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科技快速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科技下鄉呼喚“科特派2.0”
5月31日,農業農村部辦公廳發布《關于開展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共建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提出到“十四五”末期,共建60個左右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
這是我國推動農業現代化的重要舉措,消息引發了各界廣泛關注。農業現代化關鍵是農業科技現代化。要讓農民挑上“金扁擔”,就要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然而一直以來,科研生產“兩張皮”“中梗阻”現象普遍存在,一邊是科技成果轉化率低,一邊是農民為缺技術發愁。如何讓科技快速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早在1999年,福建南平就開始了探索。當時閩北農民對農業技術非常渴求,南平市決定選派農業科技人員下鄉,這成為科技特派員制度的開端。2002年,福建省對此進行專題調研后指出,這一做法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創新農村工作機制的有益探索,值得認真總結”。
之后,科技特派員制度在福建以及浙江,不斷推動完善,真正做到農業科技人員工作重心下移。
20年來,“科特派”制度由福建南平的“星星之火”變成了全國推廣的“創新之花”,無數科技特派員足跡留在了綠水青山的田間地頭,為農業現代化揮灑汗水,貢獻力量。隨著農業現代化深入推進,科技的支撐作用日益凸顯,農業發展已進入科技創新引領的新階段,更加需要依靠科技實現創新驅動。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科技須先行。新的形勢下,加強農業與科技融合,必須謀劃大戰略、搭建大平臺、實現大協作。要通過體制機制創新激發融合新動能,通過政策引導持續釋放融合新活力,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通知》正是呈現了這樣的體制機制創新方向,以大平臺、大協作的方式送“科技”下鄉,將催生大戰略下的“科特派2.0”。
《通知》中的“共建原則”的第四條明確:引導各技術單位和廣大科技人員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成果送進農民家”,立足縣域開展技術成果推廣應用,通過當地企業、新型經營主體和廣大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分享科技紅利,讓產業效益變成農民收益。
科研人員、技術單位、涉農科技型企業要把成果轉化在大地上,讓農民用最好的技術種出最好的糧食,科技興農富農之路必定越走越寬廣。(丘眉)
責任編輯:hnmd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