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宏觀 > 正文

原材料價格創新高傳導效應體現 中小企業陷“兩難”

2021-05-27 16:08:36來源:南方日報  

“每天接到供應商的漲價函比訂單還要多,幾乎每一個零配件供應商都在漲價。”中山捷程數控機床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捷程數控”)董事長向凌云向南方日報記者表示,剛剛又接到了一封漲價函。

近期,以原油、銅為代表的全球大宗原材料快速漲價,引發市場對原材料上漲侵蝕中游制造業毛利率的擔憂。

原材料的大幅漲價讓廣東制造業陷入了焦灼之中,尤其是中小企業首當其沖成為了成本暴漲的承壓方——高高興興接下的訂單反而成為了燙手的熱山芋。有企業暫停接收訂單,有企業無奈漲價,也有企業選擇與供應商共度時艱。

已接下的訂單在攀高的成本下如何消化?繼續生產如何降低成本?是否漲價傳導成本?一系列的問題讓廣東制造業陷入焦慮。與此同時,一旦某類原材料漲到一定幅度,或將到達企業難以承受的臨界點。

原材料價格創新高傳導效應已有體現

5月11日,一封廣東現代鑄造有限公司的《關于暫停生產和供貨聯絡函》在網絡上流傳。在函件中,該公司表示,“現在鑄造材料的成本已遠超出企業的毛利,企業已到虧損不起的境地,面對市場的不可抗力非我司能承受。”

函件言辭誠懇,表示因為“目前所有原材料除價格高漲外還要求現金交收,現已接單未交貨的所有訂單都無法繼續生產和交貨”。

次日,中山市吸力王電器有限公司同樣發布了《暫緩接單告知函》,表示公司4月、5月全部產品均為貼本制造,虧本經營做不長久,其建議客戶觀望兩周,“待材料稍作穩定再談價。”

訂單為何成了燙手山芋?背后是來自大宗商品漲價的壓力。5月6日,鐵礦石市場迎來了歷史性的一刻——普氏鐵礦石指數報202.65美元/噸。這是該指數歷史上首次突破200美元大關。與此同時,國內鐵礦石期貨主力合約站上1200元/噸,較去年同期翻倍并達到歷史新高。

從今年3月底全球需求復蘇開始,包括黑色、有色、化工、農產品在內的眾多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上漲,多數創出歷史新高。“五一”后的3個交易日(5月6日、5月7日、5月10日),全球大宗商品價格達到高潮。在此期間,LME銅價接連突破10000美元大關、刷新了2011年的歷史高點和觸及10747.5美元的歷史最高點。

影響所及,國內商品市場也漲勢如虹。5月10日,滬銅突破77000元大關,一度突破近16年紀錄;滬鋁期貨升破20000元/噸,續刷逾13年來新高;此外,鐵礦主力合約和玻璃期貨漲停,刷新歷史新高。

隨著5月12日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有效應對大宗商品價格過快上漲及其連帶的影響,以及多個部門聯合出手給大宗商品市場降溫后,鐵礦石、鋼鐵、銅、鋁等期貨價格出現了明顯回落。數據顯示,自5月13日以來,多個商品期貨品種回調幅度超過10%,降溫明顯。

但大宗商品價格攀升的傳導效應已有所體現。與上述兩家暫停接單的企業一致,不少企業高高興興接下的訂單現在反而發愁:“以建筑行業的鋼筋為例,去年接下訂單,現在要以當時商議的價格交貨。伴隨著供應不穩定,行業內有工廠甚至走到破產邊緣。”一名制造業企業主透露。

捷程數控是廣東省數控機床走心機行業的標桿企業,每個月需要采購的鋼材近300噸。向凌云說:“幾乎每一個零配件供應商都在漲價,這種情況在3月和4月表現得尤其明顯。”

他算了一筆賬,去年同期鋼材價格每噸不到4000元,5月初鋼材漲到每噸6700元,受政策影響如今回落到每噸5000元,結果是每月仍要損失30萬元。他用一種以廢鋼材作為原料的澆鑄體舉例,價格已從7000多漲到9000塊,而每噸1萬元的價格將是他“所能承受的極限”。

不漲沒利潤、漲了沒客戶不少企業陷入“兩難”

