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互聯網 > 正文

環球快看點丨小米折戟印度,九年白干了?

2023-06-19 18:41:37來源:Bianews鞭牛士  

“進印趕考”快十年,人們似乎習慣了小米在印度市場的高歌猛進。所以,當#小米48億元或被印度沒收#的話題沖向熱搜時,很多人的第一反應都是:為什么?

了解過后大家發現,這就是一場不公平的“罰款”游戲,有網友更如此總結:「印度賺錢印度花,一分別想帶回家。」

對于小米來說,印度市場只是其出海戰略的一部分,但卻錯誤地評估了當地的營商環境。這件事在暴露了印度對外資企業歧視的同時,也給中國企業的出海發展敲響了警鐘。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一、48億元的來龍去脈

事情的經過大致梳理下。

2022年5月1日,印度執法局指控小米向外國實體非法轉移資金,違反了印度《外匯管理法》。

具體來說,是小米印度公司以專利授權費用的名義,向包括高通和小米北京等三家實體公司支付了555.127億盧比,約合48億元人民幣。但印度方面認為,小米支付專利授權費屬于進口軟件,沒有交軟件進口關稅,屬于“偷逃稅”,需要補稅加罰款。

隨后印度凍結了這筆資金,雖然小米也在當地法院進行了起訴,但從目前現狀來看,印度執法局并未改變他們的觀點。印度執法局在2023年6月9日發布文件稱,印度有關當局確認,執法局有權持有這筆555.1億盧比的款項。

也就是說,小米這筆48億元資金或將被正式沒收。

48億是什么概念?小米印度公司在印經營9年,累計利潤額為94.6億盧比,約8億人民幣。被沒收的資金相當于小米印度歷年利潤總和的6倍。

九年幾乎白干一場。

然而事情并沒有結束,沒收資金之后,印度以此為籌碼,又對中國的智能手機企業提出了多項新要求。

印度方面認為,首先,如果中企想要在印度繼續經營,就必須把首席執行官、運營官、技術官和財務官員通通換成印籍人士。其次,所有的制造合同必須全權委托給印度公司,讓當地企業參與到制造流程中,再通過當地經銷商出口到國外。

一句話總結:印度不僅要求中資企業成為印資企業,而且還要求中資企業幫助印度提升在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的地位。

面對整件事,小米公司相關人士對此事回應與此前一致:“小米在全球范圍內堅持合法合規經營,并遵守經營地的相關法律法規。”小米印度官網則刊發聲明指出,“我們相信我們向銀行支付的特許權使用費和報表都是合法的”。

小米印度認為,主管當局對公司提出的事實和法律爭論都沒有得到解決,公司將繼續使用一切手段保護公司的聲譽、利益和利益相關者,小米印度仍然致力于與當局合作,以解決問題。

小米印度回應“遭印度扣押資產” 圖源:小米官網

同時,小米圍繞“特許權使用費”做出了五點聲明:

小米印度與高通就授權制造IP達成法律協議智能手機;

在小米印度向外國實體支付的全部 555.1億盧比中,超過 84%是向高通支付的特許權使用費;

沒有這些技術和標準,小米的智能手機將無法在印度使用;

小米印度支付的所有特許權使用費,僅與小米印度完成的銷售相關;

費用是通過RBI(印度央行)批準和授權的銀行渠道支付的,并且是合法的商業安排。

盡管小米對印度執法局凍結其資產的命令「感到失望」,但如果無法妥善解決當前身處的困境,并在產品端和營銷端實行有效手段,小米或將在可預見的時間內失去印度市場。

二、“炮轟”也要一視同仁

自2014年進軍印度市場,小米已經“進印趕考”近十年。這段時間小米不斷擴大當地業務范圍,在印度建有7座工廠,創造了上萬個就業崗位。小米也通過技術和產品的輸出,促進了印度整體互聯網行業的發展。

與此同時,印度市場也給小米帶來了豐厚的回報。數據顯示,2017年第四季度,小米坐上了印度手機市場出貨量榜的頭把交椅,市場份額為26.8%。一年后,小米在印度的市場占有率一度飆升至31%。2019年9月,小米印度團隊手機銷量累計超過1個億。

