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汽車 > 正文

華晨集團再現人事變動 自主羸弱依賴華晨寶馬

2021-07-05 14:12:32來源:財經網  

正處于破產重整期的華晨集團迎來高層人事變動。

6月28日,華晨汽車集團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晨集團”)發布公告:經遼寧省委決定,閻秉哲不再擔任華晨集團黨委書記、常委、委員和董事長、董事職務,沈鐵冬擔任華晨集團黨委委員、常委、書記、董事、董事長。

華晨集團表示,公司將繼續配合管理人進行重整工作,相關人員變動對重整工作無重大影響,并根據重整進展情況履行相關信息披露義務。

債務爆雷引發破產重整

此次人事變動正值華晨集團面臨債務危機、破產重整的動蕩時期。

沈鐵冬所接替的前一任董事長閻秉哲自2019年4月上任至今,前后共兩年時間。據《財經》報道,閻秉哲在職期間,主要理清了集團內部組織架構,壓縮了管理層;同時調整公司戰略,聚焦整車產業,拓展零部件業務,和寶馬、雷諾深化合作,開展清收欠款和處置低效資產。然而,在華晨債券違約事件中,閻秉哲因“未能積極督促華晨集團依法合規履行各項義務”,被指“負有主要責任”。

2020年10月下旬,作為遼寧省屬重點國企的華晨集團發生債券違約。由于公司資金緊張,其發行的10億元私募債“17華汽05”到期未能兌付債券本息。受此影響,東方金誠和大公國際等信用評級公司紛紛下調華晨集團信用等級。隨后,華晨集團債權人格致汽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向法院申請對華晨進行破產重整。

11月16日,華晨發布公告稱,目前集團已構成債務違約金額合計65億元,逾期利息金額合計1.44億元。因企業資金緊張,續作授信審批未完成,造成無法償還。此次債務違約對集團本部生產經營產生造成影響,導致財務狀況惡化,極大影響償債能力。

四天后,遼寧省沈陽市中級人民法院(以下簡稱“沈陽中院”)裁定受理債權人對華晨汽車集團控股有限公司重整申請,宣告這家車企進入破產重整程序。法院認為,華晨集團存在資產不足以清償全部債務的情形,具備企業破產法規定的破產原因。但同時集團具有挽救的價值和可能,具有重整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根據法律規定,沈陽中院將指定華晨集團管理人,全權負責企業破產重整期間各項工作。債權人將根據法院最終批準的重整計劃獲得償付。

對此,華晨集團方面表示,本次重整只涉及集團本部自主品牌板塊,不涉及集團旗下上市公司華晨中國及與寶馬、雷諾等的合資公司。

有多家機構指出,華晨在債券違約前后將核心資產——華晨中國股權轉讓,有“惡意逃廢債”的嫌疑。國開證券就指出,華晨集團“在存在多項大額可變現資產的情況下,先通過轉讓核心資產并將上述核心資產以對外融資名義設立質押保護,同時隱匿轉讓及融資所得,而后向法院申請破產以利用破產程序逃避債務履行,其利用破產程序逃廢債務的目的也很明顯。”

針對以上諸多問題,證監會于2020年11月決定對華晨集團采取出具警示函的行政監管措施并決定對其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立案調查,并對有關債券涉及的中介機構進行同步核查,查處有關違法違規行為。2021年4月,證監會送達《行政處罰事先告知書》,認為華晨集團及相關人員涉嫌違法違規,責以行政處罰。

實際上,由于華晨集團自主品牌經營狀況持續惡化,負債水平長期居高不下,市場早已對這家公司的償債能力產生質疑。該公司2020年半年報顯示,集團層面負債總額523.76億元,資產負債率超過110%,失去融資能力。2020年以來,華晨集團又陸續出現多起未能按期清償到期債務事項、重大訴訟及有關資產或股權被凍結等一系列負面事件,公司流動性風險加大致使債券爆雷。此外,華晨集團原黨委書記、董事長長祁玉民涉嫌嚴重違紀違法,也對公司經營造成不利影響。

2021年1月,由于華晨集團在信息披露、履行承諾、風險排查、風險化解與處置等方面存在違規問題,上交所發布紀律處分決定書,對閻秉哲等華晨集團主要責任人予以公開譴責。

2021年3月,沈陽中院裁定對華晨集團等12家企業適用實質合并重整方式進行審理;5月,華晨集團管理人開始推進招募重整投資人的工作。

截至2021年6月21日,華晨汽車管理人共接受5996家債權人申報債權,申報債券總金額合計為543億元,其中管理人初步審查確定金額合計為394億元。另據公告顯示,華晨集團公開發行尚未兌付的債券共有14支,待償還余額為172億元。