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引發的蝴蝶效應,開始從工業領域蔓延到日常生活中。

今年以來,食用油、生活用紙、家電等行業企業承壓,部分企業已向渠道供應商發出調價通知。

“上個月,部分品牌生活用紙供應商、生產企業已調整過一輪價格,上調幅度為15%。”5月24日,華南蘇寧家樂福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不過最近生活用紙價格有所回落,現已經恢復到常規水平。

今年4月,中順潔柔、恒安國際、維達國際、金紅葉紙業等造紙巨頭全面上調旗下產品價格。對于漲價原因,龍頭紙企給出的答案均是原材料價格的持續上漲。廣東比倫生活用紙有限公司董事長許亦南介紹,生活用紙最重要的原材料就是木漿,約占造紙企業總成本的60%左右。2020年三季度以來,木漿價格持續走高,如今漲幅已經接近一倍。

原材料占成本較大的家電行業亦是受到大宗商品沖擊較大的行業。截至目前,包括TCL科技、美的集團等在內的多家國內廠商已紛紛發出漲價通知。其中,TCL宣布自1月15日起對冰箱、洗衣機、冷柜進行價格調整,預計上調幅度為5%-15%。美的冰箱事業部則宣布,自3月1日起,美的冰箱產品價格體系上調10%-15%。

格力電器董事長兼總裁董明珠亦多次回應空調價格問題,表態要兼顧經銷商和消費者共同利益。她表示,因為近期銅價上漲,且并非長期趨勢。格力堅持不漲價,但如果銅價繼續上漲,就要視情況而定,不要馬上轉嫁給消費者。

漲價對企業來說并非輕易之舉。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漲價將會削弱產品競爭力,容易導致客戶流失。

“把一臺音響拆開來,幾乎所有的原材料都在上漲。”華星電器董事長陳禹升形容今年的生意“不好做”,“不漲,利潤都沒有;一漲,客戶就跑了。”

為此,企業就陷入了兩難。觀望是企業選擇的策略之一。

在企業內部、供應鏈內部消化上升的成本,是制造企業的另一選擇。

據一位花都音響產業人士透露,更多小微企業只好用改造產品等方式降成本。“比如塑料過去用ABS樹脂,現在就換成PP塑料;電線過去用純銅,現在換銅包鋁等等”,在盡量不影響產品的核心功能和使用壽命的情況下,用成本低的原料渡過特殊時期。

向終端提價,更多是無奈之舉。

某央企駐外企業業務經理告訴記者,下游終端企業因為不得不提高銷售價格。出口優勢削弱,特別是部分不銹鋼制品類出口企業,隨著出口退稅取消和原料漲價,生存舉步維艱。“比如我們一個客戶,是江蘇的一家年產值2億人民幣左右的不銹鋼制品生產企業,出口訂單下降了70%,工廠機器停工,遣散來部分工人。”

疊加疫情影響中小企業“最受傷”

普通民眾并不會立刻體會到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傳遞的壓力,但企業的報表已經有所反映。

“年初以來原材料漲價更快,會對第二季度產生新的影響,成本壓力比較大,我們會延續之前的舉措,維持合理的毛利率,但能不能完全消化有待觀察。”小熊電器在投資者網上集體接待日活動時說,從2020年底開始上漲延續到現在,這么長時間的漲價是企業預期不到的,對企業經營有很大的壓力。對于整機企業原材料漲價有一定的滯后性,體現在財務數據上會有一個錯期。

據2020年年報,美的集團、格力電器原材料占營業成本的比重均在80%以上。在原材料顯著上漲的2020年,多家家電企業的毛利率出現下滑,如美的集團在國內的毛利率同比減少6.46%,格力空調去年毛利率同比減少2.8%。

對此,美的集團有關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稱,原材料漲價,毫無疑問會對公司毛利率產生影響,“我們的應對措施還包括改進技術和部分商品漲價,這主要針對新品。”

根據國泰君安研究所首席策略分析師陳顯順的研究,制造業毛利率拐點滯后于大宗商品的拐點約2個季度。陳顯順認為,相較成本變化,毛利率變化波動范圍更窄。“因為制造業企業可以通過囤積低價庫存、調節產品結構、與渠道分攤漲價成本,提升終端價格等多種方式平滑利潤。”

具體到產業鏈上,大企業和中小企業受到的沖擊力度有所不一。頭部公司憑借資金實力積蓄庫存以及期貨等方式提前將成本鎖定,但中小企業則首當其沖。

美的集團在年報中表示,為規避原材料價格大幅波動給公司大宗原料采購帶來的成本風險,公司開展了部分銅材的期貨操作業務,降低現貨市場價格波動給公司經營帶來的不確定性風險。

