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顯示:權益投資比勁提15% 千億增量險資慢跑入市
銀保監會披露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一季度末,保險公司權益類資產余額為4.38萬億元,僅占保險資金運用余額的22.57%,與此前權益資產最高30%的比例上限,仍有一定距離。
7月20日,上證指數告別過去一周陰霾,收盤大漲3.11%,大金融板塊漲幅居前,帶動大盤重回3300點上方。
其中,新華保險(601336.sh)、中國人壽(601628.sh)強勢漲停,中國平安(601318.sh)、中國人保(601319.sh)和中國太保(601601.sh)漲6.13%、7.99%和6.38%。
市場分析人士認為,大型險企A股股票的強勁反彈,與7月17日銀保監會出臺《關于優化保險公司權益類資產配置監管有關事項的通知》(下稱《通知》),帶來的利好政策不無關系。
《通知》中最具看點的是,銀保監會為提升保險公司資金運用自主決策空間,設置了差異化的權益類資產投資監管比例,最高可占到上季末總資產的45%,較之前上升15%。
政策剛剛落地后,就有不少樂觀人士預測,險資權益投資比例上限增加15個百分點,有望為股市帶來的增量資金超千億級。
7月20日,多位受訪人士告訴時代周報記者,這一政策短期對A股市場影響有限。在華西證券非銀金融行業分析師曹杰看來,即便是在2015年的大牛市,萬能險資金大舉投資股市的情況下,險資權益投資比例都并未突破30%比例上限,現階段出現大幅度提升的可能性也并不大。
銀保監會披露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一季度末,保險公司權益類資產余額為4.38萬億元,僅占保險資金運用余額的22.57%,與此前權益資產最高30%的比例上限,仍有一定距離。
同日,北京一家財險公司投資總監向時代周報記者直言,“短期內保險公司沒有太大的動力將權益類資產占比加上去,因為在龐大的負債規模之下,險資投資需要考慮期限匹配、流動性合理等諸多因素,需要建立完整的大類投資框架,并不是一放開大家就會蜂擁買進股票。但從長期來講,在無風險收益率不斷下行期間,險資增加權益資產配置比例,以提升投資收益率水平將是大勢所趨。”
險資入市謹慎
7月17日,《通知》稱“保險公司上季末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為350%以上的,權益類資產投資余額不得高于本公司上季末總資產的45%”。這就意味著,險資投資權益類資產比例上限由原來的30%提升至45%。
不同于過去的“一刀切”,此次銀保監會對險資權益投資實行差異化監管,包括上述條款在內,《通知》根據保險公司償付能力充足率、資產負債管理能力及風險狀況等指標,明確八檔權益類資產監管比例,比例上限范圍區間設置在10%―45%。
對于險資新規出臺的意義,國壽資產總裁王軍輝對媒體表示,“審慎的監管思路有利于保險資金通過權益投資,回歸服務保險保障業務的本源,同時為實體經濟提供更多資本性資金,降低企業融資成本。”
相較政策本身,市場更為關注的是,險資權益類資產比例上限提升至45%后,將會給A股市場帶來多少增量資金。
7月19日,中信建投非銀研究團隊按照全行業權益投資提高2%―5%的比例來測算,增量資金有4000億―1萬億元的規模。
7月20日,川財證券研究所所長陳靂告訴記者,從保險公司投資權益之前的比重情況來看,比例放開后,權益投資這部分的增量有望在千億級以上。
不過,記者注意到,多年來險資大比例配置權益類資產的積極性并不高。
銀保監會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一季度末,保險公司權益類資產余額為4.38萬億元,占保險資金運用余額比例僅有22.57%,尚未觸及2015年提出的30%投資比例上限。其中,長期股權投資1.95萬億元,占比10.05%;股票1.54萬億元,占比7.95%;股票型及混合型基金0.54萬億元,占比2.76%。
7月19日,天風證券分析師夏昌盛在發布的研報中統計,2019年末,中國平安、中國人壽、中國太保、新華保險和中國人保的權益類資產(含長期股權投資)占投資資產比例分別為22.7%、23.2%、15.7%、19.2%和23.8%,較此前30%上限規定尚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曹杰告訴記者,“險資的投資偏好是獲取絕對收益,對風險的容忍度較低,在資產配置上更看重穩健性,以固收類配置為主,這就注定了保險機構的權益風險敞口不會太大。”
不過,承珞資本創始人徐泯穗認為,長期來看,因為利率水平的逐步下降,險資對穩定股息的權益資產的配置需求會增加,未來不排除突破政策前上限的可能,但會主要集中在優質險企身上。
根據一季度末大型保險公司的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夏昌盛測算,按照規定,平安產險、太保壽險、太保財險、中國人壽、新華人壽、人保財險、太平財險的權益類資產比例上限,由原來的30%提高到35%(人保財險可到40%)。而平安壽險和太平壽險仍將維持30%的監管比例。
金融股依然受青睞
不少專業人士認為,險資投資權益資產比例解綁,短期內難以掀起較大波瀾,但保險機構近年來已開始意識到,適當提升權益類投資,對沖低利率帶來的風險,將是大勢所趨。
險資增量資金慢跑入市下,會重點配置哪些股票,背后的投資邏輯又是怎樣的?
Wind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保險公司滬深兩市持股市值合計達1.23萬億元。
(截至2020年一季度末)數據來源:公開數據
從持股品種來看,中國人壽最受險資青睞,持股市值高達5089.82億元,位列持股市值榜首位。位列第二到第十名的分別是平安銀行、招商銀行、浦發銀行、民生銀行、興業銀行、金地集團、長江電力、工商銀行和華夏銀行,持股市值均超180億元。
不難看出,險資對銀行為首的金融股配置尤為偏愛,這一點從險資集中持倉的行業占比中亦可發現。
Wind數據顯示,截至一季度末,申萬28個一級行業中,保險公司持股市值最高的三個行業依次是非銀金融、銀行和房地產,持股市值分別為5152.29億元、4575.15億元和914.32億元。
從頭部險資所重倉的流動股市值排名來看,中國人壽旗下保險賬戶及其集團的第一大重倉股是自家的股票,其次為農業銀行、貴州茅臺、五糧液、中國銀行等。中國平安旗下保險賬戶及集團的前三大重倉股,分別為平安銀行、工商銀行和長江電力。
“銀行股能夠被險資長期青睞,主要原因是銀行股經營穩健、能帶來穩定高分紅,且估值較低,預計放寬險資投資權益資產比例后的入市資金,仍將集中投資銀行、地產等高分紅、低估值藍籌股,價值投資、主題配置仍是今年險資配置的主要方向。”陳靂告訴記者。
上述財險公司投資總監指出,預計后續保險增量資金會采取“核心+衛星”的投資策略,核心便是將80%的資產投入于大盤藍籌股,另外20%的衛星策略,則投資于生物醫藥、科技創新行業的高成長價值股。
事實上,今年以來,險資還頻頻舉牌上市公司H股。
時代周報記者統計,截至7月17日,險資舉牌上市公司已達到16次,遠超去年。被險資舉牌的11只個股中,有7只為H股,分別為工商銀行、中集集團、農業銀行、錦江資本、中國光大控股、中廣核電力和贛鋒鋰業,其中,太保壽險就三度舉牌錦江資本H股。
在業內人士看來,港股市場目前估值較低,中長期港股仍具備較好的配置價值。另外,上述舉牌標的也具有低估值和高股息率的特點,面對新金融工具會計準則調整需要,增加上述個股的持倉有利于保持整個投資收益的穩定。
責任編輯:hnmd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