2018年3月17日,印度新德里,紅米手機發布會 圖源:IC photo

一切向好的局勢在2020年開始發生轉變。

2020年6月,印度首先對中國手機軟件“下手”,第一批封禁了59款手機應用,此后又不斷追加,累計數量超過了200多款。第二年,印度將目標瞄向手機硬件,2021年12月21日晚間,印度財政部、稅收局的執法人員統一行動,向全印度20多個中資手機企業查稅。連印度媒體都表示,「這是對中國手機供應商的“一場圍剿”」。

小米也在這場風暴中,而且不可避免地影響到其在當地的銷售情況。

根據Canalys數據,2022年小米在印度市場出貨量2960萬部,其中還包含子品牌POCO,較2021年的4020萬部下滑超26%。盡管小米仍是印度市場的銷量冠軍,但全年市場份額已經跌至20%,較2021年的25%減少了5個百分點。

被印度“炮轟”的不止小米一家,也不止中國企業。

2022年7月, vivo在印度被指控涉嫌違反《防止洗錢法案》,約46.5億盧比的現金資產被凍結。幾乎就在同時,OPPO被指控逃避關稅439億印度盧比,印度稅收情報局稱,OPPO在進口手機零部件時錯誤使用了關稅豁免,并在計算進口貨物交易價值時未包括特許權使用費。

不少外國企業在印度同樣遭遇了困境,更有甚者直接退出印度市場。

美國的“電商一哥”亞馬遜,就被印度以“隱瞞事實,沒有進行公平、坦誠的披露”為理由處罰了20億盧比;沃爾瑪被認為其涉嫌違反零售相關法律,并擬處罰13.5億美元,并于2022年退出印度市場;福特汽車1995年開始在印度經營,在2021年因在印度市場累計虧損超過20億美元而宣布退出印度市場,但由于勞資糾紛,在關閉工廠一年后才勉強與工人達成了遣散補償協議。

此外,通用雪佛蘭、哈雷戴維森等知名品牌,美國花旗銀行等金融界大鱷也紛紛選擇退出。截至2022年7月27日,在印度注冊的5079家跨國公司,已有1777家撤資。

印度為何如此“熱衷”于排擠外來企業?

印度《德干先驅報》等多家媒體之前對此進行過分析,總結了兩個因素:一是跨國企業自身的原因,包括未能打開對價格敏感的印度市場、全球發展戰略調整等;二是印度的營商環境不利于跨國企業,包括高關稅壁壘等。

此外,印度政府的管理也讓跨國公司十分頭痛。有印度商業界人士認為,聯邦和地方政府制定了各類法律、法規和條例,而這些復雜的規定變成了“管理膽固醇”,影響了印度商業發展。

印度的“排外”反應的是其反全球化、反自由貿易的思維——在政策上保護本國企業、歧視外國企業,在貿易上建立各種壁壘、阻止外國商品進入,從而讓本國的經濟免受外國產品、技術和資本的競爭,以達到保護自己的民族企業的目的。

印度當之無愧成為“全球第一反傾銷大戶”。

三、留下?離開?

截至發稿,小米官方仍舊未對該事件做出新的回應。目前網上比較統一的說法是,這48億元恐怕就要拱手交給印度。不少網友猜測小米是否會就此退出印度市場,但這似乎不是一個可以輕易回答的問題。

假設小米選擇留下,那么當這48億被沒收后,小米在印度市場的多年耕耘一朝歸零,其在印度市場的戰略也需要重新考量。

如果離開,一方面小米已經在印度投入了大量的成本,也成功建立了強大的品牌影響力和市場份額,放棄印度市場意味著失去巨大的盈利空間。另一方面,印度已經躍升為全球第二大手機市場,也是小米全球市場布局的重要一環,退出印度市場將對小米全球市場戰略產生重大影響。

圖源:IC photo

超大市場與營商環境之傷,要如何取舍?我們不妨待子彈再飛一會兒,但無論如何,這件事情給所有中國企業出海敲響了警鐘:印度市場并非是完美的投資樂園,企業在考慮市場、勞動力結構和價格等因素的同時,更重要的是了解當地的法律法規、競爭格局、以便制定合適的市場戰略和營銷策略。

跨國策略并非兒戲,小米或許只能夠迎難而上,才能在復雜多變的環境里再次尋求機會。

關鍵詞: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