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科技 > 正文

“無人農場”來了!蘇州首次完成小麥機械化無人化收割作業

2022-05-29 10:17:51來源:揚子晚報   

“轟隆隆,轟隆隆……”5月28日下午1時,蘇州市吳江區“無人農場”只聞機械響,不見人奔忙。金黃的麥穗隨風搖動,兩臺無人駕駛收割機在麥田中緩緩行駛,進行全程機械化收割。吳江區農機化技術推廣站站長葉申駐告訴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這是蘇州首次完成小麥機械化無人化收割作業,相較于傳統小麥機械化收獲方式來講,具有省工、減損、提效、降耗四大優勢。”

“鐵疙瘩”裝上“新腦袋”

無人駕駛收割機每小時可收割15畝地左右

在位于吳江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的“無人農場”里,記者看到兩臺藍白色相間的收割機,正在一片金黃色麥田里忙碌作業。“這是吳江‘無人農場’首次迎來小麥機械化無人化收割作業,也是蘇州首次。”葉申駐向記者介紹,無人駕駛收割機采用的是久富“智能化無人履帶自走式收割機”,以高精度北斗衛星定位技術為基礎,提前設置好路線以及拐彎掉頭的位置等,運用自動控制系統實現機器田間自動駕駛作業,實現路徑規劃。在全無人作業情況下,完成田間掉頭和自動卸糧,自動出庫等關鍵技術。

在手機的APP里遠程按下啟動按鈕,無人駕駛收割機便可以自動進入到全自動收割的狀態,沿著規劃好的路徑緩緩開進“無人農場”的麥田,自主收割小麥,一臺無人駕駛收割機每小時可以收割15畝地左右。

記者看到,兩臺無人駕駛收割機正穿梭在金黃色的麥浪中,一茬茬小麥被無人駕駛收割機“吞進肚子”里,撥禾切割、傳輸脫粒、粉碎勻拋、智能卸糧,一氣呵成。滿倉后自主返回地頭,將收獲的麥粒卸載到裝糧車上,之后繼續返回收割。“小麥無人機械化收割具有‘省工、減損、提效、降耗’四大優勢。”葉申駐告訴記者,通過無人駕駛收割機可節省兩名熟練機手,每天可節省1000元的機手成本。

除此之外,記者還了解到,通過提前設置好相關數據,無人駕駛收割機可以做到精準作業,實現小麥機收損失率從接近2%降至1%以內;另外,智能終端平臺可根據收割機作業幅寬和田塊大小合理規劃機具作業路徑,做到不漏割不重割;同時,通過優化收割作業的路徑規劃,讓收割機少跑“冤枉路”,降低了機具損耗。

從“會種地”到“慧種地”,

吳江積極探索糧食生產無人農場的“吳江模式”

站在田邊、坐在家里、躺在沙發上……農民不用親自下田就可以實現 “耕、種、管、收”全流程操作,這樣的場景,如今在吳江區“無人農場”示范基地內已經成為現實。

隨著農業機械化的大規模普及和農業生產趨向規模化、園區化,曾經“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時代早已遠去,但僅僅是“機械化”的農業生產水平,對比農業農村現代化的要求依然相差甚遠。唯有大力發展“農業+科技”,為農業生產插上智能化、信息化的“翅膀”,推動“會種地”到“慧種地”,才能真正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助力達成鄉村振興。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吳江區充分利用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先行先試優勢,緊扣農機“兩大行動”,大力推進數字農業農村和糧食生產“無人農場”建設。通過智能化、信息化、數字化應用,實現示范基地農機裝備從“有機可用”向智能化、綠色化和無人化方向發展。復式高效、節能低耗、智能環保型農業機械已逐漸成為園區農業生產的主力軍,極大提高了生產效率,節省了人力成本。“無人農場”示范地的核心面積也已從150畝擴大到500畝。

“今天,吳江‘無人農場’首次迎來了小麥機械化無人化收割作業,標志著‘無人農場’從水稻生產向稻麥輪作“耕種管收”環節延伸拓展。”葉申駐表示,今后,吳江區農業農村局將在增加應用面積、拓展應用環節等方面繼續創新,持續深耕“無人農場”建設的探索、實踐,逐步探索操作性強、可復制、易推廣的無人農場“吳江模式”。(梅方瀅)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