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宏觀 > 正文

機聲隆隆“唱”豐收 蕭縣80畝耕地拉開了秋種序幕

2022-10-07 14:38:34來源:安徽日報  

秸稈粉碎還田,土地深耕一遍,玉米烘干銷售……日前,記者來到蕭縣楊樓鎮郝集社區一處玉米連片種植區,這里剛剛完成了秋收、秋耕,80畝耕地已拉開了秋種序幕:一邊是打穴機在地里打穴,另一邊是40多位村民在栽種大蒜,現場一片忙碌的景象。“剛收割的是大蒜茬玉米,種得早,收得也早,雖然天公不作美,收割前遇到高溫少雨天氣,但今年產量仍較為可觀。”站在地頭55米深的機井邊,紫琪家庭農場主馬會敏對記者說。

今年5月,上一茬大蒜收獲之后,馬會敏種了80畝大蒜茬玉米。由于農田水利設施完善,加上節水灌溉和水肥一體化管理,在持續高溫天氣之下,玉米地里沒有“喊渴”。“我們采用測土配方施肥、秸稈粉碎還田等技術,在確?;?、農藥使用量零增長的同時,增加了土地有機質,實現了綠色生產。”馬會敏說。

為減少秋收時節機收損失,早在8月份,馬會敏就對聯合收割機進行保養、檢修,并請來專業農機手進行操作。他還聘請了兩位經驗豐富的村民,專門監督機收質量,同時將少量掉落的玉米棒全部撿拾起來,確保顆粒歸倉。“機聲隆隆中,收割僅用了一天時間就完成了。經認真檢查,實現畝產600公斤以上,產量同比有所提高。”馬會敏說。

這塊收獲之后的土地平整松軟,土壤顆粒細碎,記者踩上去如踩地毯。“玉米收割以后,我們在農技人員的指導下,緊接著就進行了土地深耕。”據馬會敏介紹,大馬力拖拉機帶著液壓翻轉犁,把25厘米至28厘米深的耕作層翻上來,有助于下一季作物根系生長。

秸稈粉碎還田、土地深耕是蕭縣種糧大戶連年豐收的兩個“秘方”。經過蕭縣農業農村部門的大力宣傳,全縣種植大戶連續3年進行土地深耕,從20厘米到28厘米,逐年穩步增加深耕的深度。“深耕避免了土壤板結,有利于保水保肥,可以減少病蟲害發生。前段時間連續高溫之下,蕭縣連片種植地塊的墑情仍保持適宜,這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土地深耕。”蕭縣農技推廣中心高級農藝師呂新強對記者說。

距離田頭大約400米,是紫琪家庭農場建設的鋼結構烘干車間,里面有4組烘干機,每天可烘干60噸糧食。“這個車間不僅解決了我們農場自身的烘干需求,還可以為周邊種植戶提供有償社會化服務。”馬會敏說,經過烘干的玉米籽粒比地頭現收現賣的每公斤售價高出0.65元左右,而且可以暫時存放,看準市場行情再出售,有利于農民增收。

“眼下市場行情不錯,我以每公斤2.64元的價格將玉米籽粒出售給糧食經紀人,比起去年增產又增收。”馬會敏說。

“與大蒜茬玉米相比,小麥茬玉米采用的是新型種植模式,預計會給人們帶來更多驚喜。”呂新強說。

站在楊樓鎮1150畝高產示范田邊,呂新強告訴記者,這塊田采用的是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模式,通過加大玉米種植行距,縮小株距,充分利用大豆、玉米的高度差,提升土地利用率和產出率,實現糧食油料兩種作物協同共生、一季雙收。田間測產結果顯示,每畝玉米產量不低于450公斤,大豆產量150公斤左右,可以做到玉米不減產,多收一季豆。

目前,小麥茬玉米已進入收割季,全縣正在進行一場大規模的秋收會戰。(記者 何雪峰)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