增長22%,同時牛肉、禽肉進口量分別增加20.4%和26.4%。從豬肉消費需求看,每年3月至4月通常為消費需求淡季,且清明節假日對消費提振有限。
另外從養殖企業自身的發展看,養殖戶的養殖規模的不斷擴大,原來養殖主力是50-500頭的養殖戶居多,現在養殖主力的規模擴大到500—2000頭,大型養殖企業也在利用這次機會不斷的擴大產能,攻城略地。
而大型企業也會利用技術的不斷升級,進一步壓縮生豬的養殖成本,利用對生豬疾病的有效防控,減少死亡率。(吳坤)
責任編輯:hnmd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