沈鐵冬上任后,華晨集團破產重整顯然會成為其當前的頭等要務。

官方資料顯示,沈鐵冬有經濟學博士學位,曾歷任盤錦市副市長,盤錦市委常委、秘書長等職;后調任遼寧能源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黨委副書記、副董事長、總經理;到任華晨集團之前,系遼寧省環保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從履歷來看,沈鐵冬過往雖無汽車行業相關經驗,但在政、企兩界均有長期任職經歷,并有經濟專業背景。

據《財經》報道,沈鐵冬到任后,首要工作是推進破產重整,預計今年下半年會有結果。不過,重整工作完成后,如何改變自主業務羸弱、嚴重依賴合資的困境,會是沈鐵冬后續面臨的難題。

自主羸弱依賴華晨寶馬

2020年以來,下行壓力疊加疫情沖擊,中國汽車市場優勝劣汰進程加速。

多家車企因此倒下:力帆汽車破產重整,一汽夏利退出市場,長豐獵豹陷入停擺,眾泰汽車難覓意向投資人,另外如博郡、賽麟等新勢力也被淘汰。如今,華晨汽車因經營惡化、缺乏自主造血能力,同樣處于危險邊緣。

華晨集團擁有4家上市公司:華晨中國汽車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晨中國”)、上海申華控股股份有限公司、金杯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新晨中國動力控股有限公司。其中,華晨中國承載了集團的核心整車業務,尤其是合資公司華晨寶馬。

華晨中國(01114.HK)財報數據顯示,2019年,公司營收同比下滑11.8%至38.6億元,毛利同比大幅下跌74%至7437.9萬元。其本年度稅前利潤雖有17.4%的增幅,達到62.9億元,但若剔除華晨寶馬帶來的76.3億元的巨額利潤,華晨中國將由盈轉虧,稅前虧損為13.3億元。

華晨中國表示,公司營收下滑,主要由輕型客車及MPV銷量下跌和汽車零部件銷量減少所致(華晨雷諾銷量同比下跌6.5%至40197輛);另外直接物料及生產成本上漲,導致公司毛利率下降。

2020年上半年,華晨中國營收進一步下滑至14.5億元,同比跌幅約為23.9%;毛利同比下滑23.7%至0.8億元。輕型客車及MPV銷量下滑仍是營收萎縮的主因。不過,華晨寶馬收益的穩定增長依然幫助華晨中國抵消了營收和毛利下跌的負面影響。

在2015年至2020年上半年的五年半時間內,合資品牌華晨寶馬為華晨中國貢獻的累計利潤超310億元。

然而,華晨寶馬未來對華晨集團的貢獻將變得更為有限。2018年,工信部宣布計劃在2022年放寬中國乘用車行業外資股比限制。在這一背景下,華晨集團與寶馬集團于同年10月簽署協議,準備在2022年調整合資公司華晨寶馬的股權比例,其中華晨以290億元向寶馬出售所持的華晨寶馬25%股權。屆時,寶馬將以75%的持股比例,對合資公司具有控股權;華晨寶馬則不再納入華晨汽車合并范圍;而華晨集團因持股比例降低,后續從合資公司分得的利潤也將顯著減少。

盡管寶馬集團方面宣布將合資協議延長至2040年,還許諾將向華晨寶馬追加投資,增加寶馬車型的本土化生產,但債權人仍然對嚴重依賴合資公司的華晨集團的未來前景感到擔憂。疊加疫情影響,華晨的償債能力和融資能力經受更為嚴峻的考驗。

廣發證券表示,華晨汽車集團違約的主因正是其自主品牌盈利弱,盈利嚴重依賴華晨寶馬,而即將剝離華晨寶馬對公司再融資能力產生沖擊。

目前,華晨集團的自主業務的造血能力不足,乘用車品牌中華已經處于停滯狀態,而商用車品牌金杯也由2013年左右年銷10萬輛,下滑到2019年約2萬輛的水平。據《財經》報道,華晨集團方面負責人在去年債權人大會上表示,公司長期以來管理不善,運營成本管控不到位,產品開發不適應市場,大量研發投入產生效益較低,導致自主品牌缺乏競爭優勢、嚴重虧損,現金流始終流出,只能借新還舊。此外,華晨自主業務在技術上過度依賴寶馬,缺乏自主研發創新能力,面對電動化和智能化趨勢更是無法適從。

受破產重整工作影響,華晨中國宣布延遲發布2020年年報。

汽車行業分析師向財經網汽車表示,目前中國汽車市場呈現集中度明顯提升的“馬太效應”,僅2020年,就有夏利、力帆、獵豹、東風雷諾、長安PSA、博郡、賽麟等多家新老中外整車企業被淘汰出局。對于華晨汽車而言,不論是基礎研發能力和品牌效應,還是在新能源和智能化方面,似乎難以跟上如今的市場節奏。重整工作順利完成之后,華晨汽車的重啟之路依然艱難。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