但中小企業則難以擁有這么豐富的應對手段,尤其是期貨未能為其管理價格風險。向凌云表示,終端企業購買的零配件產品型號多樣,單個材料的數量不足以讓企業參與期貨市場。

華西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李立峰分析認為,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直接利好上游行業。對于中游行業而言,雖然生產成本大幅提升,但是可以通過提高售價進行成本轉嫁,從而抵消部分影響。但下游行業由于直接面向消費者,在市場競爭環境中的議價能力相對較弱,因此盈利可能會受到一定沖擊。

經濟學家任澤平近日也表達了對中小企業困境的擔憂:“原材料價格上漲對中下游企業利潤沖擊已經開始顯現,對于尚未完全恢復的小型民營企業更是雪上加霜。”任澤平依據市場調研數據指出,“最近中小企業普遍反映訂單減少、成本擠壓利潤等現象,值得重視。”

■聚焦大宗商品漲價①

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近日的全球大宗商品價格波動,引發一系列蝴蝶效應,牽動著中國制造尤其是廣東制造的發展。作為制造大省和外貿大省,廣東如何破局突圍備受關注。價格不斷上漲,如何降低成本?重壓之下,企業如何求變?南方日報今起推出“聚焦大宗商品漲價”系列報道,敬請垂注。

國家層面關注大宗商品價格異動

3月15日

國常會

及時實施政策預調和微調,尤其要做好促就業、穩物價等工作,穩定市場預期。

3月25日

經濟形勢部分地方政府負責人視頻座談會

當前國際環境依然復雜,帶來多方面影響特別是大宗商品價格上漲過快,國內經濟運行中也存在就業壓力較大、部分行業恢復較慢等問題。

4月8日

金融委第五十次會議

要保持物價基本穩定,特別關注大宗商品價格走勢。

4月11日

經濟形勢專家和企業家座談會

加強原材料等市場調節,緩解企業成本壓力。

4月30日

政治局會議

做好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穩價工作。

5月12日

國常會

做好市場調節,應對大宗商品價格過快上漲及其連帶影響。

5月19日

國常會

要高度重視大宗商品價格攀升帶來的不利影響,保障大宗商品供給,遏制其價格不合理上漲,努力防止向居民消費價格傳導。

數據文本:綜合新華社

■專家觀點

短期應將漲價壓力

分散至各環節化解

“現階段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漲得過快,侵蝕企業利潤,會增加企業的運行成本。”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認為,企業尤其是外貿企業如果有定價權時,可以主動應對,比如調整進口規模、下游產業結構等。但是相當多的企業并沒有定價權,更多是被動應對,比如通過套期保值等方式鎖定價格,規避風險。

而對于家電行業而言,白明認為,雖然不可避免地都會受到漲價的影響,但是根本的還是要通過持之以恒的創新,研發更少能耗的產品。

“從供應鏈看,漲價也不能集中在供應鏈的某個節點或某個環節,而應在各個環節分散化解。因此,政府層面應出臺不同的政策,對于主動消化漲價的企業予以支持。”白明建議。

但從長遠來看,增強抗風險能力,主要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增強大宗商品的可替代性和彈性。

白明表示,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經濟發展仍處于較為粗放的方式,單位GDP能耗高于發達國家,對部分大宗商品的依賴較高,需要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降低對大宗商品的依賴,或找到更綠色的替代商品。

與此同時,還要提高海外投資的戰略性。“比如日本、韓國,對大宗商品的進口依存度比我們更高,但是他們對大宗商品漲價的擔憂并不如我們這么強。因為他們在海外不同國家都有大宗商品供應端的投資,商品價格上漲,他們本身也受益。”白明建議,除了投資外,還要優化貿易結構,進口市場多元化,進口材料多元化,提高抵抗風險的韌性。

■鏈接

訂單與成本齊升,

家電業如何“突圍”?

