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科技 > 正文

上海天文館將面向社會公眾進行壓力測試 系全球建筑規(guī)模最大天文館

2021-07-06 08:24:20來源: 科技日報  

全球建筑規(guī)模最大的天文館——上海天文館(上海科技館分館)即將于7月17日正式開館,18日起對公眾開放。7月5日,記者跟隨第一批壓力測試觀眾進入館內。本周六7月10日天文館將面向社會公眾進行壓力測試。

據了解,上海天文館自2016年11月開工,歷時5年建成,其主建筑以優(yōu)美的螺旋形態(tài)構成“天體運行軌道”,獨具特色的圓洞天窗、球幕影院和倒轉穹頂這三個圓形元素構成“三體”結構,共同詮釋天體運行的基本規(guī)律。

圓洞天窗位于主建筑的入口,當太陽光穿過圓洞,會在地面形成光斑,隨著太陽在天空中移動,光斑也將在地面上緩緩移動,起到像日晷一樣的作用。球幕影院的球體外直徑30米,如果把滴水湖比作太陽,球幕影院就是等比例縮小的地球。倒轉穹頂的碗型設計重造了一個觀天的地平線,“屏蔽”城市的喧囂和周遭的一切,使置身其中的人們得以靜觀天空,思考宇宙,設計師將其稱為“與天對話的地方”。

上海天文館項目工程造型復雜,施工難度大。為營造最佳宇宙沉浸感,整個天文館幾乎所有混凝土和鋼結構都采用不規(guī)則形狀,建設過程中攻克多項空間結構技術難題,如建成國內罕見的懸挑長度36米、最大寬度61米建筑鋼結構空間,“懸浮”于混凝土殼體上方外徑30米、內徑23米的球幕影院,僅少量點支撐的200多米長旋轉步道以及直徑40米的倒轉穹頂等。

館方將BIM(建筑信息模型化)技術納入工程項目管理,囊括建筑全生命周期內的信息,以精細化管理打造一流建筑。16項授權發(fā)明專利、18項實用新型專利、7項軟件著作權助力建設團隊最終順利實現了建筑結構、功能與形態(tài)的完美融合,使整個建筑成為一件精致的天文儀器,成為上海天文館最大的一件展品。

記者了解到,上海天文館打造了“家園”“宇宙”“征程”三大主題展區(qū)及“中華問天”“好奇星球”“航向火星”等特色展區(qū),還有8K超高清多功能球幕影院、星聞會客廳、望舒天文臺、羲和太陽塔與星空探索營,全景展現宇宙浩瀚圖景,打造多感官探索之旅,幫助觀眾塑造完整的宇宙觀。

在“家園”主題展區(qū),一位小朋友伏在隔離玻璃上,手中拿著紙筆,正試圖將眼前的隕石形狀勾勒出來。在隕石藏品方面,上海天文館不僅征集了品種稀有的月球隕石、火星隕石、灶神星隕石,而且以精品目擊隕石為重要收藏目標,其中包括隨州隕石、鄄城隕石、長興隕石、東烏珠穆沁旗石鐵隕石、車里雅賓斯克隕石、阿林鐵隕石等約70件著名隕石都將在館內展出,使其成為國內隕石精品最為集中的展示場所。

從古代的“天圓地方”、地心說、日心說,人類的宇宙觀幾經變化,歷史上的天文學家對宇宙奧秘的探索留下生動的歷史足跡。“宇宙”主題展館中,一本本厚重的古籍讓人們感嘆人類探索宇宙的智慧結晶。

在天文類文物方面,上海天文館征集了總數超過120件/套珍貴的文物藏品。影響世界科學發(fā)展的著名科學家如牛頓、第谷、開普勒、伽利略、惠更斯等天文大師的原版著作都將在館內展出。

其中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英文版第一版(1729年)驚艷亮相,書中總結了天體力學和實驗力學的重大發(fā)現,提出了力學三大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其影響遍及經典自然科學幾乎所有領域。其面世標志著17世紀科學革命的頂點,并為近代工業(yè)革命奠定了理論基礎。(侯樹文 王春)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