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金融 > 正文

瞄準國外“卡脖子”技術 深港合作將實現1+1>2

2022-09-05 09:09:01來源:深圳商報  

研究蒼蠅的眼睛、蝴蝶的翅膀;研制可以打印的陶瓷、可以變色的玻璃;開發化學合成中醫藥、精準檢測癌細胞……在與河套合作區港校機構舉行的座談會上,科研團隊介紹的科研項目令采訪調研團隊大開眼界。

而港校機構的相關負責人在介紹項目的同時,不約而同地談到幾個關鍵詞:全面深化與內地合作、共享深港兩地創新資源、瞄準國外“卡脖子”技術、助力大灣區高質量發展……

香港城市大學深圳福田研究院院長陳福榮:

深港合作將實現1+1>2

“我們現在主要研究的方向有兩個,一個是國外‘卡脖子’技術——電子顯微鏡;另一個是符合雙碳政策的節能科技——智慧變色玻璃,它們都將在這里落地。”陳福榮教授研究電子顯微鏡15載,他帶領團隊研究開發我國首臺自有知識產權的高時空分辨透射電子顯微鏡與環境原位掃描電子顯微鏡,其分辨率可以達到納米級。

“在深圳,我的朋友比香港還要多。”陳福榮說,入駐河套以來,他住在政府提供的人才房,樓下有個日料店,晚上會去那里坐坐,周末會去仙湖公園和蓮花山公園走一走,生活很愜意。

在陳福榮看來,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是一塊科研寶地,科研成果產業轉化的四要素——人才、技術、資金、市場,正在這里集聚。陳福榮認為,香港在基礎研究、原始創新、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有優勢,深圳在應用研究、研發投入、產業集群等方面的競爭力強大,深港合作將實現1+1>2。

陳福榮還向采訪調研團展示了“智慧變色玻璃”這一科研成果。這一阻隔紅外線的智慧玻璃,會隨著顏色的變化降低能耗,未來還可以與光伏技術相結合,推動建成零損耗零碳建筑。目前,項目團隊正推進產業轉化,已與深圳建筑設計總院及中建海龍科技有限公司展開合作。

香港科技大學深港協同創新研究院執行總監高凌云:

以河套為支點聯動廣深港三地

“河套是我們的支點,它正好位于廣州和香港中間,可以發揮四兩撥千斤的作用。”香港科技大學深港協同創新研究院執行總監高凌云在座談會上介紹,研究院成立之初,就承擔著港科大及港科大(廣州)雙校中轉支點的使命,秉承“港科大一體,雙校互補”的理念,致力于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區域影響力的科研、創孵、教育平臺。

2019年5月,港科大和深圳福田區簽約,成為在河套“第一個吃螃蟹”的港校,并于2020年5月成立香港科技大學深港協同創新研究院。

“港科大在深圳孵化的‘大疆傳奇’最為人熟知,其實不止大疆,還有一批創新創業的種子已經在平臺生根發芽。”高凌云說,自2020年設立以來,港科大藍海灣孵化港孵化的企業中,已有5家企業獲得千萬級以上融資,累計融資金額超2億元,累計估值超10億元,并有5家企業獲得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認定。

高凌云說,作為最早一批入駐河套的港校項目,港科大深港協同創新研究院將繼續依托深港協同創新實驗室集群、藍海灣孵化港、持續進修學院,匯聚港科大優勢資源及發展經驗,開展科研攻關、成果轉化和人才培養,打通科研到產業轉化鏈條。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福田生物醫藥創新研發中心主任葉德全:

對河套合作區未來發展充滿信心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福田生物醫藥創新研發中心項目作為河套合作區引進的首批5個國際高端科研項目之一,于2019年10月落地于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次年6月成立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福田生物醫藥創新研發中心。

研發中心的發展目標是建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生物醫藥創新科研平臺,產出一批可轉化的科研成果,同時為大灣區生物醫藥企業和研發機構提供先進的科研服務。研發中心主任葉德全表示,從融合兩地資源的角度來說,河套是非常合適、理想的地方。

“從基礎研究轉化為可應用的成果,需要有一個接力棒,這個接力棒就是我們的研發中心。”葉德全介紹,目前,該研發中心共建設4個生物醫藥研發平臺,提供15項針對不同功能和對象的高端科研服務項目。

在葉徳全看來,選擇將研發中心落戶在河套合作區,正是為了接好這一棒。“香港高校擁有世界一流的前沿技術,深圳擁有完備的制造產業鏈優勢,進駐河套合作區,不僅能推動高校面向產業培養創新人才,更能讓科研成果加速轉化。”

葉德全表示,2020年項目入駐河套以來,目前已完成實驗室等硬件設施的建設,未來將在初始階段引進16個項目的基礎上,挑選出8個項目進入二期轉化階段。“對河套合作區未來發展前景,我充滿了信心。”葉德全說。

香港中文大學深港創新研究院助理院長鐘仿洵:

建設一站式科研與轉化平臺

“我們的目標是依托香港中文大學的科研優勢和粵港澳大灣區的產業化優勢,打造深港智慧醫療機器人開放創新平臺。”座談會上,香港中文大學深港創新研究院助理院長鐘仿洵告訴記者,該平臺也是為數不多的醫療機器人一站式研發與測試基地。

深港智慧醫療機器人開放創新平臺是港中文深港創新研究院落地河套的一個核心項目。該項目集合了醫療大數據、機器人、人工智能等方面的先進技術,不但旨在研發出手術機器人,還希望為正在開發的手術機器人提供應用測試驗證,以及成果落地轉化。

鐘仿洵介紹,目前團隊已經成功研發出多款手術機器人,部分已進行臨床試驗,取得了多項專利,并計劃成立初創公司進行轉化。

鐘仿洵坦言,手術機器人的研發、測試驗證十分復雜,除了大量零部件,還需要軟件、大數據、軟硬件結合等各方面技術人才,河套提供的肥沃土壤和優質平臺,加快了項目研發進程。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