“第一季度,訂單就比去年同期增長超80%。其中抽油煙機產品訂單已經排到三季度,酒柜更火爆,排到了四季度。”廣東奧特龍電器制造有限公司總經理黎振豪對今年的銷售額頗有信心,“預計整體都可保持雙位數的增長。”

不過,“爆單”并不意味著外貿的形勢向好。“原材料不斷升價,海運船期的異常及柜子短缺,疫情依然影響全球多個國家,成本上升無法轉嫁到市場上,壓力仍落在制造商肩上。”黎振豪說。

訂單暴漲,利潤卻跌了,廣東外貿企業正面臨“悲喜交加”的挑戰。重壓之下如何破局?在廣東家電業,一場硬仗正在打響。

痛點:“訂單接不完,但成本也瘋漲”

今年以來,在廣東家電業,“爆單”成了常態。

在佛山順德富安工業區,成立不到7年的聯盛達科技有限公司迎來“小爆發”。“訂單排到了三季度,今年銷售預計比去年大幅增長40%至50%。”聯盛達副總經理王欣說,公司不僅新增了東南亞客戶,連日韓地區訂單也有所增長。

隨著國外終端市場需求增長、海外生產訂單回流,廣東家電產業鏈穩定性進一步凸顯,出口繼續強勢增長。今年1至4月,全省出口家用電器1041億元,同比增長44.2%。

訂單暴漲喜人,原材料價格暴漲卻令人發愁。

“今年以來訂單暴漲,同比已經增長30%,但利潤卻可能會下降。”廣東合捷電器股份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坦言,“今年開年‘第一痛’,就是銅、鐵等工業原材料普漲、暴漲,讓許多企業措手不及。”

在廣東家電業,這是共同挑戰。海關總署廣東分署數據顯示,今年1至4月,廣東進口鐵礦砂152.5億元,增長74.8%;未鍛軋銅及銅材142.6億元,增長36.2%。

王欣透露,原材料成本從去年12月一路飆升到現在,聯盛達僅一季度的原材料成本就已增長約10%。為盡量減少沖擊,公司已提前做好年度訂單預計,并與供應商協調,讓供應商根據年度訂單量提前備好一整年的原材料和零部件。“但這只能對沖一定的風險,目前來看,原材料價格還會上漲,壓力比較大。”

海關分析指出,今年以來,銅、鋁、螺紋鋼等工業原材料價格延續2020年4月以來的漲勢,并紛紛刷新階段新高紀錄。其中,滬銅期貨價格累計上漲18.23%,同比上漲65%;滬鋁期貨價格累計上漲16.35%,同比上漲49%;螺紋鋼期貨累計上漲18.81%,同比上漲51%。

“像我們做出口的,原材料成本一直在增加,但簽訂單的速度跟不上漲價速度,而且客戶一般都有多年合作關系,很難把漲價壓力轉到終端消費市場上,只能壓縮自己的利潤。”黎振豪認為,目前成本暴漲疊加售價難漲的“夾心餅”狀態,才是最難熬的。

“不僅是原材料價格上漲,我們遭遇的成本壓力是全方位的。”EKO集團董事長陳億志表示,比如原材料價格達到歷史高位并呈現持續攀升趨勢、用工成本增加近15%、國際運費瘋漲數倍等,都給企業接單和生產帶來巨大壓力。

機遇:“為拓展RCEP新市場做準備”

多重承壓之下,廣東家電企業主動謀變,正不斷向內向外開拓新機遇。

最近,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在中國、日本、新加坡和泰國獲得通過,這意味著距離協議在明年1月正式生效又進一步。

在業內人士看來,經過長期的發展,中國家電行業經歷了全產業鏈數字化升級,在品質、產品、渠道方面具備國際水平,并大舉走向海外市場。而在廣東,越來越多企業搶抓RCEP簽署的機遇,為品牌走向海外提供新動力。

“未來計劃繼續拓展RCEP國家市場。”廣東德爾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集團CMO李軍衛說,RCEP部分成員國的成本相對較低,長期來看,考慮到關稅問題,公司或將生產配件出口,并在RCEP成員國中人工成本較低的地區進行成品組裝。

合捷電器出口RCEP國家的貨量正逐年提升。“特別是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出貨量明顯上漲。”該公司相關負責人說,雖然暫時未在RCEP國家投資設廠,但也正積極研究政策,并對RECP國家進行充分調研,了解市場特點和發展環境,為未來在該市場拓展新業務做好準備。

“企業要重新預估RCEP生效后,產業鏈、供應鏈將發展的變化,要及時在調整中發現機會。”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說,總體來看,零關稅的產品多了,企業在原材料和下游產品的選擇機會更多了。“但零關稅也意味著挑戰,企業還要調整好國際資源配置,將產品轉移到適合的國內市場或國際市場,增強競爭優勢。”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